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0-17刘娜张丽君张晓鹏纪雪梅

癌症进展 2019年16期
关键词:因性胶质瘤维度

刘娜,张丽君,张晓鹏,纪雪梅

青岛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青岛266042

脑胶质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颅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0%~50%[1-3]。手术切除为临床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手段,能够直接解除肿瘤占位效应,有效降低脑胶质瘤的病死率与致残率。但颅脑手术具有较大风险,在手术治疗与术后恢复的全过程中,脑胶质瘤患者可因疾病本身原因、手术损伤、围手术期治疗、麻醉、禁食等原因形成较为严重的生理性癌因性疲乏;另外,在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生理、心理双重癌因性疲乏。为了预防恶性肿瘤的复发,患者于术后仍需接受较长时间的化疗,而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良反应可导致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进一步加重,造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中断相关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目前,恶性肿瘤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4-5]。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主动分析错误认知,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正确认知,解除负性情绪,实现构建正确适宜行为活动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疗法。目前,认知行为干预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及诸多恶性肿瘤的治疗中[6]。本研究对认知行为干预前后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前后收治的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纳入标准:①接受手术治疗,经术中所见及切除组织病理检验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脑胶质瘤;②术后接受化疗;③就诊、相关检查、化验、术中资料等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意识功能障碍、沟通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②有神经系统疾病史者;③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者;④合并颅脑其他疾病者;⑤合并心脑血管重大疾病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前收治的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56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后收治的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5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9~61岁,平均(42.41±8.67)岁;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19例,Ⅲ期21例,Ⅳ期1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24例,大学及以上19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7~63岁,平均(42.56±8.73)岁;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18例,Ⅲ期22例,Ⅳ期1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1例,大学及以上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术后围化疗期干预措施,包括化疗前常规宣教,完善化疗前准备及相关检查,体征监护、常规巡护,遵医嘱用药及对症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术后围化疗期干预的基础上开展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方法:①行为心理评估,入院当日,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等的认知水平、颅脑外伤史等相关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工作生活习惯、个性化特点与特殊习惯、饮食习惯、家庭情况等信息。②评估心理状态,入院当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7]。③制订干预方案,入院当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认知行为与心理干预方案,依据通过沟通与评估所掌握的情况,分析患者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等的错误认知,分析患者在日常治疗中的错误行为,分析患者形成焦虑、抑郁情绪的主要诱因,寻找患者的希望、精神寄托,据此制订认知行为干预方案。④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入院次日,向患者详细说明其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案等的错误认知,给予正确的认知讲解,倾听患者主诉,耐心给予解答;指出患者的错误行为,说明其对后续化疗、预后等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改正不良行为方式,帮助其建立正确适宜的行为;对于无焦虑、抑郁的患者给予鼓励、表扬,对于轻度焦虑、抑郁的患者通过谈话、沟通、开展患者感兴趣活动等方式疏导其负性情绪,对于中度焦虑、抑郁患者给予正念认知疗法治疗,对于重度焦虑、抑郁患者及时联合精神科医师会诊;帮助患者展望预后生活,以患者的精神寄托鼓励患者积极、勇敢地面对疾病。⑤健康行为指导,指导患者于化疗前、后开展能力所及的适度活动,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⑥化疗专项指导,化疗前向患者说明化疗的目的与积极意义,讲解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程度,说明缓解不良反应的方式。⑦饮食指导,化疗前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及家庭情况,与患者共同制订化疗期间的食谱与出院后的日常食谱,说明患者应避免摄入的食物,于化疗开始当日由家属按制订的食谱实施。⑧院外指导,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家庭中自我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用药方法等,说明遵医用药治疗的重要性;指出患者的情绪、行为等改变可能与疾病有关,家属应充分理解并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干预前(入院当日)和干预后(出院前)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8]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行为严重程度、认知、感知、情感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该维度癌因性疲乏程度越严重。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9]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采用SAS、SDS量表[7]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SAS量表评分临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量表评分临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癌因性疲乏程度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CFS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CFS量表中情感、感知、行为严重程度、认知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FS量表中情感、感知、行为严重程度、认知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评分的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评分的比较(±s)

注:a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b与观察组干预后比较,P<0.01

维度时间对照组(n=56)观察组(n=56)情感感知行为严重程度认知总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6.79±1.28 5.22±1.17a b 6.07±1.42 5.10±1.21a b 5.39±1.35 4.53±1.21a b 5.76±1.34 4.51±0.98a b 7.98±1.69 5.15±1.02a b 6.98±1.36 3.31±1.04a 6.12±1.48 4.01±1.11a 5.41±1.39 3.27±1.08a 5.81±1.38 3.64±0.87a 8.12±1.73 4.08±0.98a

2.2 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s)

注:a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b与观察组干预后比较,P<0.01

维度时间对照组(n=56)观察组(n=56)生理机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55.91±4.16 64.72±5.21a b 57.19±5.62 62.77±5.98a b 58.03±4.56 63.36±5.13a b 56.13±4.94 62.19±5.29a b 56.13±5.29 63.54±5.46a b 55.63±4.08 77.29±5.37a 56.45±5.57 74.25±6.24a 57.92±4.49 74.28±6.73a 55.96±4.89 73.38±6.43a 55.89±5.17 72.29±5.92a

2.3 心理状态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的比较(±s)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的比较(±s)

指标时间对照组(n=56)观察组(n=56)SAS评分SDS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55.67±5.12 50.28±4.65a b 58.87±5.53 53.59±4.87a b 55.93±5.19 47.37±3.98a 59.01±5.61 50.23±4.14a

3 讨论

脑胶质瘤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其局部复发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但颅外扩散较罕见。脑胶质瘤可导致患者出现诸多机体功能、精神系统等异常改变,其改变与瘤体的具体位置及累及脑神经、功能区域等相关,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降低,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目前,脑胶质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约为12个月,远期疗效与生存期均有限。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切除肿瘤病灶,联合术后化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术后复发。但颅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风险较高,术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较大,因此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配合手术与术后化疗对于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随着脑胶质瘤治疗进程的推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一方面与疾病及化疗过程有关,另一方面与持续性主观疲劳体验密切相关。癌因性疲乏不仅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降低,还可促进病情进展,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放弃治疗[10-11]。脑胶质瘤的不同位置可导致患者的不同器官功能出现异常改变和(或)精神系统发生异常改变。这一病变过程构成了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患者在心理、生理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发生较显著的抑郁、焦虑甚至是燥郁表现[12]。脑胶质瘤患者因身体诸多功能的改变及生存期的压力,可出现负性情绪不断加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从认知与行为两方面同步进行的干预措施,通过专业性评估分析患者的错误认知与行为,并据此制订干预措施,纠正错误,建立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在中国,认知行为干预在诸多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广泛,其效果得到广泛认可[13-15]。青岛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以来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中,并通过与认知行为干预应用前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干预前的CFS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SAS和SD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CFS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SAS和SDS量表评分均较低于本组干预前,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治疗、化疗及常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但该作用有限。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CFS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SAS和SDS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方面的效果均更为理想。其原因可能为认知行为干预措施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并且干预措施的制订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个性化情况与个人喜好,提高了患者对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因此可取得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更为有效地缓解脑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猜你喜欢

因性胶质瘤维度
林雁健脾益肾针刺法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癌因性疲乏临证经验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九句因理论的形式语义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P21和survivin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9mTc-HL91乏氧显像在恶性脑胶质瘤放疗前后的变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