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优创新党报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以《湖北日报》为例

2019-10-18彭一苇

新闻前哨 2019年9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舆论监督党报

◎彭一苇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国计民生,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为党报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报道提供了新契机,也给党报创优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报道带来新课题。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面对日益多元、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党报只有自觉担当起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才能把握时机,破解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

在这个方面,《湖北日报》进行了成功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正确有效引导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党报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也是我们创优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崇高标准和严格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专业性强、关注度高、有的问题还很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矛盾,影响大局。生态文明建设的这种特殊性,给党报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舆论导向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报道导向正确?应对挑战,《湖北日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报道中,不仅在宏观上强化坚持正确导向意识,时时刻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要位置,还把坚持正确导向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新闻采编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要求采编人员在采访每次事件、撰写每篇稿件、编辑每个版面等采编工作的各个微观环节,都毫不含糊、毫不放松地坚持正确导向。

在进行整治城镇黑臭水体报道时,《湖北日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原则,始终站在有利于城镇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立场,要求记者掌握相关知识,以敏锐的视觉,通过翔实深入的调查,客观公正地报道好城镇黑臭水体整治,不给恶意炒作留下空间,正确有效引导了舆论,为全省城镇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被称为“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中最难的任务,就是整治城镇黑臭水体。2016年初,经过一段时间排查,湖北省确定了125个黑臭水体,并准备加以治理。这些黑臭水体分布在武汉等十多个城市,其中十堰市上报黑臭水体79个,数量最多。

作为日益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城镇黑臭水体引起百姓强烈反映。它不仅损害了城市居住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近年“让市长下河游泳”的呼声,反映了百姓对解决和治理城镇黑臭水体的强烈愿望。可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焦点问题。

这些黑臭水体到底什么样?要如何治理?面对这一问题,《湖北日报》绷紧正确导向这根弦,首先做到心中有数,于2016年3月派出记者,前往十堰、随州、孝感等地实地探访。尤其是对上报黑臭水体最多的十堰,给予了重点关注。

经过深入采访,记者得知,十堰上报的黑臭水体,多是城市中的各种小沟小汊。十堰地处山区,城市不断扩展,久而久之,一些自然形成的沟壑就承担了城市的排水功能。雨水、生活污水、淤泥日积月累,水体逐渐黑臭。这种沟汊大多很短,从几百米长到一两公里不等,且基本已被截断,无法流入十堰的五条主要河流。但这种小沟数量较多,又在居民身边,也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因此十堰市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将它们都列入黑臭水体,并准备投入数亿元进行清理疏通。

根据采访的情况,记者以正面宣传为主,撰写了《我省排查出125个黑臭水体》、《治黑臭,看我“72招”》等稿件,在《湖北日报》上进行了报道。然而,少数媒体特别是有的网络媒体在转载《湖北日报》报道时,却片面突出污染而忽视治理,炒作表面细节却刻意隐瞒深层原因,几乎都是突出“十堰有79个黑臭水体”,选择性忽略这些水体的具体情况和治理措施,对受众极易产生误导,也给十堰相关部门造成些许困扰。

但是,作为信息来源的《湖北日报》报道,全面客观,有理有据,积极稳妥,令人信服,给人信心,让炒作难以继续发酵,遏制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到2017年初,全省有84个黑臭水体完成整治,超额完成2016年度黑臭水体整治的目标任务。

坚持科学理性,深度回应社会关切

在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其表现形式也形形色色,如资源的节约利用不够,防治污染不得力、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执法不到位等等。对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报不报道?如何报道?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对这些问题,《湖北日报》注意避免表面化、简单化、套路化的报道,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科学理性的剖析,由表入里的深度报道,反映问题的来龙去脉,回应社会关切。这既履行了党报的社会责任,又起到了凝聚共识、提振信心、汇聚力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2017年4月,《湖北日报》进行的关于“多规合一”的系列报道,就收到这样的效果。

多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种规划种类繁杂、政出多门、缺乏协调,甚至连技术标准、规划编制期限都不统一,具体实施起来容易“打架”。在湖北,规划打架的问题同样存在。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规划打架”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和诟病:搞生态文明建设,却连规划都互相打架,是行不通的。能否破解、怎样破解这一问题?2017年3月,湖北日报记者连续前往天门市、武穴市、宜都市、鄂州市等正在试点“多规合一”的地方采访,采写了《多规合一能否破解“规划打架”》、《“多规合一”瓶颈卡在哪》、《从“多头规划”到“一图统筹”》等三篇系列报道,从现象到原因再到效果,对这一问题进行逐层剖析。

通过报道,读者了解到,“规划打架”,其根源在于各种规划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各个规划是基于各部门自身的职责定位,导致目标和原则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这不仅减弱了规划的权威性和管控力度,也造成审批权限分属多个部门,使开发项目审批流程长,效率不高。而采取“多规合一”后,消除了矛盾,理顺了关系,不仅能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还使得政府部门告别了连环协调会,节约了大量行政资源,更重要的是使生态管控线显性化,便于监督管理,在保障发展的同时,突出生态保护的重要地位,从而增强了人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这组系列报道还进而揭示了“多规合一”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指导的事实,呼吁协调好国家与地方立法相配套、行政管理法规与专业技术规范相配套,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受到有关部门肯定。

坚持建设性原则,创优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在生态文明建设报道中,舆论监督是党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这里所说的舆论监督报道,并不是过去认为的,就是“批评性报道”、“负面报道”,而是一种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就曾强调,要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与过去的舆论监督报道根本的不同点在于,它直面问题,但不以揭人短处为目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最终推动问题的解决、改进工作、促进矛盾的化解和社会和谐。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报生态文明建设报道,既要贴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介绍新情况,满足读者需求,又要正视现实问题,反映民众期盼,呼吁社会关注。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关于乡镇污水问题的连续报道,就是《湖北日报》进行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成功案例之一。

对于乡镇污水问题,湖北日报记者一直进行着不懈追踪。2014年初和2015年中,记者深入省内数十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就其运行情况进行了采访调查,对湖北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困境,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此期间,《湖北日报》“今日视点”先后两次以《巨资建起的乡镇污水处理厂 为何多在晒太阳?》、《江汉平原乡镇污水处理厂再调查:污水处理还在磨合期 》为题,以整版突出发表了记者的调查报道。

2017年,湖北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列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补齐村镇建设短板“头号工程”。根据规划,2017年内,全省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647个乡镇要全部开工,2018年基本建成,2019年全面运行。此时,对全省已有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情况、经验得失进行分析,无疑是比较好的切入点,可起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积极作用。

于是,湖北日报派出两名记者就此进行了历时近半个月的调查。2017年1月,《湖北日报》陆续刊登了这两名记者采写的“乡镇污水去哪了”系列报道6篇,不仅提出问题,而且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既让读者看到问题的严峻性,又让大家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报道见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省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蒋超良、省长王晓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分别就此作出批示。省住建厅作为全省乡镇污水治理的牵头部门,在后续的工作中,积极采纳了报道的建议,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了全省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顺利进行。到2019年,项目建设进度基本符合预期,即将产生效益。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舆论监督党报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