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探讨

2019-10-18戚鸣

艺术评鉴 2019年17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艺术特征

戚鸣

摘要:贝多芬在钢琴艺术领域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在钢琴奏鸣曲方面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当然也是贝多芬一生坎坷的见证,但却是贝多芬理想信念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非常值得去研究,去学习。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钢琴奏鸣曲作为必学的曲目,深刻理解其内蕴,把握住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对于学习有着非常大帮助,因此,在本文当中进行了分析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音乐风格   艺术特征   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058-02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历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为了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艺术性以及音乐风格都存在一定的区别。现在有一股钢琴学习热潮,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几乎都是必学的内容,但单纯地去学习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而不去思索其中蕴含的一些精髓的东西,对于学习是不利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去研究和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以及艺术特征意义将会非常显著[1]。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阶段划分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一生之中创造了非常多的钢琴曲目,其中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而这种在钢琴艺术上的追求对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其钢琴奏鸣曲被称之为新约圣经。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性。而为了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非常有必要针对其钢琴奏鸣曲的前世今生进行一番讨论。

(一)早期阶段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的第一阶段是贝多芬在24到30岁这个阶段,也就是1974年到1800年,这个阶段贝多芬一共出品了13首,包括Piano Sonata No.1 Op.2.1F小调、NO.2 Op.2.2A大调,NO.3 Op.2.3C小调等。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可知这个时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当中的英雄性逐步显现,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乐章是《悲怆》。也就是贝多芬饱受耳聋威胁下所创作的重要曲目[2]。

(二)中期阶段

在贝多芬30到44岁之间(1800年-1814年)属于其钢琴奏鸣曲创作的中期阶段,这个阶段一共问世了14首,这些作品成为了贝多芬脱离18世纪传统的重要标志,也是贝多芬作品当中上演率最高,最受人们所熟知的。这一时期贝多芬患上了耳疾饱受精神危机,但身体上的创伤并没有击倒他,反而成为其音乐创作上的重要部分,促使其作品步入成熟期。主要创作的作品如《暴风雨》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其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

(三)晚期阶段

在贝多芬46岁到52岁之间(1816年-1822年)这个阶段贝多芬创造了其生涯当中的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经历了高潮后步入晚年的低潮期,作品风格也在这个阶段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并不再是前面两个阶段的作品那样情感激烈,充满矛盾,但是却在超凡的宁静当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这其中以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锤子)最为突出,这部作品是其所有钢琴奏鸣曲当中最为艰涩、最为庞大也最为深奥的一个曲目[3]。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与艺术特征

(一)音乐风格

纵观贝多芬生涯的重要32首钢琴奏鸣曲,突出表现了充满激情和戏剧性、具有强大精神力量、鲜明的力度变化、优美的连奏、对表情记号赋予独特的含义以及重视低音效果等音乐风格。

具体来看,贝多芬善于而且喜爱用钢琴来宣泄自己的激情和音乐追求。相比过去的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更加注重在和声上的运用,而且非常的丰满,因此在音响效果上表现得更加的浑厚,频繁地运用极强和极弱的对比,力度变化丰富,通过這样的方式呈现出了激烈的冲突,表现出极强的戏剧性音响效果,比如《悲怆》的第一部分C小调,采用的是慢板转快板的节奏,4/4拍,慢板节奏庄严而悲壮,快板则辉煌而欢快,到第二部分的降A大调,以2/4拍,行板为特色。

这种波澜壮阔的音乐曲调彰显了强烈的戏剧性,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当中常常出乎意料地使用转调手法,等音转换、减七和弦等做突然的转调。比如《热情》当中第一部分二十三小节,用的是F小调,其中准备阶段是V级别,而马上接一个V7/Ⅲ,并且一直到B3Ⅲ级到二十五节。然后又转为小主和弦的Ⅶ7/Ⅱ和Ⅶ/V进行巩固。而这种转调手法突出了鲜明的力度变化,在转调当中极强和极弱之间的对比,以及渐强到渐弱的对比提出了极高的造诣,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钢琴的制造技术并不先进,钢琴的音域还比较窄,远不能和现代的钢琴对比,但是通过强烈的力度变化,有着现代钢琴的音域特色。比如《月光》当中第三部分的49到52小节,旋律反复,强烈对比,呈现出波涛澎湃的音乐效果。再比如第三十一首奏鸣曲的第十六小节、十八小节和十九小节,以离调和弦DD三四和弦开始引入一个紧张的氛围,然后过渡到离调和弦与主和弦、次和弦不断交替,左和弦也向上发展最低音F1最高音B1,中间跨越了小字1组到大字1组。最后用C音收尾[4]。

(二)艺术特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钢琴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这种重要还体现在其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当中,特别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作品,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搭建了一座桥梁。最后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难度非常高,但是却不是在炫耀技巧,而是更加深入地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个时候的作品更多地像是来自灵魂的呐喊。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传奇,其钢琴奏鸣曲正是这种传奇的见证。而传奇来自于贝多芬的抗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钢琴奏鸣曲当中予以共鸣。

这要从其音乐风格上进行讨论,结合上文的分析来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其音乐风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其作品当中经常能够看到PP/PPP或者是FF/FFF的標记,这表现为力度的强烈对比,用力度的变化来抒发内心大起大落的情绪和矛盾。比如《悲怆》,第一部分主部前半句用F来标记后半句就变成了P。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矛盾的内心,从前文的分析当中旋律的反复与对比,强弱的更替,都是激烈情感的表达,具体来看这一时期的贝多芬面临耳聋的危机,同时在一切进步思想都被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贝多芬用钢琴奏鸣曲来表现铺天盖地的压力(乐章中厚重的和弦)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也就是对自由、平等的共和理想的坚守,在乐章当中借用了和弦和高音区的八度旋律,并且通过不断地反复、对比来凸显这个主题。

贝多芬的作品受到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其钢琴奏鸣曲在曲式结构上有着非常多的创新,颠覆了古典奏鸣曲的各种规律,使其钢琴奏鸣曲具备了交响性,并且做到了真正为情感和思想服务。具体来说,奏鸣曲在西方古典音乐当中是一种大型的多种乐章交汇的套曲,是有自有规律性的结构的,比如先快板后慢板再快板。或者是快板然后慢板然后小步舞曲最后快板。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当中并没有遵守这样约定俗成的次序。比如《月光》当中的第一部分,抒情的慢板用来代替传统的曲式,然后把极具积极性的曲式放在最后。具体是根据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第一个主题用舒缓柔弱而优美的旋律开始,然后逐步增强在第二主题当中大调占据很大比重,第三主题与前两个主题呼应,在极富浪漫色调的氛围当中结束。这是艺术和心灵的奇迹。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广为流传有其特殊的含义,是艺术和心灵的奇迹。要懂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深刻内蕴,离不开对贝多芬生平的了解以及对乐理、古典音乐、浪漫主义等方面的研究,贝多芬的一生满是传奇,而这种传奇源自于抗争,源自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他的钢琴奏鸣曲将这些表现了出来,成为经久不衰的源泉,也奠定了其在钢琴艺术领域当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待后人去感受,去领悟。在本文当中则是围绕这样的观点去探索分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这里边有很多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研究的,面对当下钢琴学习热,深入地去研究它们意义将特别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玎苑.持中守德 至诚无息——基于欧匹兹阐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再释义[J].人民音乐,2015,(10):25-27.

[2]宋钰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研究[J].北方音乐,2017,(20):21-22.

[3]陈楠.共性与个性的辨识——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看几种曲式区别的标志[J].音乐创作,2014,(08):159-160.

[4]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手法的独创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08-111.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艺术特征
福宝高腔山歌音乐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