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蕴美

2019-10-18陈芳芳

艺术评鉴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意境

陈芳芳

摘要:中国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研究的题材之一,山水画在其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也是艺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题材。本文主要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天人合一”“意境”“气韵生动”几个方面简单的论述山水画的意蕴美。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天人合一   意境   气韵生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050-02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感情寄托,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的修为意识,一直都是山水画的主流。中国山水画分为不同的派别,有黄山派、松江派、北方山水派、南方山水派等等,代表人物有顾恺之、石涛、董源等。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给人更多的情感。山水画的意蕴美不但是中国画的一个核心要素,更是画家所极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

首先,中国山水画比西方早1000多年,早期的中国山水画的形成是源于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用树枝或石头将它们在岩石或者土地上描绘出来,闲暇之余还可以从中体会自然景观带来的享受。中国山水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到了隋唐的时候开始稳定,成熟于五代、北宋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政治混乱,文人对现实社会也是充满了失望,怀才不遇,所以把更多的情感寄托在山水之中,用来躲避现实的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的思想以个人修养的方式进入统治阶层,魏晋玄学的兴起为魏晋时期的山水审美时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情感动力,其对人性、对个体人的价值追求,成为整个时代的潮流。”①正是这样,山水画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到了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南北朝统一,经济政治也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绘画受到了重视,山水画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山水画是《游春图》,出自展子虔之手,是我国第一幅完整意义上的山水画,以山青水绿的风貌开创了我国山水画的端倪。唐代的艺术整体繁荣,对绘画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对山水画教育开始设科,出现了一大批有名望的画家,比如王维、李思迅、张璪等。五代时期政权再次动荡,山水画到了蓬勃的发展时期,对于景物的描绘相对更细致,无论是部局还是线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代表人物有荆浩、关仝、董源,被誉为山水三大家。到了宋朝,山水画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得益于宋朝发达的文学,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苏轼的“成竹在胸”等将山水画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二、“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理念之一,也是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把主体人格的特征都赋在山水之上,而这种人与物的交融,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力图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也。”这是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所提出的,另外,他提出了著名的“一画”论,“画是由画家的‘心支配的”②,把自己投入到自然山水当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除此之外,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完全一致,画家要让自己的意识超越现实的物象,只要客观现实的物象与画家主观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天人合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自然之物之意,也有自然之物内在的体貌与神韵之意。

“天人合一”的理念消除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对立,使人亲近自然,以亲和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而去发现山水松石的内在美,让山水画家去挖掘蕴藏在自然中的生命和情感。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提出了著名的“澄怀味象”的审美理念,“强调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体进行欣赏活动时,内心虚静空明而能够体会生态之道,与自然生态在目的上和规律上实现统一。”③人们意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要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去追求“天人合一”的状态。“天人合一”思想自古以来都是审美所追求的,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由我们传统文化意识所决定的,这也是山水画独特的表现形式。

三、诗画交融的意境之美

在中国的山水画的创作当中,很多绘画是结合了诗歌而创作的,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将画与诗交融的传统,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画家又是诗人,所以他将诗与画的交融,更能表现出意境之美,王维的很多写景的诗,我们从中都能联想到那种形象鲜活、意境高远的诗情画意的场景,创造出了超越诗画本身的艺术境界。宋代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说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书画同源”是山水画家的最高的追求。

“意”和“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与景、意与境交融而形成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意境是山水画中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山水画的精髓所在。“境”体现出一种“无为之为”的状态,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境,中国山水画追求简约,泼墨适宜,留给欣赏者联想的空间。“意境”最早不是在绘画领域,是在王昌龄的《诗格》中,是诗歌的审美追求,后来用到绘画中是受到道家玄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古诗词是通过文字去表达作者的感情,而山水画是通过笔墨、线条等形成的物象,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创作者的内心体验是通过意境去诠释出来。山和水是传达人们情感最好的一个载体,所以山水画是画家表达自己的最好的题材。

四、“气韵生动”之美

“气韵生动”最早由谢赫在《古画名录》一书中提出,谢赫提到了绘画的“六法”,其中“气韵生动”就位居首位,这“六法”对以后的中国山水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追求的最高理念,也是评价绘画的标准之一。气韵作为优秀山水画的标准,其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画家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识涵养,另一种是画家要把自己的学识涵养和客观的物象神态之气交融起来,从而表现在画中,只有这样,画家才能创造出让世人欣赏的作品。

在中国山水画中,绘画的客体大多数是气势磅礴的山川河流,自古以来,创作者都遵循“师法自然”,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也寄情于景,去体会大自然的山水之气。在山水画中,气韵主要是通过笔墨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笔墨是直觉可见的,而气韵是内在精神层面的,“使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的形式美与结构美,还从中传达出作画者的主观精神境界和气韵风骨”④。荆浩曾赞美王维的画“笔墨宛丽,气韵清高”,赞美张璪的作品“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欣赏山水画有如欣赏人,一个人有品性素养,那这个人就有了境界,山水画中的气韵和境界一样,有了气韵,那这幅画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气韵是传统美学的核心,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在长期的创作中,不断的发展为我国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的理论体系。

综述,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更多的是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哲学、美学这些有关联。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人们精神家园的寄托,一方面让人的情感得到了表达,另一方面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升华,去挖掘画中存在的人文情怀。

注释:

①周知新:《试论中国兰文化的发展脉络》,《大众文艺》,2018年,第16期,第246-247页。

②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33页。

③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03期,第66-70页。

④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第17-21页。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意境
春色满园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