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探究

2019-10-20储楚

知识文库 2019年14期
关键词:鬼神儒家论语

储楚

人生观需建立在对生命现象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当面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滑坡明显的现象,近年来,国内学者致力于为生命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探究熔铸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有关生命教育的思想,其中包含自然生命理念和道德生命理念,本文从“未知生,焉知死”以及“仁”这两个维度挖掘孔子为代表的生命教育思想的深层意蕴,这两个方面的生命价值观对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内核从而对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缺失现象的改善有一定的意义,从内容和方法上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对于今天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有正确的引導价值。

周初,“生”与“命”是两个独立使用的汉字。“命”,初指命令,甲骨文中,命、令二字同形。金文中,“命”的下部多了“口”字,显然意指“命”用以传达和发布。至春秋,人们开始将“命”与“生”“死”联系在一起,“命”遂有了“生命”、“性命”之义。根据对《论语》一书的统计,孔子先后十余次直接谈到了死亡问题。而“命”字以单音节或复音节的形式,在整部《论语》中总计出现了 24 次,其意义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命”即生命、寿命。

其二,“命”即君王发布之命令或派遣之使命。

其三,“命”即使命、天命、命运等。这是最主要、也是内涵最丰富、最深刻的一种。

死亡是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方式,对待死亡,孔子认为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其建立在必死之生命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之上。从而使“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精神超越。孔子对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的理念,不仅是先秦生命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重生——孔子的自然生命理念

先秦儒道对生命根源问题的思考,关于生命本原的理论,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产生之时的最初认知。

孔子虽然对生命本原没有明确的论证,但《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气”的论述,如“屏气”“辞气”“食气”等。此处所指的“气”,主要都是将其作为人体血气精力的物质基础来对待,“气”是构成人生命的基本物质,无气则无生。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认为人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的年龄而进行相应的修己养生,做到“三戒”。

季路问事鬼神体现出孔子对生命的思考。《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里有关“人”“鬼”“死”的经典论述,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含义:首先,“未知生,焉知死”表明,“事人”“知生”才是人生首要任务,而不是过分关注鬼神和死亡。孔子的鬼神观是“敬鬼神而远之”,且“不语怪、力、乱、神”。

其次,在“事人”与“事鬼”、“知生”与“知死”当中,“事人”与“知生”排在前。若不经历“事人”“知生”,怎能去追问鬼神和死亡之事。

面对子路的追问,孔子不是全盘否定的。知鬼神,先知人;知死亡,先知命。强调追问死亡与鬼神的前提是加深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思考与探究。人才是根本,生之意义决定死之意义。

其三,强调“未知生,焉知死”,就是强调死亡本身的不可知。“命”的强力和不可预测。死亡对于人类而言,是需要选择顺其自然的。

同时,儒家孟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气”的思想,孟子从人的道德属性意义上讲气,“气”充满宇宙和生命体,而人培养充满生命体中的“气”是完善生命的价值、实现天地融为一体的最高生命境界的途径,由此,他提出“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理论,把养气与养生、持志联系起来。

2 仁与礼——孔子的道德生命理念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生命观。仁”是先秦儒家道德生命观的核心,《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道德生命理念主要从“仁”、“义”、‘‘礼”三个方面。

“仁者,人也”,在先秦儒家看来,“仁”首先是成己的价值标准,是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依据。在孔子看来,完善的人必定是具备仁德的道德品质的人,“仁”具有比生命更崇高的地位“有杀生以成仁”。

先秦儒家还主张“居仁由义”,强调因仁而成的行为自觉意识,在“仁”的核心原则下,以“礼”为指引来实现道德践履。在《论语》中高度赞扬了“义”的作用,故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断,但并未将其与“仁”相结合。

除却“义”外,还强调“礼”的道德重要性:“即礼求仁”。在孔子,主要是将周礼更新创造,并将其与“仁”相结合,以“仁”来规定“礼”,使之成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

道德生命理念中以“仁”“义”“礼”为核心,体现出孔子对生命修养的深度思考,体现了道德生命是可塑的。这不仅贯穿并渗透于先秦儒家整个生命教育思想过程中,亦在历史的熔铸与淘炼中成为当代生命教育的核心。

3 孔子生命理念的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作为科技及社会急速发展环境中的成长者,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与此同时,精神困惑和危机、生死迷茫、人生无意义及生命的无价值感所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形成诸多高校学生心中的一堵墙。因此,更需解读先秦儒家生死理念的现代价值,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找寻蕴含着深邃的生死智慧。

首先,“事人知命”的人生态度有助于更好面对挫折。“未知生,焉知死”,不必过于关注死亡,应该把注意力放到“生”上来,将关注点放在当下的生活中,引导大学生远离漫无目的的虚空想象,强调生前努力从而弱化死亡威胁。人的生命由自然所赋,最后又归之于自然,它就像江河之水,从生命之源潺潺流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生机。“乐天知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生焦虑,调整人的心态,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儒家学者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死亡是既定的事实,生命转瞬即逝,因此应该积极有为的实现‘三不朽的人生目标,以完美人生来坦然地面对死亡,这较之庄子神游天地的超越态度,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其次,道德价值追求,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应该说,儒家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强调积极有为的使命人生,儒家的生死智慧,无疑给我们现代人以警示。儒家生死观是一种伦理生死观,在生命价值问题上,不仅看中人的生命自然性更注重道德属性即社会性。道德价值是人之生命的最高价值,儒家将内圣外王作为生命的理想境界,内圣即德性修养,外王即政治实践,并将先王世界作为这一境界的理想典范。对内“独善其身”,对外“兼济天下”,强调人一生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有助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是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所需要加强的。自身有了目标,有了完善自身的需求,才能有动力不断去奋斗拼搏,在社会中建立事业。因此能有效地避免社会生活中的不知所措,茫然无望的情绪。虽然,儒家强调人的道德属性到了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个体的人合理欲求的极端压抑。但我们可以从中继承并超越历史的局限,舍弃其错误的不符合现代时代精神的观点,这也对对待传统文化所应持的态度。

本文系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孔子的生命观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IFQEZD201807。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鬼神儒家论语
镜子
壶口瀑布
知命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