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策略对预防重症肝炎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医院感染的应用效果

2019-10-20彭冬兰金玉玲刘金凤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9年4期
关键词:肝炎管理策略血浆

彭冬兰, 金玉玲, 吕 卉, 刘金凤

(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炎病区二病区, 江西上饶 334000)

人工肝血浆置换是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方式,能够清除机体有毒物质,调节机体内环境,为肝细胞的再生和肝功能的恢复创造时机〔1-2〕。但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时,需建立静脉导管以进行体位循环,感染发生率较高,加之重症肝炎患者免疫能力低下,进一步增大院内感染发生风险,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做好患者血管通路的感染预防工作是保证人工肝血浆置换顺利进行的关键。风险管理是对潜在及现有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及处理的管理方法,以达到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风险管理策略对预防重症肝炎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人工肝血浆置换的重症肺炎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0.19±5.6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5例。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0.25±5.5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4〕中对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③精神状况良好,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2)排除标准:①器官功能衰竭患者;②晚期癌症患者;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向患者宣教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嘱其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定时开窗通风,为患者营造干净、清洁的病区环境;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发现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进行对症干预。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策略:(1)组建小组:成立由专科护士长、专职护士及感染科护士组成的风险管理小组,开展重症肝炎行人工肝血浆置换的风险主题例会,从人员、环境材料方面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①人员:护理人员在职业素质、工作经验、操作技能、感染控制等方面存在问题;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低下等;②环境与材料: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用品、消毒器械以及病区环境等不符合感染控制规定。结合上述风险因素制定规避相关风险管理策略。对组内成员进行培训指导,提高其风险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以降低护理操作过程中的感染风险系数。(2)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①无菌干预:规范手术室管理工作,按照规定开展血浆置换治疗室的清洁与消毒工作,治疗间每日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2小时。治疗室台面用紫外线照射等;心电监护仪、人工肝治疗设备等设备需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一次性血浆置换管路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室需穿戴完备的隔离衣、隔离帽,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进行穿刺时,应强调无缝隙消毒;②患者保护:加强术前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患者疾病与治疗知识水平,针对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心理疏导,减少不适感受;进行备皮工作或护肝抗病毒、支持等治疗时,应对患者实施双向隔离;③导管护理:协助留置导管患者取得舒适体位,加强导管监护,避免导管脱出诱发感染,如导管脱出,禁止返送;使用敷贴覆盖穿刺部位,保证穿刺部位干燥,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如有红肿、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应立即拔管送检。(3)风险管理策略监督:成立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监督小组,对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发挥监督作用,考核并评价相关策略落实情况,汇总并反馈风险管理效果至所有成员,结合风险控制效果进行新一轮风险问题分析与改进。

1.4 观察指标

(1)感染发生情况: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5〕中相关标准,于两组护理后(出院时)评价患者肺部、腹腔、上呼吸道、肠道等部位感染发生情况。(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从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等方面评价两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52,重测效度为0.862,不满意:≤60分;部分满意:61~89分;非常满意:≥90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感染发生率对比〔n(%),n=2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n=25〕

3 讨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作为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方式,主要通过血液净化装置清除患者体内各种代谢废物、毒素,可帮助病变肝脏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6-7〕。但受到术中插管、开放性伤口及患者免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易合并细菌感染,进而影响治疗效果。预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缓解,而常规护理仅能满足患者基本的护理需求,在减少感染风险方面关注较少,加之常规护理多在感染发生后进行对症干预,存在明显的滞后性〔8-9〕。

风险管理策略是结合临床实际,通过分析、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管理策略,以减少风险因素,达到较好的感染预防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风险管理策略在重症肝炎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风险管理策略通过成立小组,并对组内成员进行系统、全面的感染培训,使其充分认知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保证风险管理策略的顺利实施〔10〕。本研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感染风险因素,针对性加强医护人员、患者个人的感染预防工作,可鼓励各级人员参与至院内感染的风险管理中,提高其风险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从而减少人员因素造成的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加强消毒隔离理念,保持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过程中高水平的无菌状态以及专业的导管维护管理,保证院内感染预防措施的有效落实,从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管理作为医护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化与延续,不断总结相关风险管理措施对感染发生的预防效果,并结合临床实际修正风险因素的潜在问题,持续改进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不断减少感染的发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预防重症肝炎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肝炎管理策略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世界肝炎日》
房建工程招标组织与合同管理策略
论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建筑工程管理策略探讨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的应用探索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