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现状及反思
2019-10-18施林娟
施林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少儿舞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大途径备受社会的关注,少儿舞蹈事业虽然已在蓬勃发展中,但在力行美育之时,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少儿舞蹈“成人化”现象,尽管这种现象遭受诸多人的批评,但是仍然不能禁止。本文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为例,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依照生理学、机能学等对少儿舞蹈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并对此进行反思。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 成人化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131-02
一、少儿舞蹈现状
(一)“小荷风采”活动概述
“小荷风采”是我国少年儿童舞蹈作品交流及展示的重要舞台,于1998年创立。活动始终坚持“童心、童真、童趣”的宗旨,其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广泛性及代表性,可谓是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少儿舞蹈比赛。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我国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同时少儿舞蹈的艺术水准也决定了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准。因此,对少儿的舞蹈教育应引起重视。
(二)少儿舞蹈作品“成人化”现象
在舞蹈的艺术中,少儿舞蹈教育是不可小觑的。少儿舞蹈教育促进少儿健康的体魄、个性的培养及健全的人格,对于儿童的生长和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关注。近几年少儿舞蹈作品层出不穷,但就小荷风采少儿舞蹈比赛的作品来看,目前少儿舞蹈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少儿舞蹈呈现“成人化”趋势。
那么何为成人化呢?据笔者收集的资料可知,①成人化是指艺术家违背儿童的心理特征,以成人生活替代儿童生活进行儿童文艺创作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忽略了儿童的主观感受、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只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进而展开创作,从而造成成人化倾向。少儿舞蹈的“成人化”指创作中某些只要技法不要形式的创作倾向,选材选题遵照成人的想法进行;对孩子舞蹈训练中“度”的掌握不准确,过度的训练超过孩子基本身体素质,违背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少儿舞蹈的“成人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舞蹈技术技巧的成人化倾向。虽基本功训练是舞蹈艺术活动的基石,并应始终贯穿舞蹈教学当中,但似乎许多编导“过分”注重技术技巧的训练,难度甚至超过了艺术体操的难度,甚至于将成人的技术技巧滥用在儿童的舞蹈训练当中,造成“重技术,轻艺术”的问题。如一些作品中将成人都难以训练的“小翻”技巧融入到少儿舞蹈的创作当中,这种重技巧的舞蹈教育使少儿舞蹈训练过强过猛,超过了儿童身体所能承载的范围,影响儿童生理机能的发育,同时所呈现出的舞蹈作品也使观者有种“格格不入”的感受,从而无法体现儿童舞蹈的艺术个性与特点。2.舞蹈编排过于成人化。其体现在作品的形式和情感方面上。最具代表的便是少儿民间舞蹈的创作,大多数少儿民间舞蹈偏重“气氛热闹”的形式感,许多“口水舞”②诞生,这些“口水舞”缺乏舞蹈本身的“生命感”,缺少了纯粹的民族“味道”。由于民族民间舞蹈的韵味多体现在风格当中,掌握各民族舞蹈中的“小范儿”极属不易,并且儿童的动作天性“直来直去”,很难把握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动作连接中的“小范儿”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3.作品对选材方面偏向成人化,对于作品的题材未能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舞蹈创作,而是以成人的视角进行舞蹈编排,其参考的观众也都由成人进行充当,这种以成人的艺术视角下进行的创作,完全忽视儿童的内心想法及其感受,“成人化”的编创痕迹主要呈现在舞蹈动作的语汇上为了舞蹈而舞蹈,这种情况很难和孩子们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也难以真正满足儿童的需要,两者对接显得不是十分契合,虽然从呈现形态来看,少儿舞蹈较成人舞蹈简单许多,舞蹈的律动感也相对单一,但整个作品却未能真实表现出童心童趣。
二、少儿舞蹈反思
(一)少儿舞蹈教育的缺失
儿童舞蹈“成人化”现象是遭到诸多批评和批判的,少兒舞蹈出现成人化的现象不难否认是少儿舞蹈教育方面的缺失。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竞技类少儿舞蹈比赛的出现,诸多编导为了获奖,追求作品的“新、奇、异”却无视作品选材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创作出来的作品偏向“成人化”;另一方面,众多培训机构的商业化模式导致少儿舞蹈教育偏向功利化,一些“速成班”的出现,使孩子的舞蹈教育未能遵照其生理特点而进行,对孩子的舞蹈教育不能使其领会美感、提高审美、培养身体的协调性。
当前少儿舞蹈教学体系众多,教材未按照儿童身心的特点进行编创的比比皆是,其舞蹈内容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加之整个对儿童教授舞蹈的人员也并不是十分的专业,这其中包含了真正的专业舞蹈老师,也有部分的幼儿园教师夹杂其中,这就导致了整个教学质量出现明显的差异。首先,专业的舞蹈老师很难从儿童的心理展开探索,教授的方法偏向专业化,教育者出现漠视和不重视少儿的兴趣这一问题,采用的教材也未必对其“胃口”,少儿在舞蹈的学习中未能激发兴趣点,加上长期进行乏味的基本功练习,导致他们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其二,幼儿园教师虽了解少儿身心发育特点,但自身却缺乏专业基础,教授的动作不规范,对孩子们舞蹈训练的指导太过业余等等,皆是无法满足教育意义多方面需求的重要因素。另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大多数教育者以成人的视角进行舞蹈教育,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与多样性,少儿的童真、童趣被束缚,这种填鸭式的舞蹈教育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致使教育方式演变成“为舞而舞”的现象。
这类现象的显现都代表着当今少儿舞蹈教育的缺失,既不利于少儿身心的发展,也不能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在舞蹈的训练中,不论选取任何题材进行舞蹈教育时,都应把重心放在对孩子们心理视角的捕捉与把握上,在进行舞蹈教育时,应该将排练、表演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激发儿童对舞蹈的兴趣,引导他们喜欢舞蹈、热爱舞蹈,也能使儿童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少儿舞蹈训练的科学方法
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必须关照科学视角及心理视角,注重身心合一,才是少儿舞蹈教育的根本任務。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体格发育与成年人完全不同,尤其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突增期,造成他整体的重心不稳,四肢内分布的皮下脂肪较多,躯干较少,所以初期的训练可从基本功入手。从10岁开始一直到整个青春期,儿童的骨骼和肌肉迅速发育,整个形体也开始向成年化发展,此时,男孩女孩的成长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这个时期,训练儿童开始学习舞蹈就可以增强他们的情感表现力。
依照儿童特殊的发育特征,笔者将以“骨骼、肌肉”两方面对少儿舞蹈科学训练进行阐述。对少儿舞蹈的训练应注意不可进行强度的训练,这个时期应多发展耐久性力量能力训练,训练的强度要适中,不可过度过量。相比成人而言,他们的肌肉更加柔软,纤维也更加纤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他们的耐力和协调性不如成人,而且更容易疲劳,恢复能力较差。
除对少儿生理的特点进行舞蹈训练外,还应当遵照少儿心理的特点进行舞蹈教育。少年儿童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对其进行舞蹈训练时应以兴趣为主,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而对于儿童舞蹈而言,它所表达的情感必须要更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舞蹈动作也要更加简单、直观,同时,对于儿童的舞蹈动作来说,可以多次进行使用,避免舞蹈的动作繁琐、复杂。舞蹈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舞蹈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舞蹈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少儿舞蹈成人化是舞蹈艺术中一种不健康的存在方式,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幼儿舞蹈创作的初衷,也局限了儿童舞发展的空间,这并不应该是我们所倡导的少儿舞蹈。对于少儿舞蹈作品创作而言,如何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既能使作品有教育和引导作用,又能充分的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这显得极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当促使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舞蹈训练,其在舞蹈的训练中需通过对艺术的表达和体验,进而解答孩子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模仿式教学又或者只是单纯的为了训练孩子的身体机能,这才是少儿舞蹈教育所应该重视的。
注释:
①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指用队形、组合拼凑的舞蹈。
参考文献:
[1]吴婉媚.幼儿舞蹈教育浅探[J].教育导刊,2002,(10).
[2]吴维.浅谈儿童舞蹈编创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大众文艺,2014,(22).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谌强.莫让锦标黯淡了小荷风采[N].光明日报,2011-07-27.
[5]王宏.浅谈少儿舞蹈教学中成人化的影响因素[J].文艺生活,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