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构建

2019-10-18李杭东张倩曾延风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

李杭东 张倩 曾延风

摘 要 鉴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危机,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从实际应用的可操作层面进行分析,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支撑,提出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校 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基金项目:2017年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联盟课题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构建的研究”(编号2017-57)。

作者简介:李杭东、张倩、曾延风,中国计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325

在高校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都可能会遇到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危机事件。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虽主要以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咨询为主,但如何有效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危机事件,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预防为主,为学生发展性心理咨询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更要对危机问题进行前置分析,预估潜在风险,因此,建立和实施一套科学有序、操作性强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来应对各种危机事件就极为重要。

一、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内涵及意义

上世纪40年代,Linderman最早提出心理危机的相关理论,此后,社会各领域开始逐步研究心理危机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课题。1954年,“现代危机干预”之父Caplan把心理危机定义为:个体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支持系统无法应对眼前的处境,即超过了其能力时,此时该个体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痛苦,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就是为了应对心理危机情况的一整套科学流程。作为预防心理危机的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一系列既定的预警指标,对预警对象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及时识别和发现各种潜在的危机因素,从而确定预警信息、评价危机程度,最后确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以减少心理危機发生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

学生心理危机虽然是个体现象,但其发生之前会在情绪、言语、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征兆。通过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对这些征兆进行识别和发现,并提早干预,从而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当前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所从事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针对性干预,如对危机当事人或亲历危机的其他同学、以及危机个体的同学,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各方面不适应与不良反应,这是被动应答式的干预。而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应为事前干预,初步解决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的步骤,而是需要单位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有序的操作。一个完整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包括:

(一)预警信息收集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危机干预的四级网络体系,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气象员”,四级网络所对应的人员以及其他师生在与同学接触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现一些心理危机的信息。在学校危机干预的四级网络体系中,主动负责搜集危机预警信息的群体主要有: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老师、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气象员等。在获知相关心理危机信息时,应及时上报学院、学生处和心理中心,以便及时关注。关注当事人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异常变化的征兆,识别危机或疾病线索,如是否有妄想、幻觉等症状,有无情绪极度低落、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等,特别是否有轻生念头和轻生行为的发生。同时,关注大学生习惯使用的各类自媒体APP,如微信、微博、QQ等,危机个体极有可能在相应的社交软件或社交媒体上流露出显性或隐性的危机信号。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正处于危机状态中或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他们一般表现为情绪波动幅度大,负性情绪强烈,躯体症状明显,认知和行为模式较以往有较大改变,暂时无法适应和应对正常的生活。需要接受危机干预的人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经常有自杀意念或曾有自杀行为。

2.负性情绪体验感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与他人交往的频率减少。

3.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明显的动机冲突,近期内可能遭受各种挫折与打击,如失恋、学业失败、人际冲突、身体疾病等。

4。有严重心理疾病(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

5.有暴力倾向或攻击行为,性格特质发生突然的变化。

6.受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影响,情绪不稳定。

(二)预警信息分析

预警指标和信息评估是预警信息分析中的核心,因此需要明确预警指标和预警信息的评估模型。

预警指标体系自身带有监测功能,有对比参照功能。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骨干尚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从而无法对预警信息和危机严重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预警指标应具备定性的参数,更要有定量的标准,以便非专业人员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初步判断。通过对现有的文献研究发现,现有涉及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对指标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但是都需要遵循有代表性、可观察性、有效度性等特点。只有这样,预警指标才能真实地反应危机的严重等级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可以量化、可视化、可评估的危机预警指标,主要包括:(1)内部:社会化功能、兴趣、自我评价、负性情绪(类型、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应对方式)、交往需求等;(2)外部: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父母的关系。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各学院的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需要每月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汇报表》,在该表中,二级站可以用勾选的形式选择学生问题的类型,并根据标准进行危机严重等级的划定,包括严重性、紧迫性和自杀风险性。

对预警信息进行评估时,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利用日常工作经验和相应的危机心理知识,做出判断,从而预测当事人在未来的情绪变化以及心理行为变化等,如果情形恶化,考虑是否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

有些心理危机的酝酿和发酵会体现在个体的社交工具(平台)上,当事人会以某种方式呈现危机信息。危机信息的搜集者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跟帖、参与讨论等方式,以网民的身份进行交流,为其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和引导,从而为危机处理赢得宝贵的时间和获取更多的背景资料。

(三)危机警报

危机警报系统主要负责心理预警报告信息的发布,按危机的严重程度不同,由弱到强分成绿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五级心理危机警报。可以从发布时间、危机对象等不同维度发布不同的预警信息,从时间维度而言,可以常规发布即定期发布预警报告,如发布月报告、周报告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即时发布预警报告;从预警对象维度,可以发布重点关注人群的报告,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单位进行发布(如校级、院系级、班级心理预警报告);也可以是重点关注个体的报告。

(四)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危机预警系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根据实际的危机水平,对心理危机事件启动处置预案,采取学校各部门联动机制,包括学生处、医务室、保卫处、教务处、学院等部门,组织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

三、构建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展望

1.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应当前移,不应只在心理咨询室里被动地等待少数人的主动咨询与求助,毕竟高校的心理咨询是以发展性咨询为主,需将被动变主动,从事后的干预向事前的预警转变;变事后的矫治性心理咨询为事前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变对危机事件的消极性应付为积极性应对。构建一个可操作、系统、科学和实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降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2.根据学校危机干预的工作实际与经验,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做到有效预防、实时监控、科学判断、主动预警和及时干预。力图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风险点有准确把控,从而避免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所掌握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能做到早发现就早汇报,早评估和及时干预。

3.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不仅只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任务,更需要每位教师及学生的参与。全员的参与,有助于预警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为后续的评估和干预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赵菊花.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相互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2]李建军.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与干预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6(7).

[3]甘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優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

[4]江云清,宋明霞,何春梅.对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考——基于广西高校研究生心理状态的调查结果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5]蒋丽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

[6]刘东江,孔庆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7]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及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8]张海涛,苏苓.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高校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