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久梦二的绘画:现代乡愁的写照者
2019-10-18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韩 靖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竹久梦二,生于1884 年(明治十七年),卒于1934 年(昭和九年)。然而,梦二一生最重要的艺术生涯却是非常幸运地在处于明治与昭和中间的“大正民主”(1912—1926)时期。彼时日本刚经过明治维新和日俄战争的胜利,正迅速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中西文学艺术交融碰撞,整个社会洋溢着自由的气息。这也是一个注重抒发个体心绪,讲究个体生活趣味的时代。竹久梦二作品气质生逢其时,因此得以迅速成名。
一、“梦二式少女”和现代人的乡愁
梦二的笔下写尽了人类亘古的乡愁和别绪,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流离失所的气质,一种莫名的惆怅,淡淡的感伤。而梦二的乡愁又多是通过一个年轻女子来表现的——一个承载着梦二独有审美趣味的“梦二式少女”。日本美术评论家大木悙夫曾这样总结“梦二式少女”形象的特点:“ 梦二所画的年轻女性,无论哪一个,都长着惆怅的脸,眸子大而圆,眼睫细长,那种明显的梦想型、腺病质,好像马上就要折断似的,有种难以名状的易碎之美。”虽然被称作“大正的浮世绘师”,“梦二式少女”和日本传统浮世绘中的女性形象还是不同的。她们普遍有一种脆弱感伤的气质,应和的是刚刚开启现代化之旅的日本大正年间注重关注个体自我的时代情绪,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歧路彷徨。
图1 《女十题:晨光》(纸本水彩,39.0×29.0),大正十年(1921)
女人,是梦二的乡愁本身,是他最爱的姐姐松香的身影,是他早逝的爱人的身影……同时,女人又是乡愁别绪的承载者,既是那个等待的,目送的人,又是那个失去的人,怀念的人。
追忆逝去的温情和爱,是乡愁的本质所在。很少有男性画家,像竹久梦二那样善于体贴,理解年轻女性的爱的忧愁了。《空等归人》,画的是在路边的长椅上,痴情等待的女子,手中的花枝都枯萎了,但还是没有等到她的爱人……她唯有掩面哭泣。《海边的告别》,描绘的是一对即将分别的情侣相拥着,远眺着那分隔他们的茫茫海天。梦二有时也摹写爱的欢乐,领悟人生烟青色的底色,于是那愉悦迷醉的粉红时刻就描绘得格外轻快甜蜜。梦二画过一幅画,叫《幸福的十五分钟前》。画的是一个女子,正在卧榻上等待着她所中意的男子。她的眼神里既有憧憬,又有点不相信这一切竟然是真的……但是,竹久梦二的艺术情感并没有局限于世俗层面,他始终是怀着更超越的眼光来打量、来看待人间的离丧,也许乡愁,这正是人类亘古的命运。所以梦二更具感染力的作品是超越了具体的世俗事件的限制,指向更普遍的人类处境。
流水,远山,乡愁,女人自独立的背影,是梦二画面上经常出现的意象,是他经典的艺术符码。如《闪烁的水》,画面右下方是一个穿和服的少女的背影,她坐在河边的船木上,眺望着秋水远山。《加茂川》也是画一个女子伫立在河边远眺的背影。梦二甚至让他的模特和情人之一叶坐在河边拍了一张照片(梦二也是日本早期的摄影家),人物造型和画面意境很类似于他的画作。
梦二的眼界不仅是超越的,也是悲悯的。《春雪》的主体形象是一个柔弱的,衣着素朴的乡村少女,在她身后是沉默荒凉的村庄。雪花飘落下来,落在了村庄的屋顶,也落在少女的身上。她裹上头巾,低头垂目,似乎在抵抗着寒冷和同样荒寒的命运。画面中有悲悯,也有祝福。
1909 年,竹久梦二的代表作《梦二画集》之《春之卷》出版,一时洛阳纸贵,特别深受年轻女性追捧。其实何止是年轻的女子呢,正如川端康成在《临终的眼》一文中所言:“他的画不仅感染了少女,也感染了青少年,乃至上了年纪的男人……我少年时代的理想,总是同梦二联系在一起。”
20 世纪20 年代,一个正陷于艺术迷茫中的中国青年,正是在东京的旧书摊上一次随意的翻动,被触动了慧根,从此艺术的天眼打开,开始像梦二那样拿起毛笔速写日常人生的趣味诗意。这个中国青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画家丰子恺,而他碰巧翻动的那册书就是《梦二画集·春之卷》。
图2 《加茂川》(绢本着色,110.2×42.1),大 正三年(1914)
二、日常和诗意,东方和西方:梦二绘画的艺术特色
竹久梦二并未进入过专门的艺术院校。他是靠自学,靠画水彩明信片,给报纸杂志投稿和经营艺术商品小店慢慢起家的。“港屋”是梦二和他的原配夫人岸他万喜经营的一家艺术小店。然而,无论从店招还是各种艺术商品的图案和装帧设计,无一不是出自梦二的手笔。梦二其人其画所传达出的那种民间的、自由的、日常的,又是微妙的美的气质,吸引着当时的艺术青年,“港屋”很快就成为他们的流连之地。
图3 《秋》(部 分)(绢 本 着 色109.0×42.0),大正中期)
虽然在最初,梦二也曾努力想进入官方艺术的圈子。但是,他所崇敬的画家藤岛武二(竹久梦二原名为竹久茂次郎,就是因为崇敬藤岛武二,才改名的)看过他的作品之后却对他说:“你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就这样走下去吧。”从此,梦二也就打消了走官方路线的主意。然而没有了学院派的束缚,却使得梦二终生保持了可贵的民间立场。他始终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欢愉悲哀,日常生活的片段,这些被学院派所忽略的,却成为梦二笔下的表现主题。然而,由于梦二的诗人情怀和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虽然未受洗,但年轻的时候做过教会的寄宿书生),他的艺术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超脱的态度。无论是描摹人生的快乐还是悲哀,梦二都像是在远距离地观看,似乎一边在饮着清酒,一边斜眼打量着人生那些苦涩的时刻,尴尬的时刻,忍住泪水不会滚落的时刻,并最终有能力赋予他笔下的画面情趣和诗意的气质。从而使少年观者感觉到迷醉,上了年纪的人则感觉到一种隽永的况味。
大概由于诗人文人的气质使然,日常叙事性是梦二作品的一个特点。梦二的画面总像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抓拍,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同时,梦二经常会在画面上写上一段文字来阐释画意,这使得梦二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文人画。而这样图文互释,无疑更有助于人们对于画面意境的理解和想象,也使得梦二的作品更加具有一种亲和力。
梦二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用毛笔完成的,是一种速写风。逸笔草草,却是可爱传神,趣味天然。这是对于东方绘画写意传统的继承。但同时,梦二也从西方绘画中积极吸取营养,真正用富有魅力的画面实现了艺术的中西融合。具体表现之一,正如丰子恺在《谈日本的漫画》一文中对于竹久梦二的评价:“熔化东西洋画法于一炉。其构图是西洋的,画趣是东洋的。其形体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自来总合东西洋画法,无如梦二先生之调和者。”但在笔者看来,梦二作品中流露出的对于人类的浓烈的同情,也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基督教精神和人道主义影响的结果。
三、易碎之美:梦二的婚恋和艺术
梦二一生都对具有玻璃质地的“易碎之美”有着偏执的爱好,他笔下那些美丽而脆弱的梦二式少女就是明证。而梦二的不幸婚恋则又深化和固化了他的这种带有日本传统物哀之美的审美偏好。1915 年,三十一岁的梦二和小他十岁的美校女生笠井彦乃坠入爱河。因为当时梦二离异且有三个孩子,并且前妻岸他万喜亦没有和他完全断绝联系,所以彦乃的父亲竭力阻挠梦二和女儿的恋情。两人顶住压力依旧偷偷约会且同居,也就是和彦乃在一起的时光,梦二举办了他人生中的首次展览。作为美术学校出身的学生,彦乃的作品也得以联展。所以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讲,彦乃是梦二最好的人生伴侣。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彦乃于1920 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五岁。竹久梦二曾有一幅作品《秋》,又名《彦乃的病容》,描绘的就是病中的彦乃。暗淡素净的底色,空无一物,只有穿紫衫的女子正在对镜梳着她的长发,她的动作因为身体的病弱和心底的悲戚而迟缓。
图4 《青山河》(41.0×131.0cm)
死亡升华了一切。和彦乃的爱,从此成为梦二心头一座无法超越的情爱峰巅。梦二曾说:“彦乃死的时候,我也死了。”并将刻有二人名字的戒指戴于无名指上,直到去世。彦乃死后的第十二年,梦二画出了以彦乃形象为主体的代表作《青山河》(“山”指彦乃,而梦二自称为“川”。这是两人在热恋时相互通信为躲避乃彦父亲的追查而取的名字),以寄托他对于爱人的无尽哀思。
总之,对梦二艺术知之甚深的小说家浜本浩指出,就是在彦乃去世之后,“梦二作品中的情绪,达到最高潮,最纯化的时期 ”。
1934 年秋天,竹久梦二去世,享年五十岁。流离失所的灵魂终于停靠在了永恒的港湾。只留下他的梦二式的美人,那些美丽而散发着淡淡忧伤的画面,抚慰着人间的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