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具有现象学品质的城市史
——评汪春劼教授新著《无锡:一座江南水城的百年回望》

2019-10-18代福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9年29期
关键词:水城自传无锡

⊙代福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读海德格尔的《筑·居·思》时,深深为他关于建筑、居住的现象学思考所震撼和吸引。心想,那些反映人类居住生活的建筑史、城市史、村庄史,若能在这种层次上思考和写作,一定是触动人心灵的好作品。

江南大学汪春劼教授的专著《无锡:一座江南水城的百年回望》出现在笔者面前时,刚读几页,就被吸引住了。读完这部书,感觉到它正是笔者期望中的好作品——一部具有现象学品质的城市史。

书是作者写的,却更像是城市自己写的。这是因为,作者对历史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把无锡近百年的城市变革统摄起来,从而实现了城市对自己演变历程的自觉。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自传特色的城市变革研究专著。在作者笔下,城市史不再是抽象的时间和空间的流变,而是一个普遍精神所体验到的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

一、让城市说话:以历史的自我意识激活城市记忆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饱经沧桑的城市会说话,会写作,她该怎样诉说自己的生命,写出怎样的自传。

可惜城市不能说话。城市的美丽、城市的忧伤、城市享受的欢乐、城市遭受的罪,都沉淀在每一寸土地上,沉默于每一块砖石中。

然而,黑格尔说过:“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城市,当然也会呼喊起来,使自己成为精神。但她呼喊的方式,不仅是杨柳轻拂、流水潺潺,或者飞沙走石、暴雨倾盆。这类自然力远远不够。她要把自己的精神力赋予合适的人,借助这人的语言,使自己的生命苏醒,从而自觉到自己的精神。

这部城市自传,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作者的穷尽搜罗,乃是受到城市有话要说的驱使;作者的阐幽发微,乃是城市的喃喃私语;作者的旁征博引,乃是城市的侃侃而谈。这样的著作,就不同于账簿式的地方志、说明书式的城市介绍、广告式的旅游攻略,而是城市的一次壮丽的精神复活。

书中的文字,不管是正文还是引文,不管采用第几人称,都像是城市自己在回忆自己的历史、倾诉自己的“人生”,是同一个精神在向你诉说。因此对读者产生了很大的感染力。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作者必须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城市生命中,直到两种生命的合一。就像传说中的烧瓷者,为了达到火候,把自己也投到窑炉中,才烧出绚丽的瓷色。之前的搬土运泥、拉坯添柴,那种种劳作,只有在生命投入的这一刻,才显示出造化的全部意义。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走遍了无锡街头巷陌,寻访了很多部门,以自己的精神力量,激活了史料,使之熔铸成一个整体。因此,一到他的笔下,这些史料如同一个个音符自动凝聚过来,组成一支浑然天成的水城变奏曲。

水城、名园、乡贤,这表征无锡地灵人杰的三大主题,在这部书里分了三编。第一编是“水城消失”,第二编是“私人提供的公共产品”,第三编是“远去的乡贤”。

形式上是这么分的,但内容上却是相互关联、彼此印证。

作者把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相编织,组成了一个记忆的网,网结则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种写法,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无一处虚构;同时又有历史老人的幽默,大时间跨度的事实,并列在一起,让人如梦如幻,感慨万千。这种展现一个精神的全息式记忆的叙事方法,最见作者的史才。

无锡是江南水城。一般人以为,是因为无锡连着烟波浩渺的太湖。然而这样的理解太草率了。紧靠太湖,只能说无锡是水边的城,还不能简化成“水城”。书中告诉了我们缘由。现在城内的大马路,“原是一条条流动的小河,上面行驶的是手摇船。船橹吱呀,河中水草被流水冲得弯曲摇曳,河边青衣女子洗菜淘米,两岸民居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黛瓦粉墙,水城的风景如画如诗”。想到诗,作者说,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也是无锡古城的客观写照。

今天,一说水乡就想到周庄。作者就把两者做个比较:“同当年的无锡城相比,周庄等古镇是‘小儿科’,可它们硕果仍存,而号称‘东方威尼斯’的无锡,城(墙)内见不到一条河流,只留下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地名:前西溪、后西溪、东河头、西河头、东映山河、西映山河、大河上、小河上、新开河、大河池、荷花荡、鸭子滩、南上塘、水沟头、浅水湾、水车湾、田基浜、置煤浜、南河浜、老鸭浜、周山浜、三凤桥、毛竹桥、迎溪桥、三茅桥、中市桥、南市桥、虹桥下、岸桥弄……”一段话,写出了“东方威尼斯”的繁华落尽。作者尽量延后省略号的位置,不厌其烦地列出这么多的名字,仿佛是这座水城在深情回忆,这些都曾是我的水灵灵、湿漉漉的孩子啊。

从地名联想到水,怕读者觉得抽象,接下来就提供画面了。水城的生活、水城的人物,都跃然纸上了。

作者先请“鼎革之际远走台湾的方永施”这位本土人士说话:“家乡是水城,家家傍河道,都有码头,凡淘米、洗菜、洗衣、洗涤用具(包括溺器)等,都在自家码头上工作。”作者说,因为是以水为路,临河的房子卖相好,不傍河道的就低一等。大户人家多临河而建。接着,许倬云先生被请出来了,说道:“我家前后都是河……院子里有一个泊船的小平台,船可以开进来,平时在那儿下柴,外出也可以在那儿上下船,例如去给祖宗上坟就是坐船,从门口上船之后,慢慢摇进运河,一直到祖宗的坟都不用下船。”读到这里,读者会感觉自己仿佛坐在许先生家的船上了。作者又说,像许家这样两方临河的豪宅,如薛(福成)家、1911年落户无锡的唐文治家。又说道,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侯桐告老还乡,有43 只官船,因没有河道到他家门口,就开了小河浜。用石头砌成驳岸,河名就称驳岸河了。这河1955 年被填塞,建成人民路了。不过,侯桐的老宅还在,只是年久失修。那许倬云先生家的房子呢,作者告诉你:“1996 年建检察院大楼时,许倬云的老房子彻底消失。著作等身的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倬云,2000 年后频繁讲学内地,家乡领导也把其当座上宾,‘你早回来几年,你家的祖宅肯定能保住’,听罢斯言,这位七旬老人黯然神伤。”

说到房子的临河,顺便把钱锺书家也引出来了:“新街巷钱锺书家占地2.8 亩,面积不小,由于不靠河流就要低一等,而其妻杨绛生在临水人家。”读者一看就知道,杨家比钱家富裕,但作者还是要请杨绛先生来回忆:“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果然,杨家比钱家富裕。杨绛的确是下嫁了,只是她不在乎而已。

如此细腻感人的内容,仅仅是第一编“水城消失”之第二部分“河流绝唱”的前两页。书中这样多线发展却脉络清晰,曲水流觞而左右逢源的写法随处可见。无锡的丰赡就是作者的渊博,两者在历史的自我意识中合一了。

二、让历史鲜活起来:将碎片化信息还原为生活世界

通常人们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这诚然不错。但历史并不是史料的堆砌,正如大厦不是砖石的堆砌。关键是要有一个精神的主体来寻觅、取舍、凝聚、消化,使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历史的有机记忆。

作者是深知这一点的。他绝不会误以为把城市的图文资料多多益善地搜集来,放到一本厚厚的书中,就是在做研究了。他不做这种把体力劳动当精神劳动的事。他像黄仁宇先生那样,以历史学家的精神生育力,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吸收营养,孕育和诞生出活生生的历史。历史得以完形,获得了生命。每一个碎片都在历史丰满的肌体上复活,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历史本身。因此毫不奇怪,读这部著作时,时空中的枝枝蔓蔓,犹如历史的筋络血脉,都呈现在你面前。你就跟随着文字,进入了无锡历史上的生活世界,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生活世界。

这就是现象学的态度,即“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作者既不是在客观地记录,也不是在主观地评价,而是以强烈的自我意识,把他感受到的素材统摄起来,超越了主客二分,达到主客同一。他所写的,都是他内心直观到的这座城市的本质。因此,这部著作,作为个人精神的创作,同时也就成为这座城市普遍精神结构的自我彰显。

即使对一些不知名的细节,作者也以人性的视角做了洞察。

三、让读者体验城市:把抽象空间提升到意义空间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是一种具有历史感的空间体验。历史感是对时间维度的感受,没有这种历史感,空间的意义就很单薄,就是抽象空间,如同海德格尔所说的“诸空间”——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之空间。千山万水形态各异,但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山水。房屋建筑风格各异,但也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土木砖瓦或者钢筋水泥的围合。但是,一旦把历史感融进来,空间就有意义了,意义的区别乃是质的区别。每个空间都因为和历史的独特交互而变得个性鲜明,海德格尔称之为“这个空间”。

书中描写空间,总是伴随着人的活动。并且,作者喜欢顺藤摸瓜,瓜瓞绵绵,将这些人所处时代的更广阔的历史意义展示出来。

寄畅园的空间个性,因着历史的斑斓印记,一下子鲜明起来了。

再如写二泉书院。

像寄畅园、二泉书院这样,前因后果都有丰富文字记载,可以理出历史线索的,回忆起来自然是历历在目。可历史老人也有失忆的时候。比如无锡的文庙建筑。

这样的执着,任谁见了,都不能不敬佩;这样的倾诉,任谁听了,都不能不感动。

赋予空间以意义的,不仅是人的活动,还有人的活动的最宝贵的痕迹——诗词文章等各种文字记录。作者非常看重这一点。书中有文庙祭孔的祝文、虫祠驱蝗的咒语、贯华阁祭祀的流程、文人的诗词游记对联、乡贤的社会记载、农民的回忆、报纸的新闻、老江大校董会的会议记录,等等。这些文字五彩纷呈,极有看头。

作者说这本书是“非虚构写作”。的确,事实不是虚构的,意义也不是虚构的。然而,只有像作者这样具备了史识,才能发现事实,发现意义。事实是个别的,但意义就是普遍的了。

笔者最初觉得,以作者的才华和用功,何必写无锡的城市史,要写也写个大城市。后来想到,可能是出于他对第二故乡的一种感恩,以及就地取材的方便。现在看来,更大的可能性是,他要以一个城市的视角,揭示出时代沧桑中的普遍意义,正如黄仁宇先生以一个时间的节点,洞察到广袤空间里的普遍真相。这才是作者的志向所在。

结 语

无锡的城市宣传语是: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汪春劼教授所做的,就是在这温情中,寻到历史积淀的温度,在这水中,看到人性翻滚的浪花。这是历史学家的本事。

汪春劼教授是幸运的。无锡,这座江南水城,固然孕育过众多学者,并在他们的文字里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记,但她却把完成百年自传的能力和热情,赋予汪春劼教授,一位历史学者。

无锡也是幸运的。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很多,但拥有一部百年自传的城市却寥寥无几。不是没人写,而是说,写的不是自传。可以是地方志、城市史、城市介绍、城市旅游攻略、城市文化故事,但都不具有自传的品格。而无锡,居然有了一部自传。

这部无锡的自传,让读者真正生活到百年水城的时空中了。无锡的游客,如果能读到这本书,下次再来,就不白来了。无锡的居民,如果读了这本书,那才算是真正居住在无锡了。

①〔德〕海德格尔:《筑·居·思》,见《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52—171页。

②〔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页。

⑩〔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猜你喜欢

水城自传无锡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喜茶无锡南长街灵感特色店
云的自传
《李敖自传》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北方须慎重建“水城”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邵洵美主编“自传丛书”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