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故知新

2019-10-20吴增辉

广告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音乐学理念方法

摘要:先前对音乐学学科的认知,是一种大音乐学的概念,甚至有些宽泛到自己已说不清音乐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如何进行研究?一系列的疑问在脑海里浮现。通过不断学习,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又有了新的认知,所谓“温故知新矣”。音乐学作为音乐理论研究的专门学科,我们要从多视角、多论域、多维度重识音乐学学科,对当下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有关新理念与新方法,从事音乐学学科应该具备哪些学术品质做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音乐学;发展;理念;方法;学术品质

一、音乐学学科在当下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学进入了“后杨荫浏时代”,人才辈出,成果颇丰。多视角研究的新成果加以融入,学者们的多学科意识逐渐加强,从而导致了对音乐学学科发展的重新审视,对音乐的研究也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出现了许多跨边缘的学科研究。

各学科之间在现实工作中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的时代浪潮下,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多视角、多方面、多维度进行音乐学的学习和研究,出现了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经济学、音乐治疗学、音乐美学、音乐地理学等不同的论域,音乐学所包含的内容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内容会更加丰富。

在当今多学科交叉的情况下,也许不会再有像杨荫浏先生那样学贯古今中西的大家出现,但在宏观理念的把握下集体性的协同攻关,的确是可以将以往许多单一战解决不了的、认识不清的问题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

笔者初识音乐学,对音乐学的理解片面肤浅,对音乐学认知相对于专业音乐院校存在很大误解。其实现在的音乐学指的是狭义的音乐学,狭义的音乐学观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音乐学教育是从专业音乐院校发端,是指专门以音乐学理论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突出理论学习而非技巧技能用于创作与表演的出色展示。换句话讲,这个学科的学生在对音乐的演奏、演唱以及创作的过程有基本把握的前提下,更重学理认知,强调语言表述与逻辑思维、思辨的能力,这就是笔者现在所理解的音乐学,感觉更加具象化了,有了清晰地定位和方向感。

二、学科理念与研究方法

新材料与新理念是史学研究得以推进的两个关键,就当代史学研究而言,“理念”的调整与重建远比“材料”的挖掘要困难许多。项老师有六条主要学科理念:一是运用多学科知识,有整体意识;二是不囿于既往有问题意识,主动与多学科学者交流与沟通,多视角把握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培养逻辑思辨能力;三是从多种功能性意义上认知传统音乐文化,探索国家与民间、制度下的组织态传承与传播和自然态传承传播的互动;四是在研究中自觉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注重从实地考察中寻找学术点并与文献对接;五是提出“接通”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将许多看似不相关者联系起来;六是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由礼乐和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构成,互为张力共同架构。

多学科视角研究,研究视野愈发拓宽,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历史与田野的纵横“坐标系”,多视角观照下的音乐史学使我们的学科认知深化、扩展,构成一个中国音乐文化的立体图景。

“在宏观把握下对具体形态进行微观研究,只有在整体、宏观、全面把握的前提下,对音乐本体形态才能看得更加清楚。这是我们研究中国音乐史新视角的意义所在。”

从逻辑起点对中国音乐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整体把握,借鉴余英时“节点”理论等学科新理念。注重传统音乐文化活态的第一手资料,从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对音乐在社会中的整体意义进行把握,架构中国音乐文化史,然后回归案头考辨,坚持不懈上下贯通式的思考,走向“历史的田野”,“回到历史现场”需要有历史观念,这样走进“田野”才能够有所发现,当发现问题之后需有针对性地深度挖掘文献,实现两者的互动互通,即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最终回到案头运用相关文献进行思辨,相信终有收获。

对音乐学界既有研究论域在基本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拓宽,厘清诸种音乐事项的演化关系,对音乐本体中心特征和诸种音声技艺形式曲艺、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相对清晰的把握,并对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的个性特征以及相互影响与融合加以考量。

三、学术品质的培养

想要深入就要具备人文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把握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论。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涉猎多学科领域,粗通多学科论域、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把握自己的研究对象方能有所进展与突破。对打好基础,扩展思路,增强学术敏感性有很大的帮助。注重共时层面的传统活态与历时层面的历史动态之互动,;注重大学术界多学科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的借鉴吸收,对研究对象有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观照。

同时,多进行田野训练和实地考察,耐得住寂寞,能吃苦。把知识融会贯通,根据所要研究的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切入,可能涉及到的学科领域有音乐形态学、文献学、乐律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等。我们既要关注本学科的前辈们在多学科方法论的结合点上所做出的成果,又要直接将触角伸向文化人类学的元理论,并且关注这个学科本原的发展,用以解决本学科领域的相关问题,结合实际问题不断总结,这样才能够真正跟上学术前进的步伐,有新的收获。

一直保持较为平和的心态和客观的学术态度,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懈的努力,克服所有艰难困苦,跨越沟沟坎坎,竭力拓展新的思路去攻破,“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学人的使命就是调整好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拓学术视野,既要将音乐本体、音乐形态研究到位,又要能够全方位地对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和研讨得更深透些,这样才会写出一部跟上时代观念的、又符合历史实际的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

上天真的总是眷顾勤奋的人。文章想创新难,想要写出具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要潜心钻研学术,“十年磨一剑”、“冷板凳”坐热坐穿、史料文献和考察资料积淀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把知识融会贯通,把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2]  王耀华、乔建中主编:《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陈铭道:《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4]  项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

[5]  项阳:《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理念拓展的意义》,《音乐研究》2014年第1期。

[6]  項阳:《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

[7]  郭威:《在学术自觉中不断前行——项阳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浅识》,《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8]  项阳:《学术理念养成与探索的意义》,《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9]  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10]  刘再生:《新作迭出  百舸争流——“后杨荫浏时代”中国音乐史学的几点思考》,《人民音乐》2009年第3期。

[11]  项阳:《音乐文化研究的音乐学人才培养之我见》,《音乐研究》2015年第1期。

[12]  项阳:《对传统音乐学科内涵与边界的思考》,《音乐研究》 2018年第1期。

[13]  项阳:《中国音乐学史论并举学术道路的开创及当下发展》,《艺术探索》201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吴增辉,(199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系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音乐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音乐学理念方法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用心处事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