APP下载

生态环境保护对金针菇增产效应的影响分析*

2019-10-21胡忠玲

中国食用菌 2019年9期
关键词:金针菇出菇尿素

胡忠玲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德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4)

金针菇,拉丁名为Flammulina velutiper(Fr.)Sing.,别名有毛柄小火菇、构菌等,英文名称为Enoki Mushroom[1]。金针菇属于菌藻地衣类的一种,因其菌柄细长,形似金针菜而得名。相比于其他食用菌类,金针菇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比较广泛,具有较好的药用食疗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都适宜金针菇的生长。

金针菇凭借其菌盖滑嫩、柄脆、清香、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特点而广受大众喜爱,适合于制作凉拌菜及作为火锅食材。据测定,金针菇所含的氨基酸量高于大部分菇类,特别是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助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金针菇干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粗纤维的含量分别为8.87%、60.2%和7.4%,经常食用能够帮助防治溃疡病。另外,还有研究表明,金针菇内含有具有较好抗癌作用的物质[2]。总而言之,金针菇是美味又健康的菌菇类食品,老少皆宜,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内外金针菇销售市场的前景广阔。金针菇的人工栽培技术复杂程度较低,易于操控,只要能控制好栽培的环境条件,收获金针菇的产量通常比较稳定可靠,人工培养基地一般在秋冬与早春进行金针菇栽培[3]。

金针菇菌株子实体内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碳水化合物,即使在黑暗环境中也能够生长,但需要从生长环境或培养基中吸收现成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降解物等所需的有机物质。金针菇是一种腐生营养型的异养生物,属担子菌类,通常比较容易生长在柳树、榆树、白杨树等阔叶树的干枯树干以及树根桩上[4-5]。

环境是植物生长的首要条件,而各类产业发展的同时,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外,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金针菇生长过程中,为避免所栽培的金针菇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需要保障金针菇的生长环境。对于金针菇栽培基地及相关产业而言,除保证金针菇的品质外,其产量也至关重要。针对金针菇培育环境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金针菇增产的影响,简要分析了生态环境与金针菇生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环境与金针菇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 环境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

1.1 生态环境对金针菇生长的作用效果

影响金针菇生长的外界环境主要可分为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与化学环境3种。物理环境包括金针菇培育过程中的光照、温度与湿度等物理条件;生物环境是指金针菇培育过程中受到的病虫害等影响,以及菌群争夺物理资源而产生的竞争;化学环境可理解为人创造的环境,如通过施肥、撒药来促进金针菇生长,减少病虫害,创造合适的培养环境[6]。对于食用菌栽培行业而言,栽培基地的生态环境对于食用菌产量的影响较大,环境的变化会影响食用菌的正常生长,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益,需要克服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影响。

1.2 金针菇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反应过程以及其环境适应性体现

金针菇从感受外界环境刺激,到对刺激进行反应,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反应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是由金针菇本身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7]。通常情况下,在其菌丝感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并产生影响后,其余部位同样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该过程可看作金针菇的内部信息传递过程[8]。

金针菇对于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是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金针菇所处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时,根据概率与随机理论,新环境既可能促进其生长,又可能对其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时,金针菇会利用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调整、适应,例如环境中的含量发生变化时,金针菇可通过自身渗透压进行调节,尽量维持自身生长的所需的有机物[9]。在各类食用菌培养基地,培育过程中会根据食用菌本身的环境适应性来调节环境,以适应菌群与菌株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对于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金针菇等食用菌培育产业,主要应根据所培育的食用菌喜好的生长环境来建设生产基地,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提高所培育的金针菇等食用菌的产量,增加地区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减少金针菇生长环境中的富营养元素,保证产品质量以及食用安全。

2 生态环境保护对金针菇增产效应的影响分析

为分析与探究生态环境保护对金针菇增产效应的影响,通过试验来检验生长环境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所用的金针菇菌株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食用菌菌种实验中心提供的F39,为保证试验过程中其他环境因素的一致性,采用的培养料中棉籽壳含量80%、麦麸含量18%、石灰含量1%、葡萄糖含量1%,培养料与水的比例为1∶1.5,实验中设置的各培养基的重量均为200 g,培养环境pH约为7.6。

准备好培养基后对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待冷却后,在超净台上将等量的供试菌种接种在各培养基上,以减小实验误差[10]。

分别在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化学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对金针菇增产效应的影响,试验方法如下。

物理环境:主要通过温度的变化,对培养基进行处理。完成接种操作后,培养7 d,获得金针菇菌丝球。将按预设条件处理的各培养基与菌种在发菌室内进行15℃初始温度培养,培养过程中,根据菌丝成长情况适当进行温度降低调节,在150 r·min-1的摇床上,温度设置范围为20℃~29℃。

生物环境:主要通过施加不同的病虫害情况,对培养基进行处理。研究过程中,设置一定的生物环境,将发病率控制在30%~60%。

化学环境:选取生物有机肥尿素和二胺对培养基进行处理。本次研究中,选取的2项生物有机肥分别为尿素和二胺。

试验过程中,尿素和二胺的单因素处理各设定4种不同的浓度梯度,分别为0、200 mg·kg-1、500 mg·kg-1和1 000 mg·kg-1;双因素试验通过在尿素浓度为 200 mg·kg-1、500 mg·kg-1及 1 000 mg·kg-1时,添加二胺浓度分别为 200 mg·kg-1、500 mg·kg-1及1 000 mg·kg-1。对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后,随水均匀喷洒至对应的培养基中。

在上述3种环境条件下处理完成后,经过35 d左右金针菇菌丝长透之后转移至出菇房开袋出菇,并进行定期观察与菌袋位置调换,尽量减少其他外界条件对金针菇产量造成影响[11],通常情况下,出菇后15 d左右即可收获金针菇样品,采摘后进行称重。

2.2 试验数据处理

对应试验中的各种测量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以及试验数据的显著性检验[12]。

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单、双因素方差分析法,主要采用双因素的方差分析法,分析过程中,不仅需要独立分析单个因素各水平对指标的影响,还需要对双因子进行分析,这种2个以上因素的联合作用称为交互作用。如果其中一个数据因子对指标影响的好坏不影响其他因素的水平,则认为2个因素之间无交互作用。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仿生试验主要对所模拟的差异化环境下,培育获得的金针菇进行收获量称重,对比不同生长环境下金针菇的产量,试验环境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2.3.1 物理环境中温度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温度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见图1。

图1 温度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根据图1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温度条件下,金针菇产量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在25℃条件下,金针菇产量明显增高,是金针菇培养的适宜温度。

2.3.2 生物环境中发病率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发病率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见图2。

图2 发病率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根据图2分析结果可知,在发病率不断增大的条件下,金针菇出菇天数逐渐增加,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生物环境的好坏对金针菇生长以及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2.3.3 化学环境中尿素和二胺含量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1)单一因素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在金针菇栽培实验过程中,通过施撒不同浓度的尿素或二胺,并称量对应培养基所收获的金针菇的重量,单一因素发生变化情况下,得到试验结果,见表1。表中金针菇日均产量数据为均值±3个重复的标准差,“±”符号后的相同字母表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单一因素变化时金针菇的平均产量变化

分析表1数据可知,在尿素或二胺的浓度为500 mg·kg-1以内时,随着对应喷洒溶液浓度的增加,金针菇的平均产量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在喷洒溶液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当尿素溶液浓度为1 000 mg·kg-1时,金针菇的产量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当二胺溶液浓度为1 000 mg·kg-1时,金针菇的产量仍高于对照,只是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

2) 双因素变化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双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实验中,通过调控尿素溶液浓度相同时的不同二胺浓度溶液的施加,检验双因素变化情况下的金针菇产量变化,试验中称重得到的金针菇收获量,见表2。

表2 双因素变化时金针菇的平均产量变化

分析表2数据可知,栽培环境中尿素浓度相同且小于500 mg·kg-1的情况下,随着二胺浓度的增加,金针菇产量主要呈现上升趋势,在双因素的作用下,产量较单一因素变化略微提高,但当尿素浓度为100 mg·kg-1时,随着二胺浓度变化,金针菇的产量整体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与表1进行对比可知,二胺的促进作用弱化了极小部分的尿素抑制作用,并不能完全抵消。

以金针菇菌丝培养温度调至10℃开始计算,记录不同有机物浓度环境下的出菇时间,统计分析后,得到试验结果,见图3。

图3 不同有机物浓度下金针菇出菇天数对比

根据图3可知,培养基中添加的尿素及二胺溶液浓度不同时,金针菇的出菇天数也会随之变化;随着二胺浓度的增加,金针菇的出菇天数逐渐减少,在二胺浓度为200 mg·kg-1时,对应的出菇天数最短,约为7 d,之后随着二胺浓度的增加,出菇天数也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值;随着尿素浓度增加,金针菇的出菇天数逐渐减少,之后逐渐增加。

3 结论

通过试验探究,分析了生长环境中金针菇生长所需浓度不同的情况下,金针菇的平均产量变化与出菇时间的差异,说明了生长环境对于金针菇的菌株发育及产量的重要性,以此说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金针菇增产效应的影响。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保证金针菇生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与生态均衡性。针对该项内容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可对金针菇培育、生长环境的生态保护提出实践性保护措施,进而提高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

猜你喜欢

金针菇出菇尿素
被誉为“肉不敌菇”的金针菇,营养能被吸收吗?
国际尿素市场交投清淡
金针菇含甲醛?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尿素涨价坐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尿素再涨 也换救不了市场
下半年尿素市场四大关注点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