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创新

2019-10-20吴宇

知识文库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大学

吴宇

大学语文是一门传授传统语文知识的课程,还肩负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而大学语文在当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已然出现了逐步边缘化的境况,大学语文课程应当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为适应越来越高涨的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传播的需求,应当在课程上思考如何进一步开展创新,打造“文化金课”,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1 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边缘化境地

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在2个高中毕业生就能上大学的情况下,高校的精英教育已经转向大众教育模式,而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中的开课比例远远跟不上高校入学率的发展速度。大学语文本应是高校中必须开设的一门人文类公共必修课,在传授传统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肩负着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大背景下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大浪潮之中,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并没有随着水涨船高,反而出现了“退潮”的趋势。出现了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

1.1 “课程”的边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走过30周年大关的当下,我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逐渐将英语教学摆到了重要位置。显而易见的是大学英语被作为高校全专业的必修课,而大学语文则被许多高校选择性遗忘。以柳州地区的高校为例,该地2所本科院校(含1所独立学院)共有119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仅有4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作为专业必修课,仅仅占所有专业比例中的3%,学分也仅仅为2。更有为数不少的高校仅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甚至直接忽略。相比较大学英语的受重视程度而言,大学语文并不被本科以上的高校所重视。语文学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教化子民的重要功能,而大学阶段是在塑造学生三观、塑造人格的重要时间段,刚从初高中教育提升上来的大学生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极易受西方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影响。由此看来,重塑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地位,强化大学语文的教化作用是目前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内容”的边缘化

纵观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一而足、水平层次不齐:有的是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排列课文,有的按照人文精神的塑造来排列课文,没有统一的规划;而课文的品鉴遴选也受到作者和编者教学经验和水平的限制和影响,导致部分教材中出现与传统文化相关不大的课文滥竽充数的情况。为此,在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选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较大的分歧,将会影响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大学语文为数不多的课程中还包含了数量不少的各类应用型文体的写作教学内容。本身在大学中引入申论、新闻、论文等应用类公文写作的课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大学语文授课过程中引入公文写作的内容,势必会压缩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篇目解读课程比重,减少研读经典的课时。因此某些高校将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两门课进行杂糅,没有将两者很好的区分开,导致语文的功能性和人文性没有得到区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1.3 “教师”的边缘化

学生在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教育,语文一直作为一个核心科目贯穿于12年的学习始终,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套路非常适应,甚至产生了厌烦情绪。由于在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语文学习是应试的,是为升学服务的,频繁的刷题、没完没了的背诵篇目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美感的体悟和挖掘。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必然不愿意按照传统模式学习,他们会期望一种与初高中阶段截然不同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此体会语文这门科目的文化之美。为此这也向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必须摒弃传统“满堂灌”、强制背诵、精读课文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思考符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新教学模式。而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单位,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小组。大学语文教师很多都是其他人文学科的兼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得到提升、在教学质量上缺少必要的专业监督,导致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自觉提升课程授课质量的主观能动性,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2 思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创新,打造“文化金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指明了新方向——要着重“创新”二字,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将之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充分结合起来,在新文化的语境下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优秀魅力,使传统文化常用常新,永葆传统文化的青春活力。在此种对传统文化发展提出创新方式方法的大背景下,所有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也面临着亟待对大学语文授课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挑战,要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开展文化创新的变革,打造大學语文的“金课”。

2.1 教学内容之变

首先应该从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上求新求变。大学语文选取的课文篇目大体遵循中小学延伸而来的古今名家文本,在课文内容上缺少创新意识,而在课文前的导读,课文后的延伸阅读章节中也没有对经典篇目做出创新解读,无法启发学生将人文经典篇目与当代的阅读视角和解读语境结合。这导致大学语文教师多半遵循传统习惯开展内容教学,大学生在课程中接受与初中高中同类模式的篇目洗礼,让学生对大学语文产生了“高四语文”的错位视觉,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提升综合人文素质的目标和初心。因此,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以经典文本为基准,大力拓展课程的文化外延,将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在现代的语境下做出一定的创造性解读。如大火的人文综艺《经典咏流传》《朗读者》,正是将古典诗词歌赋用现代的歌曲类型进行创造性的包装,把人文经典以咏唱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抑或是将古今大家的经典篇目与朗读者个人的生活和阅历充分结合,在朗诵的过程中达到与先贤的对话,正是文化经典创造性解读和传承的优秀模板。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该充分挖掘经典文本后面的文化故事,寻找先哲文人与现代语境的交汇点和共同点,才能把大学语文课提升到人文素质提升课程的高度。具体来说,应该做到2点:第一,紧抓时代特征,关注现实语境。在课文的选择或延伸阅读篇目中可适当增加当下的优秀文化内容和名家名篇,使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更贴近当今社会发展,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可增加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网络互连内容以及时尚影视剧本的文本,全方位提升学生对于流行文化脉搏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学生多方位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二,坚持人本思想,传递人文精神。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是聚焦课文,注重对文本本身的研读,而忽视了文本后的人。高尔基说,文学应该是人学,人是文学注意的中心。解读课文必定要回到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本身,追根溯源挖掘文学背后体现的人性,向学生展示课文内容背后体现出的名家自身的修养品格和经历成就,达到以文化人、以人化人两手抓的高度,让学生接受作者的人格魅力熏陶,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力。

2.2 授课方法之变

其次应该在大学语文授课方法上开展创新。第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大学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不应用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进行提问,应适当以文化文本为媒介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最后教师再进行正确引导。如讲授老庄道家思想和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两种思想争鸣的思辨,通过设计“大学生军训有用或没用”“大学生班组分级制度可行与否”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充分感悟“无为而治”“以法治国”两种治理模式孰优孰劣,将经典论理融入现代语境进行解读,让学生更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第二,在教学辅助内容上下功夫。在文化充分发展的当代,许多经典文本已经有了戏剧影视化的改编,有大量可供教学使用的音频、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多媒体内容为教学辅助,并在课堂上适时做好内容的解读,不断引导学生在了解经典作品和作家的基础上拓展新思路,不断思考经典作品如何在当代做好创新解读。如解读《木兰辞》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木兰》动画电影、电视剧以及歌曲,体会不同国家、朝代对于木兰人物的塑造和女权精神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借以提升学生对古今文化的理解和思辨能力,真正让大学语文课程的传递的文化常用常新。第三,在教学辅助工具上下功夫。当下的大学生或许已经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讲授模式产生了厌烦。此时可以创新思维,借用时下常用的通讯软件开展交流互动问答,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使用微信、钉钉等app中的群组问答交互功能,在某些课时中可以适当引入抢答、辩论的环节,在问题解答后还能进一步开展交流或者获取积分。适当的在课堂上创新性的使用辅助工具,可以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力,也可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魅力。第四,在教学评价体系上下功夫。若要进一步完善大学语文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功能,必须在评价体系上做出改革,如在平时课堂中增加对传统文化创新解读的学与练考核分数,与平时成绩和最终成绩挂钩。通过引入文化创新解读训练和考核,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注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3 教师能力之变

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创新也离不開教师本身的能力提升。部分语文教师长期钻研课程内容,过于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而忽视了流行文化对经典文化的重要影响,忽视了文化外延的“广度”。而大学生群体对于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和触感不可与初高中学生同日而语。为此大学语文教师较之初高中语文教师更应把握文化的时尚脉搏,在流行文化的视角中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提升业务修养的“广度”,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挥好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探索,实现大学语文教师的“供给侧改革”,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需要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理念,以文化创新为主轴不断求新求变,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真正的打造为文化“金课”。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大学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至善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