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分析
2019-10-17张艳红
张艳红
【摘 要】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高中历史作为高考的必修课之一,是丰富学生历史常识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花很多的时间,背诵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高,如果将历史故事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关键词】 高中 历史故事 教学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
纵观历史,传承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通过历史事迹表达,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是文明传承的过程,是历史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古今,学好历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高中历史课程囊括了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跨度时间长;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内容丰富空间和时间感特别强烈,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理解和记忆,要记忆诸多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所以,上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课堂中的兴趣点,从而让学生喜欢这门课,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本文具体分析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含义和其重要作用,进一步探究历史故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策略,以达到给予学生和老师参考价值的目的。让学生在了解生动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能够把握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锻炼提高历史思维,端正学习态度,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故事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指将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吸引力。选取有代表性、真实性和启发性、长度合适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能够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突出教学色彩,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比如说老师在讲三国演义,需要描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东汉末年政权的腐朽,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国家分裂的原因。通过有趣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看到了三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趋势,让学生明白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故事教学法不仅可以用于中外历史基本故事的讲解上,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运用此方法进行历史知识的整合贯通,历史故事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呈现出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用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等串联起中外古今的历史脉络,从而形象记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指路明灯,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以更清晰的教学思路学习知识。
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1. 创设悬疑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以讲故事设置悬念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东周历史时,老师可以先从春秋五霸过渡到战国七雄以及诸子百家,将诸子百家各方的代表历史事迹着重讲给学生听。针对具体某一历史人物的事迹,老师可以以最终人物的结局作为探究点,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探索。
2. 将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
课堂教学如果仅仅用陈述的方式表达,课堂太沉闷,高中生注意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25分钟,作为老师在把握课堂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高中历史故事,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再次吸引,从而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在讲解秦国末年的时候,以陈胜吴广起义为出发点,一直到他们以失败告终,之后对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这样用历史故事的穿插课堂,有利于学生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3. 利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拓展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更要求学生对课外有所了解,对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老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解,实现教学拓展,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文初祖时,讲到轩辕氏打败神农氏作为部落首领,产生了中华文化,之后的王朝更替又有哪些因素,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大胆预测一下,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结语:高中历史作为高中教育非常重要的课程,老师要充分把握好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将历史故事教学法发挥作用,有效促进教学的展开。虽然当前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尝试,制定有效的策略,不断的改进措施,让学生去了解历史文化,完成学习任务,又能锻炼自己,培养思维。
参考文献
[1] 蒋春華.以图证史 依图明义——高中历史教学中典型图片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
[2] 黄陈.生活化教学,历史问题改善——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
[3] 顾晓波.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对于学生领悟历史内涵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