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转变夯实青工内部培训改革实践
2019-10-19解琳琳
解琳琳
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全国青年以各种形式认真学习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理解青年一代应担负的历史使命,明确了要以报告精神为指引,用坚定的信念照亮人生路,用正確的价值观培育新风尚,用闪光的汗水成就栋梁材,用伟大的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青年。而成才之路的铺就,则离不开各项教育培训的付出与收获。
关键词:青年;成才;教育培训
“我们通过开展培训青年员工多项专业培训,实现了以‘创新和提升为核心,以健康和优质为导向的内部培训模式,有效地激发内部的活力,也推动团队接续培养,更是赢得了青年员工的广泛好评。”一直以来,辽河油田基层团支部在青年教育培训方面立足长远,多项运行,各项培训内容覆盖专业由专业技能,不断扩展到基层管理、员工发展规划、员工心理健康等方面,实现了培训与生产经营管理,与员工日常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为作业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传统培训模式引发矛盾
在基层采油单位,员工内部专业技术培训占日常培训总量的80%以上,是传统模式下,作业区员工培训的主方向。该区组建内部培训机制,延续了专人专讲的内部培训主模式,以专业技术人才的选取、任用为主脉络,提供培训供给动力。
专人专讲制度模式属于主动供给,被培训员工是被动接受,通过多年的培训工作,该区发现即使员工有一些培训诉求,也难以系统性的满足,主要原因是,由于培训人员专业面、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充分保障培训内容需要性;讲述内容过于单一,培训人员专业限制,培训能力提升速度缓慢;只能立足于能讲什么讲什么,会讲什么讲什么,不能真正因地制宜。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青年员工,避免固定模式的教育,缺乏说服力,竞争力,课件的质量与授课的内容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与发展方向的匹配度,与青年员工的提升发展匹配度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二、订单式培训实现产学融合
2019年基层团支部教育培训模式全面升级改革。进一步盘活青年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青年人才成长的所需,配制专业的“营养餐”。
团支部通过课件征集评选建立了自主的培训素材库,通过采取课程定期发布的方式,根据订单内容,青工们可按照“自助餐”的方式参加需要的培训项目,或是感兴趣的培训课程。年初至今,作业区参与培训的青工人数90余次,专业覆盖面与人员覆盖面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培训提出解决各类问题共计20余次,创新各类工作方法33项,疏导心理问题31次,总结各类经验更是高达50余次。
通过改变员工培训内容的方向也推进了多项青年员工示范团队的建立,管理、技术双项达标,实现了快速成长,其中青年基层技术骨干占骨干队伍的一半,大大的激发了内部活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新生力量。
三、内部培训实现优质循环
团支部在内部培训改革中坚持培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供给侧和需求侧坚持以改革围绕服务全区的发展战略实施、管理提升、产能最大化的基本方向不动摇,而且通过对青工供给能力的改革提升和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有效利用,形成了需求与输出的优质循环。
团支部对青年人才的培训实现了三个新转变:单一任用制度提升转变为竞争上岗制度;课题选材从需求到被需求,由多数人适用到具体到个人;培训课件的编写有个人到团队整体合作,内容不断升级充实,更具专业性。这一系列的改变也为今后全区对青年员工的管理和教育找寻到了新的突破方向,更具实用性、创新性、价值性、适用性。
2019年下半年,作业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青年员工培训力度,力求每名青年人才都得到更具专业性的指导和更全面的提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