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型系列报道《一带一路上的湖北故事》回顾与思考
2019-10-18李剑军
◎李剑军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之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了崭新篇章。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湖北联投、人福医药、华新水泥等鄂企以及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局等在鄂央企阔步“走出去”,修桥筑路,建厂兴业,繁荣当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湖北好声音”。
2018年2月17日至3月2日,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讴歌湖北人、湖北企业在“一带一路”上的积极作为与奉献精神,湖北日报编辑部派出了一支由经济新闻中心4名骨干记者组成的小分队,兵分两路,两人一组,一路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踏访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西欧的法国、波兰、比利时,另一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踏访东南亚的泰国、越南和东非的埃塞俄比亚。14天里,采访团队克服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埃塞俄比亚发生暴力骚乱政局动荡等重重困难,共踏访亚非欧七国,发表报纸长篇通讯11篇共3万多字,并在湖北日报客户端发布视频11条、图片上百幅、长篇内参1篇,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这次大型跨国采访报道从前期的精心策划到远隔万里的采访报道,无不考验着前方每一名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凝聚着后方支持团队的智慧。在2019年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这组系列报道荣获二等奖。
脚到现场,“活鱼”不愁
“脚板底下出新闻”“下深水摸大鱼”“采摘带露珠的新闻”,这些新闻界的至理名言,都一再提示人们:脚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力量之基,好新闻是脚板跑出来的,记者一定要到新闻现场,光靠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充其量只能抓点“小鱼”、“死鱼”。
一带一路采访中,4名记者用足了实地探访的脚板功夫。在埃塞俄比亚,记者李剑军、雷闯一下飞机,就驱车3个多小时赶往阿姆哈拉州的人福埃塞药业有限公司,先与公司管理层座谈,然后深入每个生产车间了解工艺流程、设备性能,还找了十几名员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包括3名埃塞俄比亚籍员工。正是在广泛的接触中,记者积攒了一些生动的素材和细节。
比如:记者采访的2月18日本是个周日,26岁的人福埃塞人事部部长助理、黑人Tariku主动到公司加班,正好被记者碰见了,于是“逮”着采访。从他口中我们得知,2017年9月,Tariku辞去法国驻埃塞大使馆的工作,加入人福埃塞药业。“进入人福,更有前途”,Tariku说,在人福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还走上了管理岗位,开启了新的人生。在公司,我们还采访了一名黑人女厨师和一名黑人女工,黑人女厨师说,她会做几十道中国菜,包括排骨煨藕汤、剁椒鱼头、油淋茄子等地道的湖北菜。黑人女工则分享称,她和好几个工友都来自附近的村庄,村里有人先应聘进了人福,然后介绍她过来,到人福工作收入,比在村里干农活多几倍,她很感激中国企业给当地人带来了就业机会,企业生产的常用药品也能缓解当地百姓用药难。
为了解亚吉铁路建设进展,两名记者换乘汽车、小三轮等交通工具,颠簸数十公里,才抵达亚吉火车站。在车站,记者找到了原武铁分局职工、亚吉铁路运维公司调度中心副主任、武汉人周转运,海外遇老乡倍感亲切,周转运不仅详细介绍了亚吉铁路建成的意义,还带记者到中央控制中心讲解亚吉铁路运营的细节,让公司相关负责人带记者参观拉布火车站。而在拉布火车站附近的走访中,我和同事雷闯刚好碰到了中铁二局亚吉铁路项目部的一辆大卡车,卡车上站着20多个穿着工装、皮肤黝黑的埃塞籍工人,当我们用英语跟他们打声招呼,表示自己来自中国,这些黑人员工立即竖起大拇指齐声欢呼“China China”,记者赶紧拿出手机定格了这一难忘瞬间。
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不仅仅是赚钱,还尽可能的造福一方。在塔吉克斯坦华新亚湾水泥公司采访期间,记者刘天纵、林建伟了解到,该公司于2014年就成立了“我爱塔吉克”华新基金,并承诺:每生产1吨水泥,就向基金注入1索莫尼(约合0.7元人民币),用于资助当地贫困家庭。2018年2月28日,两名记者随公司塔籍员工专程前往距离工厂2公里外的哈桑村,看望35岁的贫困家庭妇女库鲁巴格,库鲁巴格孩子刚出生,丈夫受伤致残失去劳动能力,生活艰难。华新公司不仅帮他们修缮房屋,还捐赠面粉和油,解决了库鲁巴格全家的温饱。此外,华新亚湾公司投资250万美元在工厂隔壁建起“华新友谊学校”,从小学到高中,招收了周边村镇1200名学生,校园里每天书声朗朗。
半个月的海外奔波中,记者发掘出的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如果不是深入一线细致采访,上述生动的故事或细节,很难在稿件中再现得那么栩栩如生。正是这些故事或细节,有力证明了湖北企业给非洲人民带来的就业、医疗、教育、帮困等诸多方面的福祉,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生动诠释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不懈努力,驳斥了西方所谓中国搞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的论调。
好眼力,须看得准看得远
民国时期,记者有个别称——“包打听”,能干的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信息源众多,似乎啥事都能第一时间知道,什么动向都逃不过记者锐利的眼睛。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做到这“四者”,须有“好眼力”。新闻最重要的是发现,采写次之。面对瞬息万变、纷繁芜杂的世界,记者如何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不仅要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感悟崇高,还要看得准,洞悉事物的本质内涵,更要看得深、看得远、看得透,善于体察大势,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演进规律,并作出正确的趋势性判断。
三环波兰轴承工厂,是湖北三环集团2013年通过跨国并购建立的一家有着80年历史、濒临倒闭的老国企,5年间神奇般地扭亏为盈,如何看待这事?
在西方某些反华势力眼里,中国企业是在以并购方式控制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波兰的重要企业及相关产业,占领其重要产品市场,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渗透,甚至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收购之初的波兰轴承工厂一度人心惶惶,因为有过外国企业收购波兰工厂后随即关厂遣散员工的“先例”,其目的是占领当地产品市场,减少同业竞争。但三环不是这样。记者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告诉读者:并购5年后,三环一一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动经营班子,中文只派去总经理赵韦任一人;5年来员工从当地新增300人,工资涨了三次,累计涨薪20%;三环集团投入巨资更新波兰轴承工厂设备,组建70人的研发设计团队;三环还利用戴姆勒-奔驰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波兰轴承工厂进入戴姆勒-奔驰、奥迪、大众、标致雪铁龙等汽车巨头的采购供应链体系。这些足以说明,三环集团是带着满满的诚意、谋求长远发展有备而来的。如此强有力的支持,难怪波兰轴承工厂迅速扭亏为盈,成为时任波兰总统眼里“中波两国合作的典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事实胜于雄辩。三环波兰轴承工厂实现了互利共赢:昔日奄奄一息的波兰辆承工厂正迈向技术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的世界轴承行业十强;三环集团通过共享管理、技术、市场、人才等,推动了“湖北制造”转型升级,波兰轴承工厂也成为三环集团避免贸易摩擦、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
技术市场协同,不图短利谋长远,以开放包容之心谋求互利共赢。经济全球化、资本跨国流动加速的大背景下,三环集团对波兰轴承工厂发展的耐心与远见,其展现的技术沟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吗?
脑力,来自勤积累多思考
做新闻记者,脚板多跑是基础,而“脑力”是最敏感的中枢神经、是总指挥,只有多动脑筋、勤于钻研、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乃至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高度,开掘出应有的深度,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一带一路上的湖北故事”系列报道的前期策划阶段,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报道团队成员研读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有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及习主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的所有章节,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实施步骤、取得的成效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深刻领会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所说的 “输出落后产能”的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五通”为抓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努力让各国互联互通更加有效,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国际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建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这里面,突出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人的世界大国形象,绝不会称霸欺凌小国、弱国,也不会搞经济殖民主义,而是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有了这些理论、思想武装头脑,报道团队在制定采访计划,确立报道选题时就有了指路明灯。如在采访国家的选择上,围绕湖北企业有重点合作项目卓有成效之地,既选择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发达国家法国、比利时,其中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也东风公司合作建有神龙汽车公司,法国杜尔日镇还是中欧班列(武汉)的欧洲终点站,湖北联投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正在建设中比科技园,前景看好;也选择了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波兰和欠发达的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前者三环收购了波兰轴承工厂,将使之奇迹般新生,案例典型,后者华新水泥投资建有大型水泥厂,让该国水泥价格骤降,大大节省了建设成本,由水泥进口国一跃成为水泥出口国,受益良多,影响很大。
海上丝路方面,选择了非盟所在地、素有“非洲政治首都”之誉的埃塞俄比亚和东南亚的泰国、越南。埃塞对华关系十分友好,非盟总部大厦及埃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条高速公路均由中铁、中交等央企承建,人福医药在该国建起了东非第一座现代化药厂,埃塞到处是脚手架,正在经历“中国式”繁荣,变化巨大。而泰国除了重要港口、铁路有在鄂企业中交二航局承建外,人福医药还并购了该国万伦市的一家百年老厂。令人称奇的是,人福医药泰国工厂从管理层到员工堪称“多国部队”,5名高管来自德国、巴西、美国和泰国,一个中国人都没有。这和企业并购中高管层往往“大换血”绝然不同。为何?记者一行出国前的准备采访中,人福医药董事长王学海坦陈:泰国工厂管理水平很高,如果再派人去,反而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拉低了。人福医药开放包容、专业主义的管理理念着实令人钦佩。
而报道的项目呈现上,既有反映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泰国铁路、码头项目;也有交通、能源项目,如中欧班列法国终点站杜尔日镇的探访,凯迪的燃煤电厂项目;更有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如中比科技园、三环波兰轴承工厂、人福埃塞药业、人福泰国工厂、华新亚湾水泥公司等项目。这些不同类型的项目堪称湖北企业一带一路项目的缩影,跟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十分契合,因而报道呈现上既丰富多彩又主题集中,富有张力,这都是前期湖北日报报道团队不惜“脑力”策划的结果。
妙笔,源于真情流露、细节描写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今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各种信息泥沙俱下,社会需要媒体尤其是党媒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也呼唤更多温度、有人文情怀的作品。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虽然这个要求是针对外宣工作的,但对各级党媒的内宣同样适用,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湖北日报,十分需要讲好“湖北故事”、传递“湖北好声音”。而这些好故事、好声音怎么让大家看到、听到,当然要靠记者的脚力去跑、眼力去发现、脑力去思考,但最终要以生花妙笔呈现在受众面前,其中细节犹为重要,只有生动、丰富、真情流露的细节,才能增添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传播力,实现更佳的新闻宣传效果。
法国大作家莫泊桑说过:“一个作品的布局的巧妙不在于有激动力或者令人可爱,也不在于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而在于那些表现作品的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的巧妙组合。”在一带一路采访中,4名记者都十分注重细节描写。
比如,在塔吉克斯坦华新水泥亚湾公司,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记者在公司职工食堂与总经理助理冯辉、电工班班长茹红亮、生产管理部经理熊春生凑到一桌,边吃盒饭,边拉家常。聊天中得知,三人都40岁出头,冯辉和茹红亮是河南信阳老乡,熊春生是黄石人,他们已连续5个春节都没回家了。茹红亮哽咽地说:“这种想念,看得见却摸不着,让人五味杂陈。”冯辉说:“夜深人静时,视频中、电话里听到家人的声音,我也会偷偷掉泪,但再苦再难也要挺住。”全厂共有320名职工,其中中国职工87人,超过半数春节没有回家。这些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在异国他乡默默奉献的形象跃然纸上。
除直观的语言描写,场景化的切入描写在一带一路系列报道中也屡见不鲜。如在《千万越南人,用上“湖北电”》稿件中,记者从一个细节描写切入:”当地时间2月26日下午6时许,55岁的越南农民潘文荣正在做饭。家里电视、电冰箱、电饭锅、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挂上红红的灯笼,潘文荣脸上乐开了花:自从一里开外的冒溪电厂建成后,已有6个春节没停电了。”从一个普通越南家庭的用电说起,由此及彼,亲切自然。
特定的景物描写,也让读者身临其境。在《波兰大地上,神奇的起死回生》一稿中,总经理赵韦任驾车带记者前往波兰轴承工厂,只见“一路上,飞舞的雪花落在车窗上结成冰花。星罗棋布的农庄,点缀在远山、田野、森林与小溪之间。”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情感。无论是语言、场景描写还是景物、外貌描写,都倾注了记者的情感,尽管记者一般情况下是客观记录,但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相信能感染记者的人、事、场景,读者也会受到感染,否则又何以推己及人?这也正是生花妙笔的原因之所在、魅力之所在吧!
信息爆炸、传播手段多样化,让今天的“笔力”内涵更丰富、要求也更高。作为新时代的党报新闻工作者,我们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双脚跑新闻、两眼观天下、脑洞常大开、笔下见真情,同时懂得融合传播规律,善用十八般武艺,真正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