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国民抗战文化的认知研究

2019-10-18张文武海燕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群体

张文 武海燕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屡次出现“精日”群体罔顾历史、污蔑先烈、质疑抗战文化等恶劣的行迹,这不仅亵渎国家与民族情感,也对公序良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侧面了解国民对抗战文化和“精日”群体事件的认知现状,分析“精日”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坚定国民对抗战文化的自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抗战文化 “精日”群体 历史虚无主义

基金项目:本成果系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抗战文化认知研究”(编号:Z20170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武海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53

一、“精日”群体行为表现及其危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这是对包括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所谓“精日”群体,是指极少数的学生和青年人群在精神上把自己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思想畸形的中国人。其表现为:第一,亵渎国家与民族情感。“精日”群体诋毁英烈、亵渎民族情感的反社会性等行为,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这类人群企图通过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来否定党和人民奋斗的抗战史实,是为人民所坚决不允许的。第三,违背道德规范。那些带着深厚媚日、极端反华心理的群体,崇拜日本而仇恨自我民族,其行为不仅触犯了公民道德规范的底线,而且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国民对抗战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桂林50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国民对“精日”群体的了解程度、抗战文化史实的认知程度、对抗战文化认知途径及其传承等多个方面。收回有效问卷462份,样本基本信息:男生占48.6%,女性占51.4%;少年占21.86%,青年占31.6%,中年占39.61%;老年人占6.93%,进行综合分析。

(一)对“精日”的认知趋于年轻化、功利化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对“精日”群体有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精日”的性质与危害。但从年龄分析,有极少数人不太了解“精日”的情况,而且在是否愿意参与“精日”群体活动时选择了“会,好玩和有钱拿”,这类群体大多数是学生和青年人,甚至还有未成年人。这折射出对新时代青年一代加强抗战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精日”群體的主要对象是包括学生在内的部分年轻人。

(二)对抗战文化的认知度偏低

根据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对抗战文化认知大多基于简单的了解,这说明国民对抗战文化有所关注。但是从程度划分来看,对抗战文化史实非常了解的只占11.4%,而简单知道或未了解过的却占88.6%。对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活动系统地了解只占少部分,而不记得日期或没了解过的却占80.7%。这两组数据较大的相似之处在于“简单了解”或“听说过”或“不知道”的人数占比80%以上。由此可见,认知度普遍偏低,新时代背景下抗战文化发展中遇到了强大的多元文化冲击,怎样更好的加强和提高对抗战文化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对抗战文化学习的途径多样化,但参与度不高

根据调查结果:国民当前了解学习抗战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媒体,占比24%;再者是抗战影视剧和日本动漫、游戏分别占比12%和10%;由此可见,网络媒体是国民获取抗战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说明新媒体视角下,网络对大家的影响较大,如何正确规范和使用网络媒体是值得大众思考的问题。而更值得关注的抗战影视剧和日本动漫、游戏共占比22%,说明国民在学习了解抗战文化上更侧重于直观的感受,理解其内涵也是趋于表面化,再加之这两类作品中部分去历史化,过分强调感官刺激等问题严重,脱离了对历史文化的真相的还原,容易错误诱导国民对抗战文化的正确认知。

(四)传承抗战文化的热情较高,但缺乏学习氛围

根据调查结果:国民自身对抗战文化主题活动很感兴趣,占比58%,但是由于缺乏学习的氛围和了解途径较少、宣传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了解抗战文化的氛围,导致对抗战文化主题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这说明开展抗战文化教育有较大的需求量。这说明中国抗战文化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持认可的态度。当前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通过正确的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拓展国民对主流文化和抗战文化认知途径,让国民自觉自愿地接受抗战文化和主流文化教育,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和自信心,抢占主流文化和抗战文化的主阵地,为历史发声,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

三、“精日”群体产生的因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未形成正确的三观。从不良的心理角度来看:当代学生由于心智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刚开始基于从众心理,沉溺于日本动漫、游戏等,长期活在虚拟世界里,极少数人逐渐产生抗战认知错乱、精神信仰崩塌等不良精神行为,渐渐沦为“精日”分子,这与网络空间价值观和抗战文化史教育的弱化相关。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这类是极小部分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从社会基础看:是极少数社会的边缘群体,他们出于好奇,寻求刺激且没有正确三观,沦为日本的“情报员”或误入邪教或传销组织被日本右翼分子利用的一类人群。

2.对抗战文化认知存在误区。此类人群对抗战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度不够,重视度不高。虽然学习的途径多样化,但参与度不高;学习中过于追求利己主义;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等问题,潜移默化地对抗战文化认知的偏差,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行动。

3.法制意识及网络法规意识淡薄。在访谈中,谈及2018年颁布的《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对“精日”群体规范行为的帮助大不大,您认为现在极少数青年为什么会变成“精日”分子?大多数访谈者认为:此类群体法律意识淡薄及网络法规意识较为缺乏,对自身行为意识的正确性和合法性缺乏鉴别,造成网络行为变异、错位、失调状况。

(二)客观原因

1.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的威胁。敌对势力西化的真正用意是通过极力诋毁中国近现代史,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来达到“全盘西化”。尤其是大量的日本动漫、游戏,夹杂着美化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常常反映了歪曲的心理要求,释放自我,减弱了青年对历史认知的敏感度和抑制力,对是非辨别力不强的青年容易产生不利影响,渐渐消解了青年对历史的认知和尊重,使日本文化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2.新媒体为“精日”群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和自媒体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新媒体过于追求流量、利益而导致负面问题日益凸显。互联网空间虚拟、隐蔽、跨时空,为“精日”群体提供了频繁事件的“便捷”方式。网络为他们便利地传播、使用、获取“精日”信息创造了条件。如某些“精日”分子的“精日”行为一经出现,就颇能博取公众眼球,甚至有极少部分人立即跟风随帖,随意发布错误言论甚至反动言论等问题,而相关媒体或主管部门却放任自由,疏于监管,导致负面影响扩大。

四、坚定国民对抗战文化的自信的路径探析

(一)整合与优化

政府应从宏观上尽可能地拓展并占领主流文化阵地,提升抗战文化的话语权。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为尽可能减少悲剧的发生,健全预警机制势在必行。依法治网。负责大数据舆情系统分析的部门,应当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发现“精日”群体事件的大数据舆情监控,坚决防控“精日”群体在网上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为抗战文化的宣传指明了方向,同时要求广大的历史学者加强对是抗战史实的研究、收集和整理等工作;广大的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反對历史虚无主义;广大的媒体宣传者,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传播正确的史实声音,用史实发言,大力推进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抗战文化所铸就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预防、打击、瓦解“精日”群体的重要武器,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提升与完善

德法并重,不仅要从宏观的政府层面和法律层面来解决,而且要从更深远的教育来解决。新时代要进行“四个伟大”,都离不开抗战文化激发的精神力量。抗战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有重要意义。“精日”群体事件的出现警醒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年的抗战历史文化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为培育文化自信打牢基础。

1.队伍创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培养正确三观的爱国青年。抗战历史文化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书,教师以育人为目的的引导者,提升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应当加强抗战历史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己任,用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传递正确的史实和正能量,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提升对抗战文化的认知,自觉地热爱祖国,自觉地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同时,将网络道德教育列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2.内容创新。探索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各地应将地方抗战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营造抗战文化的学习氛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例如:举办讲好抗战故事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朗读抗战家书、唱抗战红歌、抗战历史演讲和抗战书画展等抗战作品形式,重温抗战文化,宣传英雄事迹,激发新时代爱国情怀,不断强化爱国记忆,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引导学生自发组建志愿者活动。每个大学都有这样一群活跃的志愿者们,通过到纪念馆和抗战红色基地观看抗战实物展、抗战纪录片等,探索历史的真相,追根溯源,自觉地保护传承抗战历史文化,使主流价值观入脑入心,有利于促进青年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方法创新。充分发挥“易班”的教育功能,向广大师生展示学生在抗战文化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过程和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成效。通过“易班”资讯传播,广大师生及时分享感悟,实现资源时时共享,形成扇形辐射学校和社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促进抗战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易班”平台加入可以提升抗战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扩宽教学模式,进而增强抗战文化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三)审视与开拓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创新。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推动包括抗战文化在内的红色文化大众化。新时代背景下,网络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渠道,文艺界和媒体界应通力合作,审视并及时纠正功利化现象,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传播抗战文化爱国故事,帮助人们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激发受众爱国情感的心理认同。更重要的是文艺创作要紧密贴近大众的生活,结合实践,并赋予其教育性。例如:可以借助于诗歌精炼的语言表达形式宣传抗战文化;借助于动漫、民谣、微视频的表达形式宣传抗战文化;借助于各抗战类文博场馆新媒体平台增强互动频率;借助于抗战文化艺术作品下乡等活动有效动员国民学习抗战文化的热情中去,营造全民学习氛围,进而推动抗战文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李建平,张中良.抗战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

[4]张莹.论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历史经验[J].南方论坛,2015(8).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