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对产业技术创新带来5大积极效应
2019-10-20范幸
范幸
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在科创板落地之前,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尚不能完全对接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如今,科创板的诞生有望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加速创新资本的循环利用,并带来以下5大积极效应。
1 加速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国产化进程
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包括设计、材料、设备、制造、封测等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关键作用。据美国知名半导体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统计,2013—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总量从820亿美元快速扩张到1 5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58%,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国内集成电路市场的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我国半导体产品进口额从2015年起已连续4年在所有进口商品中位居首位(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国内集成电路企业亟需获得更优质的资本支持,走向价值链高端。
科创板集聚了大量国内优秀集成电路企业,包括晶晨股份、澜起科技、和舰芯片、硅产业集团、中微公司等,产业链涉及设计、材料、设备、制造等多个环节。2018年12月,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制的5nm等离子体刻蚀机正式通过台积电验证,成为全球首条5nm制程生产线。同时,国产化300mm大硅片发展迅速。硅产业公司是中国大陆率先实现300mm半导体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公司在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2018年的市场份额达到2.2%。可以预见,在国产化前景广泛的大背景下,科创板将进一步有力刺激国产半导体产业自给率的提高,相关企业和产品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半导体行业的国产化进程势必稳步向前。
2 强化人工智能“硬科技”研究
2010年以来,随着全球数据爆发性增长、计算能力的提升、算法的不断迭代、资本的大量支持,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如约而至。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2017年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标志着将人工智能正式上升為国家战略,并提出“到2030年,要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重要战略目标。在此战略引导下,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安防、交通、医疗、金融、教育等方面人工智能应用纷纷落地开花。
目前,科创板人工智能企业包括虹软科技、鸿泉物联、天准科技、海天瑞声、石头科技、罗克佳华等。计算机视觉作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虹软科技的智能手机视觉系统、石头科技的智能扫地机器人与天准科技的工业视觉装备均是国际领先的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据全球著名信息技术行业资讯公司IDC测算,至2022年我国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6.08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虽然有很多优秀企业,但是多数自身盈利能力较弱,这与人工智能行业基础研究层面产业化难度较大,资本往往集聚于应用层面这一先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原先中国资本市场对未盈利的企业包容性与适应性较弱,但科创板的诞生为这类企业开辟了通道,通过资本的力量将企业从商业市场模式引导到基础研发模式这条科技创新道路上来。
3 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生态链日趋完善
医疗器械行业下细分领域众多,大体可划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体外诊断(IVD)4大类。其中,体外诊断又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即时检验(POCT)。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下各细分领域都处在市场规模稳健增长的状态中。据全球知名医疗市场信息数据咨询公司Evaluate预计,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总市场规模将达到5 220亿美元。
截至目前,科创板的医疗器械企业中,医用耗材企业有心脉医疗(心血管支架)、佰仁医疗(生物瓣膜、肺动脉带瓣管道等)等,医疗设备领域企业有南微医学(内镜下微创诊疗器械)、安翰科技(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等,IVD领域企业有浩欧博(过敏原检测)等,企业产品所处领域覆盖面较散。心脉医疗成功开发国内唯一的术中心血管支架,安翰科技的磁控胶囊胃镜是全球首个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产品,浩欧博的过敏原检测试剂已经打破了外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垄断。
过去几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增长很快。据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年销售总额预计将超过7 000亿元。但是,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还存在平均规模较小、原始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等问题。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我国高端医疗器械时代大幕即将拉开,随着大批医疗器械企业登录科创板,产业创新生态链将在科创板的驱动下更加趋于完善。高端医疗器械将是未来10年国内市场最为核心的投资主线之一。
4 支撑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经历着从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世界市场”的必经之路。高端装备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而智能制造更是高端装备产业重要细分领域之一。据美国市场调查与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TM预测,全球2018年智能制造市场达到1 707.8亿美元,到2023年这一数据将增至2 99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9%,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将以最高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科创板智能制造相关企业,主要分布于系统集成板块、本体制造板块和核心零部件板块3大板块。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智能制造装备总成本约70%,是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的核心部分,但由于技术壁垒较高,“卡脖子”现象较为严重,是我国相对薄弱的环节。柏楚电子是国内中功率激光切割控制系统的龙头供应商,但在高功率激光切割系统方面,由于国内发展较晚,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亟须技术突破。
当前国内智能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一是技术壁垒高,二是研发成本大,三是融资难度大,四是转型需求强烈。科创板有望从提高融资效率、帮助企业攻克技术壁垒、促进企业产业化落地3方面解决4大难题。创新作为当前“中国制造2025”核心驱动,资本的力量也将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产化空白,科创板无疑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催生先進化工新材料“隐形冠军”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产业经济的一次次技术革新背后往往都是革命性新材料的发明。伴随着我国新材料产业和化工产业的发展,先进化工新材料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时期,先进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据统计,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约为0.65万亿元,2017年时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约提升至3.1万亿元,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10万亿元规模。其中,先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占比约24%,新材料产业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之下,折射出的是我国先进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困局。我国市场规模虽大,但在技术水平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大多处于低端价值链。根据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处于空白状态,52%的关键材料目前依赖进口。例如,高端碳纤维、锂电池高分子隔膜等先进化工新材料或处于空白状态或完全依赖进口。
科创板的出现有望打破困局。当前,已有先进化工新材料企业脱颖而出。安集科技是目前国内集成电路抛光液龙头企业,生产的CMP抛光液14nm产品已经进入客户认证阶段,7~10nm产品正在研发中,打破了国外厂商对集成电路领域化学机械抛光液的垄断,有望实现进口替代。天奈科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碳纳米管材料生产企业之一,生产的碳纳米管材料核心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主要应用于锂电池导电浆料。可以预见,在这些细分行业中,科创板将加速吸收、培育国内“小而美”的隐形冠军,打破国外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