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保障建设的成就研究

2019-10-20张文艺

世界家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党的领导

张文艺

摘要:十九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就是我们党的初心。作为保障民生的兜底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增进民生福祉、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这关系到全国所有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切身利益,我们党要抓住这件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要建成全覆盖、网底密、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是否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试金石。然而,面对我国目前的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种亟待解决的民生保障难题,我们党对社会保障建设的领导,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面对这些现实困难,笔者追溯历史,对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建设的领导进行了研究, 就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面对因战争、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而形成的灾民涌现、失业众多的现象进行的社会保障的初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建国初期执政初始就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进行了经验探索。旨在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社会保障建设的历史沿革及成就中,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保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新时代增强党领导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建国初期;社会保障建设;党的领导

1 社会集体福利事业初兴萌芽的成就

1949年到1956年的新中國社会保障建设工作是从社会救助展开的。由于长期的战争、经济结构的剧烈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江淮、汉中16省区的特大洪水灾害,新中国涌现出大量的灾民和失业者急需救助,加上旧社会留下的乞丐、妓女,和每个社会阶段都有的孤老病残,各种弱势群体的人数平均每年至少占当时人口总数的12%,如此庞大的群体对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难民和因新政权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物价和五反等经济整顿造成的失业人群,成为当时新旧社会更替的利益被相对剥夺者,他们很容易被敌对势力蛊惑和利用,对新政府心怀敌视,以至在灾区和有些城市,失业人群和受灾农民受美蒋特务分子煽动反对工会,殴打干部,抢粮抢饭,大量乞丐坐吃等穿不劳而获的无赖作风更是腐蚀民族道德,毒化社会风气。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不仅迫在眉睫,更是影响到刚成立的新政权的稳固性,全中国的人民当时都在关注中国共产党对弱势群体的具体政策,弱势群体的救助成为当时检验中国共产党为底层人民服务的试金石。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与发展经济,当时中国共产党强调要把救灾济民当做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看,在社会救助方面开创性地制定了很多救助弱势群体的制度和措施。

1.1 建立救灾制度的基本框架

对灾民,中央先后发出多份救灾指示文件,提出了“不许饿死人”的口号和“节约救灾,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以工代赈”的救灾方针。成立了专门进行救灾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救灾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救灾办法,形成了灾民找政府,下级找上级,全国找中央的独特的救灾格局,建立了救灾制度的基本框架。救灾工作向中央进行季报、年报,帮助外逃灾民回乡,对灾区灾民税收减免。对救助灾民的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内务部又多次发布指示,对灾民救助的制度措施进一步深化细化,在救助灾民的问题上我们党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初步确立了我国的救灾制度。

1.2 初步确立失业救助制度

对失业者,早在建国前各地政府就展开了救助,譬如平津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就给失业工人安排工作或给予临时救助,但因通货膨胀和社会急剧转型,到1950年初全国失业人口急剧上升。面对严重的失业形势中央同年提出以工代赈为主,同时“采取生产自救、专业训练、帮助回乡生产及发放救济金等方法”,通过让失业者参加工程基础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的方式,取代直接用基金救助旨在确立救济失业和促进就业相结合的积极的失业救助制度,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作为执行救助工作的常驻机构。用法规的形式把失业救助的对象、办法、组织机构和资金来源加以明确,初步确立了中国的失业救助制度。

1.3 教育改造兜底社会最底层

作为旧社会压迫形成的妓女群体,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始就表明了铲除妓院、救助妓女的决心,各地纷纷通过了封闭妓院的决议和针对妓女具体的矫正救助办法。对乞丐以建立收容站收容为主,以组织劳动改造教育为辅。对孤老残疾以教养为主,在农村由农业合作社担负孤老残废的生活、丧葬、教育。一时间各阶层强烈感慨“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共产党真有办法,使流氓小偷也能变成好人。”

2 社会保障建设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思路

2.1 政府承担社会保障建设的主体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总经理的董必武称我国的救济福利事业“不再是统治阶级欺骗麻醉人民的装饰品,也不再是少数热心人士的孤军奋战,而是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医治战争创伤并进行和平建设的一系列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强调救助工作是党的政治任务,是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指出救助不是政府包办,社会服务体系的参与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层干部和人民团体都要协同配合,这一点仍是毛泽东早期互助思想的延续。

2.2 社会保障建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

建国初期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了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完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运行,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翻版。无偿分房的实物补贴的福利制度、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体制,这些都是和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资源完全由国家来统一配置,人力资源也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劳动者的就业和保障也是国家统一包办,这种统一配给模式在当时国民经济短缺的特殊历史时期无疑是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以致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呈现出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就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保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整体福利的趋势。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分配是第一次分配,不是为了所得再分配的,全部由政府或国营企业负担,政府把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压低以便增大可供统一支配的收入部分。这导致当时的社会保障存在覆盖面小、资金渠道单一和保障层次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二元结构也在当时形成,没有失业保险制度,为后期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埋下了隐患,也使人们在思上片面地认为国家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国家和企业、单位要共同承担保险费用,个人不需要承担。

3 早期社会保障建设巩固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坚持的社会救助理念,成为新中国社会救助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新中国很快确立了社会救助制度,在思想和制度层面更是扭转了之前各国社会对社会救助的认知,向现代化的社会救助思想迈进。新的社会制度成立初始就把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看待,在救助中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全党服从中央,整个政治系统都投入到社会救助中,初步展露了党中央强有力的调控能力。另外,国家作为政治中心,在社会救助中顺理成章地垄断和支配全国的资源,凝聚力增强,在民众中的政治影响力增大,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参考文献:

[1] 高冬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刘洪森.党计与生计: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党的领导
科技看百年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一致性的认识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交流与融合:建国初期天津中西医结合问题研究
建国初期农民协会初探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