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2019-10-18张正
张正
摘要:中国画从发展到现在,是一直坚持传统还是创新是画家领域探究的主要问题。没有传统就称不上是中国画?硬搬图示是行不通的,毕竟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艺术必须要将生活充分反映出来,还要对传统精神进行继承,吸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中国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中国画的继承,最后提出了中国画的创新,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国画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054-02
中国画,又称为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就中国画来讲,不能完全摒弃也不能全部继承,必须要在继承中国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国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中国画稳定发展。
一、学习中国画的意义
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现代人学习中国画技法,是为了可以对中国画的优秀传统进行继承以及发扬。自从近代社会以来,很多美术工作人员始终坚持古为今用和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中国画艺术能够散发出青春,出现更多的中国画作品。然而怎样对中国画进行继承以及发扬,让中国画能够稳定发展,这就要求人员需要准确辨别糟粕和精华,不管什么艺术,其发展都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以及历史性,促进中国画不断发展,不能摒弃历史,历史遗产中不仅有精华,还有糟粕,这就要求对这些先进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以及研究。一般来说,中国画和其表现内容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不能接收所有的技法,但是与内容相比之下,技法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影响绘画的民族风格。因此,必须要对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进行清楚的梳理和积极探究,这对推动中国画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并且相对于其他的绘画艺术,中国画具有一定的规律以及特征,但规律与特征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其是不断变化的,要想充分表现新世界,就必须要不断发展、吸收更多新的因素,主要有外来因素。然而不能直接照搬外来的,需要进行渗透,成为民族色彩以及民族风格中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讲,必须要以古今中外为切入点,若与该核心脱离,就容易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形式主义中,从而导致民族风格削弱。
二、大众化思潮对中国画产生的影响
20世纪的大众化思想影响中国画创作方式以及创作题材等等,在倡导五四运动后,很多受到西方国家思想影响的美术家,提出必须要创新中国画,画家应当创作出体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品,他们指出中国画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脱节,使得画家自娱趣味性较强,并没有实现雅俗共赏的目标,觉得中国画只有获取大众的认可,才可以稳定发展。同时,可以采用体积感的素材来促进中国画发展。整体来讲,继承和创新中国画,最关键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不能完全继承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也不能抵制新的中国画技法。
三、中国画的继承
所谓的中国画,是指中国画家采用毛笔的方式,就是由于毛笔而出现的用墨以及用笔技法,而墨法涉及到色彩的技法,在中国画发展中,尤其是元代以来,中国画蕴含着丰富的人情味,其技法和笔墨技法是十分相似的。[1]笔墨主要取决于传统水墨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性能,在长期的技巧锻炼中形成的表达方法以及造型等等,是只有中国画才可以拥有的,按照某种程式墨、水以及毛笔在绢和纸上绘画时出现的团、转折、点以及叠加,行笔有劲、有粗有细。有轻有重。一个画家的内在世界和这些感受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在笔墨话语中还包括欣赏中形成对其感知方法。
四、中国画的创新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大量的遗产,但是时代的需求就是中国画的创新,同时也是中国画创新发展的需求。[2]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画得到迅速发展,成果是相当可观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何才可以将形式和内容相结合,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以及理论。
五、关于中国画技法分析
(一)政治和艺术
研究技法问题,也就是对艺术表现中的一些技术进行探讨。但是这里所提到的艺术,其性质和生产技术内涵是存在差异的。[3]绘画创作主要服务于为生产具有丰富情感的精神产品。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中的很多技术都容易受到艺术家主观臆想以及产品内容的影响。然而技术仅仅是手段,主要是为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提供服务,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中国画塑造形象所需的各种技术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可以将客观内容正确的表达出来,将生活中的美转变为艺术中的美,所以技术是服务于政治目的,而且被政治目的限制。简单艺术观点之所以不正确,还由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技术因素仅仅是艺术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是依赖熟练的各种技术,但是缺少对生活的概括,只是借助构思构图的方法,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对于政治和技巧而言,技术起到重要的反作用,如果绘画技术是落后的,就无法创作出逼真的艺术形象,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政治以及内容。[4]无论什么优秀的作品,其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和先进的技巧和多样化的形式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不仅技术是相当重要的,政治也是不能忽视的,必须要注重技术,力求使两者能够实现统一。
(二)生活和创作
相信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人类社会所有创作都是无穷无尽的。必须要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研究,需要对生动有趣的生活形式进行认真的观察以及体验,之后进入到创作过程中。人们之所以深入实际生活,目的是构建自身的思想认识以及情感立场,不然就会导致走向缺乏严谨性,导致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在艺术表现形式中技法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出现在人类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中。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不仅仅是将表现对象提供给艺术家,还提供多元化的表现技法,所以技法和生活存在紧密联系。不符合实际生活,就会导致艺术内容枯萎,而且艺术的表现方法也是单一的。[5]其实,要想创造性的技法,经常都是以反映对象为出发点,而新技法的各种检验标准,与社会实践存在密切的联系。人物的描绘技法无法出现在人物画产生前。描绘手法和衣纹的特征之间有着重要联系,其表示生活和技法之间存在紧密关联。随着生活的改变以及时代的发展,对象的差异,传统的技术已经远远不足,必须要进行创新。创新技法的主要渠道仅仅可以站在生活需求的角度,一旦没有该出发点,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主义。但是也不能说明只要有内容以及生活,就可以出现技法。技法的出现和形成要更加的难,但其稳定性比内容高,这就表示技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三)内容和形式
通常,内容和形式屬于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相互之间进行制约。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在某种情况下,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各种内容有着各种表现形式,绝对不可以直接照搬,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统一。[6]因此,时代是不断进步,中国画技法也不可以停留在原地。此外,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也有很多可以吸取的精华,不能在创新中直接忽视民族形式自身的继承性。只要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积极探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统一。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不是一味的崇尚国外,也不是完全照搬传统,更加不是毫无目的,随便更改。我们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全身心的学习和对中国画的理论知识以及表现手法进行批判性继承,还必须要敢于积极创新,主动实践,从而确保创作的作品与时代需求相符合,只有这样的中国画才可以获得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朱俊.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研究述评[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03):59-66.
[2]徐培晨.关于中国画继承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6,(03):87-90.
[3]刘海粟.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2):19-23.
[4]张永山,巨潮.中国画继承中的认识偏误[J].河西学院学报,2005,(03):122-124.
[5]赵玉晶.如何理解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176.
[6]何明.浅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02,(05):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