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9-10-20吴蔚付林江胡正会
吴蔚 付林江 胡正会
夜郎古国在今天贵州南盘江和北盘江一带,由于夜郎古国交通闭塞,使得六盘水境内的少数名族很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发展,闭塞的山村也受到了外界文明的影响,六盘水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受着巨大冲击。本课题以苗族非物质传统文化为代表,从苗族歌舞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探讨并推而广之,探寻如何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并以期得以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极其的浓厚,展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性格。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环境发生剧烈的改变,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独特的流传方式,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加以创新,有些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了,这些因素加大了当地居民及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发展中的传承难度,致使许多尤为珍贵的实物与精湛的传统工艺遭到破坏,许多传统的手工技巧逐渐被失传。因此,现今该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范围
1.1 研究方法
对六盘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参考法。课题小组以六盘水市六枝的梭戛苗寨及落别牛角为代表,实地考察六枝特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留情况,通过小组成员考察走访当地居民,探寻六枝特区苗族及布依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困境,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实地调研的情况。后期结合各种媒介搜集相关资料,对考察记录的情况进行比对,并发散拓展到六盘水市其他地区及其他民族,最终总结出六盘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困境并对其提出设想的解决途径。
1.2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主要在六枝特区开展,以六枝地区梭戛苗寨及落别牛角为具体考察对象。
2 背景概括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歌舞曲乐以及苗绣形式展现,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多流传于当地传统苗族村寨,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时过境迁,许多文化以及历史遗迹已经被淡化,但其根本上还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我们课题组当地走访的梭戛苗寨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寨根据自身地形选择依山而建,各家各户过着男耕女织,自然淳朴的生活,村落环境以及经济文化都处于相对完整古朴的风貌。有史以来,六枝的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是深山之中,几乎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封闭式的发展导致其文化未能更好的发扬,生产条件也不好,生活水平提升缓慢使得苗族祖先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为了振奋民族群体精神,陶冶乐观向上的情操,从而形成了苗族独特的歌舞文化艺术。从当前的苗族歌舞内容和娴熟的动作来看,可以看出先祖们的淘米煮饭、耕地犁田、种地插秧等生产生活情境及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生活乐趣,其中有一支“迁徙舞”记录了苗族部落迁徙的历史,每逢族中有老人去世,都要安排族人表演“迁徙舞”为亡魂引路,这表明苗族歌舞不仅具有记录本族历史事件的功能属性,同时也深深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3 现状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的留存方式其本身的客观因素以及山区交通闭塞,年轻人外出打工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导致很多苗族歌舞乐及苗绣现在少有年轻人学习,受到当今外界文明的干扰,很多苗族的传统文化也面临挑战,例如在访谈过程中得知,按照习俗,族中有老人过世时,要表演“迁徙舞”指引亡魂安息,但是现在村中有部分年轻子女在老人过世后会选择请和尚、道士超度亡魂。同时,我们发现,现在能够表演曲乐的基本都是年龄较大的当地人。由此可见,虽然文化遗产还在,但是受外界冲击较大,且传承及发展受到阻碍。
4 保护及传承时存在的问题
然而,梭戛苗寨的歌舞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困境,这也是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遇的困境,苗族歌舞只是其缩影,困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传承方式落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以口头形式传承,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在内部集体性地传播、演绎与发展,此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的突出表现。苗族歌舞传承方式基本为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形式的教导,然而,如今苗寨人口组成和形式较为单一,年轻人大部分离乡,很难安排学习,由此导致受众规模小,由此极不利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及发展。
4.2 现代文明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娱乐活动及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现代网络传播方式的便捷与快速,使得年轻人对其产生了很大的追逐,在此过程中导致苗族人民逐渐失去对原有歌舞的有效学习与传承。目前六枝大多数苗寨较少有积极组织学习歌舞的活动,也少有人主动参与苗族歌舞学习,访谈后发现当代年轻人不愿意練习和学习歌舞,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大部分人外出打工挣钱并逐渐融入所在城市的生活圈中,根本就无暇顾及苗族歌舞文化,再加上当地的种种贫困因素也限制了他们的思想,逐渐影响了苗族歌舞的传承和发展。
5 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
5.1 保护并寻找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特殊流传方式,使得其核心载体是当地生活的人,因此保护传承人十分必要,特别是一些受忽视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濒临失传的处境,亟需相应组织担负起寻找传承人的责任。
5.1.1 给予传承人物质生活保障。
六枝在贵州省属于贫困地区,经济水平、文化和交通等相对落后。许多苗族传承人因经济原因而外出打工,家庭的主心骨在外奔波,舍内之人担负起养育孩子与赡养老人的职责,岂能安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结果导致技艺逐渐流失。为了更好的传承祖先的技艺,政府可为其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利用六枝的地域形式建立合理的赚钱机制,带动全村人富起来,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5.1.2 完善相关保护奖励机制。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充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以不同形式鼓励、支持和奖励为苗族歌舞做出贡献的人,组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活动,为传承人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与机会,同时,考虑与文化旅游事业相结合,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更多外地人了解这些文化,同时,也可以解决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5.2 加大宣传力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困境。要想实现苗族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借助舆论导向优势来普及苗族歌舞文化及价值。我们倡导当地政府与高校研究组结合,开展科研下乡,探索更具有创意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课程纳入各学校的教育中来,将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教育机构;当地政府牵线与相关企业联合,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经济价值,当前苗族歌舞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对于其价值与内涵更应该深度的挖掘传承,更多的是作为旅游宣传导向,这种附庸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影响其传承与发展的。我们设想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宣传这种文化,如平面广告和网络媒体等全方位的宣传苗族歌舞,使苗族特色与山区闭塞所带来的特有的神秘感相结合,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我们要传承苗族文化,就需要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我国少数民族稀少,文化却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各个少数民族建立于特殊的历史中,其内涵丰富,文化底蕴颇深。我们要合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资源,完整的保留下来,使其不会枯竭并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传承下去。我们需要通过旅游的发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苗族"文化之乡的旅游品牌。
5.3 科學传承,优化资源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存在保留与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其特殊的流传形式,而在当今时代,随着数字化媒体的普及,我们可以尝试以多样化的形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影像、音频记录。中央电视台曾联合安顺岩腊当地政府组织过一次“绣娘学习班”,反响不错,这就是现代化留存方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完美结合,也许可以给六枝地区苗族歌舞提供一些参考。苗族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及其重要的文化,传承的首要是传承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一面,合理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传承是民族文化的保护途径之一,根据民族文化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地域优势,开发旅游区域,引进经济资源,从而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结合教育培训系统,完善居住区域内教育机构的设立措施,开设各类培训班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积极发动文联、民间文化研究会、新闻媒体和文化单位构建一个强大的文化空间,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在传播形式上可编纂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建立县级民俗文化保护网站,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增强民俗文化的认同,促进社会共享,以达到传播带动传承,传承促传播的效果。
6 总结
梭戛苗寨的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其传承及发展的方式和规律需进行深入探索,客观思考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力图能够让其在现代生活中以传统文化习俗的形式存在。梭戛苗寨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当前六盘水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一个缩影,究竟如何保护与传承在实现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很多挑战,这就需要遵循“创新传承”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模式,抓住机会,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文化品牌宣传,不仅要利用传统的宣传平台,还要积极拓展微信,微博等新的宣传媒介,在宣传过程中,还要开放思想,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品打造出来,利用社会资本推向市场。总之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积极广泛地传播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贡献,促进人类世界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课题基金来源:本课题参与人员:吴蔚 付林江 蒋永恒 胡正会 陈仕龙 任基祥 共同完成:六盘水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六盘水师范学院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1715)
通讯作者:付林江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