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授通解通法,提高教学效率

2019-10-18陈贤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不等式函数

陈贤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讲授“通解通法”.让学生不仅学会一道题目,而是一类题目.对教学中,课堂上讲的每一道题目,都要给予认真全面地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授业解惑”,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建设一个和谐、完美的课堂.

【关键词】通解通法;函数;不等式;单调性等

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并向学生讲授一定的解题技巧.但如何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却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更多思考.笔者认为需要向学生传授必要且合适的“通解通法”.现在的课外市场充斥着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貌似是“通解通法”,实则不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仔细钻研,引导学生,并给出学生易于接受的,且能够举一反三的“通解通法”.以下笔者通过几个例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例1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满足当x>0时,f(x)>1,且对任意的x,y∈R,都有f(x+y)=f(x)·f(y),求证:对任意的x∈R,都有f(x)>0.

分析本题是人教版必修一函数章节中常见的一类题型,以下提供两种方法供读者体会.

解法一对任意的x∈R,都有

f(x)=fx2+x2=fx2·fx2=f2x2≥0.

假设存在x0∈R,使f(x0)=0,

则对任意的x∈R,都有

f(x)=f(x-x0+x0)=f(x-x0)·f(x0)=0.

这与已知条件“当x>0时,f(x)>1”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所以对任意的x∈R,都有f(x)=f2x2>0.

解法二在f(x+y)=f(x)·f(y)中,令y=0,有

f(x)=f(x)·f(0).

∵x>0时,f(x)>1,∴f(0)=1.

设x<0,则-x>0,f(-x)>1,则

f(0)=f(x+(-x))=f(x)·f(-x),

∴f(x)=f(0)f(-x)=1f(-x)>0.

综上所述,对任意的x∈R,都有f(x)>0.

评注解法一先求证f(x)=f2x2≥0,再利用反证法排除了f(x)=0的可能性,看似巧妙,实则对学生来说不易想到.相比较,解法二更为通用,利用已知x>0时,f(x)>1,再求证x=0,x>0时,f(x)>0也满足,也符合我们在类似题目中常和学生提到的“求什么,设什么”的解题思路.

例2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b,c,且a,b,c成等差数列,求∠B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是高三复习课比较常见的一道题目,它考查了等差数列、三角函数、解不等式等核心知识点,是一道区分度很高的题目.一般的解法是:

因为a,b,c成等差数列,所以b=a+c2,

所以cosB=a2+c2-b22ac=a2+c2-a+c222ac

=34a2+c22ac-14,

根据基本不等式,a2+c2≥2ac,所以cosB≥34-14=12,又∠B∈(0,π),且函数y=cosx在x∈(0,π)上是减函数,所以∠B∈0,π3.

评注上述解法很巧妙地利用了基本不等式.很多人认为这就是解决本类题目的“通解通法”,殊不知此法并不严谨.原因在于此法只考虑了cosB的下限,上限没有确定.也就是说,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cosB的上限是否一定是1呢?当然,我们可以从cosB=34a2+c22ac-14出发,cosB=34a2+c22ac-14=38ac+ca-14,如果根据已知条件,得出ac的取值范围,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cosB的范围就确定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解析b=a+c2,不妨设a≤b≤c.

因为a,b,c是△ABC的三边长,所以a+b>c,

故a+a+c2>c,整理得13

cosB=34×a2+c22ac-14=38×ac+ca-14.

令t=ac,則t∈13,1,

所以,y=cosB=38×t+1t-14,

当t∈13,1时,y′=38×1-1t2=38×t2-1t2≤0,

所以y=38t+1t-14在t∈13,1上是减函数,

所以cosB∈12,1,所以∠B∈0,π3.

评注通过推导,我们发现,cosB的上限确实是1.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的考虑根本没有必要.实际上,我们看了以下的变式,就知道,如此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

变式1已知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C的对边边长分别是a,b,c,且a,b,c成等差数列,求∠B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变式与上题不同的地方是多了“锐角”两个字.要保证△ABC是锐角三角形,只需要△ABC的三个角都是锐角,也就是三个角中最大的角是锐角即可.虽然还是考虑利用余弦定理求出cosB的范围,但是不能单纯地依赖基本不等式了.

解析因为a,b,c成等差数列,所以b=a+c2,不妨设a≤b≤c.因为a,b,c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三边长,所以,a+b>c,1>cosC>0. 而cosC=a2+b2-c22ab,

所以a+a+c2>c,a2+b2-c2>0,a2+b2-c2<2ab, 整理得ac>35,

又a≤c,所以1≥ac>35,

cosB=a2+c2-b22ac=a2+c2-a+c222ac

=34a2+c22ac-14=38ac+ca-14,

令t=ac,则t∈35,1,

所以y=cosB=38t+1t-14,

当t∈35,1时,y′=38×1-1t2=38×t2-1t2≤0,

所以y=38t+1t-14在t∈35,1上是减函数,

所以cosB∈12,35,所以,∠B∈arccos35,π3.

评注本题如果不考虑cosB的上限,直接用基本不等式,那么本题就会出错.也就是说,原来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方法对变式1已经不适合了.利用函数单调性的解法才是真正的“通解通法”.

变式2已知在钝角三角形ABC中,∠A,∠B,∠C的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b,c,且a,b,c成等差数列,求∠B的取值范围.

答案∠B∈0,arccos35.过程留给读者.

变式3已知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C的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b,c,且a,b,c成等比数列,求∠B的取值范围.

解析因为a,b,c成等比数列,所以b2=ac,不妨设a≤b≤c.因为a,b,c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三边长,

所以a+b>c,1>cosC>0. 而cosC=a2+b2-c22ab,

所以a+ac>c,a2+b2-c2>0,a2+b2-c2<2ab, 整理得ac>5-12,

又a≤c,所以1≥ac>5-12,

cosB=a2+c2-b22ac=a2+c2-ac2ac=12a2+c2ac-12=12ac+ca-12,

令t=ac,则t∈5-12,1,

所以y=cosB=12t+1t-12,

当t∈35,1时,y′=12×1-1t2=12×t2-1t2≤0,

所以y=38t+1t-14在t∈5-12,1上是减函数,所以cosB∈12,5-12,所以∠B∈arccos5-12,π3.

例3设f(x)=1+ax1-ax(a>0且a≠1),当0

分析本题是2010年高考理科四川卷22题第(3)问.它考查了函数、不等式等基础知识,是一道区分度很高的题目.参考书或者网络上给出的解法是:

设a=11+p,则p≥1,1

当n=1时,|f(1)-1|=2p≤2<4,

当n≥2时,

设k≥2k∈N*时,则f(k)=(1+p)k+1(1+p)k-1=1+2(1+p)k-1=1+2C1kp+C2kp2+…+Ckkpk,

所以1

从而n-1<∑nk=2f(k)≤n-1+42-4n+1=n+1-4n+1

所以n<∑nk=1f(k)

综上所述,总有∑nk=1f(k)-n<4.

评注这种构造a=11+p,然后利用二项式定理展开,从而放缩的证明方法很巧妙.这种技巧性非常强的证法很难想到,当然不是通解通法.其实,我们可以如此思考这道问题,从而给出适合本题的、更为通用的解法:

f(k)=1+ak1-ak=1+2ak1-ak,k∈N*

0

|f(1)-1|=2a1-a=21a-1≤2112-1=2<4,

当n=2时,|f(1)+f(2)-2|=2a1-a+2a21-a2=21a-1+21a2-1≤2112-1+21122-1=83<4,

于是,我们会猜测∑nk=1f(k)-n<4,接下来需要证明∑nk=1f(k)-n最大值小于4,或者∑nk=1f(k)-n上限小于或等于4即可.

事实上,∑nk=1f(k)-n=∑nk=12ak1-ak,而g(a)=2ak1-ak在a∈0,12上是增函数,故g(a)∈0,22k-1,从而∑nk=1f(k)-n=∑nk=12ak1-ak=∑nk=12ak1-ak≤∑nk=122k-1,关于∑nk=122k-1<4,在高三复习中,很多考生都会遇到并训练过,这个不等式明显是成立的.它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钻研.这里只选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于是有以下解法:

解析∑nk=122k-1=2∑nk=112k-1

=2∑nk=12k+1-1(2k-1)(2k+1-1)<2∑nk=12k+1(2k-1)(2k+1-1)

<4∑nk=112k-1-12k+1-1

=4×1-122-1+122-1-123-1+…+12n-1-12n+1-1

=4×(1-12n+1-1)<4,

g(a)=2ak1-ak在a∈0,12上是增函数,

故g(a)∈0,22k-1,

从而∑nk=1f(k)-n=∑nk=12ak1-ak=∑nk=12ak1-ak≤∑nk=122k-1<4.

评注如此的分析和解答,才是本题的常规解答方法,才是适合本题的“通解通法”.

总结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讲授“通解通法”.让学生不仅仅学会一道题目,而是一类题目.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千万不能人云亦云.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方法有些时候貌似是“通解通法”,实际上可能是有缺陷的.对例2而言,利用基本不等式的解法看似是“通解通法”,实际上是不完善的.文中给出的方法,利用的函数单调性,从而精准地确定cosB的取值范围,进而确定∠B的取值范围,这才是本类题目的“通解通法”.对例3来说,参考书或者网络上给出的解法具有太强的技巧性,而本文提供的思路和方法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也是考生能够“想得到,做得出”的.诚然,我们也需明白,没有适合所有题型的通解通法,因为题目条件千變万化,但我们对教学中、课堂上讲的每一道题目,只有给予认真全面地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授业解惑”,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建设一个和谐,完美,高效的课堂,不正是每一名优秀教师所期待的嘛!

【参考文献】

[1]丁聪颖.一道函数高考题的别解、巧解与通解[J].福建中学数学,2013(2):45-47.

[2]李建潮.函数问题的通法通解[J].中学生数学:高中版,2014(7):26.

[3]孙娜.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解通法”能力的培养[J].高中数理化,2016(2):5.

猜你喜欢

不等式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第3讲“函数”复习精讲
高中数学不等式解题技巧总结
简析高中数学不等式易错题型及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不等式易错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道IMO试题的完善性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