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胎龄母猪淘汰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10-17马再兴陈仲民刘向东张从林李长春
马 超,马再兴,陈仲民,刘向东,,张从林,李长春,*
(1.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3.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贵港 537118)
目前,国内母猪生产规模化养殖模式多样,影响母猪淘汰的因素众多,淘汰分为主动淘汰和被动淘汰、正常淘汰和异常淘汰等。不及时淘汰导致猪群老龄化,而低胎龄早淘汰会提高成本,最终都会影响母猪整体胎龄结构[1-2]。母猪从后备到经产的过程中,妊娠期和泌乳期的管理、营养、温度等因素是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应激、母猪淘汰的原因;分批断奶策略减少带仔数量,增加体储,间接降低淘汰率,生产中不能同期发情;低于28 d断奶会影响卵泡发育和分娩率、产仔数下降,从而导致主动淘汰[3-4]。随着国内养猪技术与国际接轨,总体上以经济效益导向的生产成绩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其中低胎龄母猪淘汰成为影响母猪整体胎龄结构的关键因素,因此分析母猪不同生产状态、胎次和月份等与淘汰的关系对母猪整个生产周期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收集低胎龄(≤4 胎)母猪各类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母猪淘汰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期对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和1 胎母猪的饲养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辽宁、广东和广西(2 个场)3 地集约化规模养殖场于2013 年11 月—2018 年6 月收集的淘汰母猪资料,4 个母猪场分别存栏1 000、5 000、10 000、20 000 头。母猪养殖采取五统一,即采用统一供精、统一配种、统一饲料、统一断奶、统一淘汰标准的集约化养殖,批次生产,集中发情,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妊娠母猪限位栏饲养,产前1 周进入产房,仔猪哺乳期28 d 断奶,公猪定时诱情、查情,集中统一订购标准化生产公猪精液人工授精。25~28 d B 超检查妊娠,30、108 d 背膘检测。
1.2 统计分析 个体以ID 号为统一标准,大白1 068 头、长白824 头、杜洛克96 头、长×大2 590 头、大×长1 093 头,分析个体头数共5 671 头(含后备母猪)。记录胎次(小于4 胎)、生产状态(后备、妊娠、哺乳、空怀)、淘汰原因分类、年份、月份等信息。淘汰原因类别为生殖、呼吸循环、消化、运动神经、生产性淘汰、外伤、综合原因、其他原因(病弱、病因不明)8 类。其中,配种前和配种后怀孕的后备母猪胎次标明0 胎,后备母猪生产后哺乳期淘汰的,标明为1 胎。用SPSS 20.0 分析,R 语言ggplot2 包绘图,母猪数据月份、品种、胎次、母猪状态、淘汰原因类别指标进行基本频次统计(表1)、多重对应分析。
表1 母猪淘汰因素类别和原因频次汇总
2 结果
2.1 低胎龄母猪淘汰原因分析 如图1 显示,母猪生产状态和胎次、月份和母猪淘汰因素类别的夹角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较小,说明有高度的相关性,生产状态和母猪淘汰因素类别在纵坐标和横坐标值相对较大,说明影响的程度显著。结果表明,4 个规模化养殖场淘汰以后备母猪、1 胎母猪淘汰为主,0~1 胎母猪淘汰比例达62.8%。其中,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淘汰比例25.8%,消化系统疾病淘汰比例达到19.8%,综合原因淘汰占比达32.7%,是0~1 胎龄母猪淘汰率最高的3 个主要因素(表1)。另外,由于生产性能低下而主动淘汰的比例仅为5.8%。总体而言,淘汰的后备母猪中,患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比例为36.8%,综合因素的比例29.1%;哺乳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是生殖功能障碍。综合因素淘汰的母猪比例在各类母猪中占比都达到25% 以上,需要引起规模猪场的高度关注。
图1 影响因素多重对应分析图
2.2 胎次与母猪淘汰的关系 母猪的胎次与淘汰因素类别交叉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胎次对母猪淘汰影响极其显著(χ2=318.135,P<0.01)。如表2 所示,本实验收集数据都是4 胎以下的母猪,其平均胎次为1.33,因生产性能低下而淘汰的母猪平均胎次为2.44,其次为生殖系统疾病,平均胎次为1.85,因生殖系统疾病淘汰的1胎母猪比例最高,为39.4%;1 胎母猪中由于综合因素淘汰的母猪比例最高,为36.55%,2~4 胎母猪多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低胎龄母猪相对高胎龄母猪淘汰比例较高(除后备母猪因生殖系统疾病淘汰较低外),其他原因的淘汰比例随着胎次增加而大幅度下降(图2、3)。
表2 胎次和母猪淘汰因素类别分析 %
图2 胎次与淘汰类别对应分析图
图3 胎次与淘汰类别比例
2.3 生产状态与母猪淘汰的关系 母猪生产状态和淘汰因素类别交叉和对应分析,生产状态对母猪淘汰影响呈极显著相关(χ2=739.88,P<0.001)。结果表明,消化、呼吸、综合原因在母猪的4 个状态下,淘汰比例占比较大(图4)。按照生产状态分类淘汰母猪(表3),妊娠期淘汰比例最高为45%,这其中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神经机能障碍和综合原因淘汰妊娠期比例最高,分别占淘汰类别总量的47.9%、48.1%、50.4%;其次为哺乳母猪,占比26.6%,主要以生殖系统疾病淘汰为主,哺乳母猪占生殖系统疾病淘汰类别总量的75.5%,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影响哺乳淘汰的重要因素;空怀母猪淘汰是因第2 次情期配种后仍然空怀后淘汰,空怀母猪中1 胎母猪比例最高,占比48%,后备母猪在配种后空怀的第2 个情期继续发生空怀的淘汰比例为10.5%,更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原因淘汰。
图4 生产状态与淘汰类别对应分析图
表3 生产状态和母猪淘汰因素类别分析 %
2.4 月份与母猪淘汰的关系 月份和淘汰因素类别的交叉和对应分析,月份与母猪淘汰极显著相关(χ2=258.32,P<0.01)。结果表明,3—6 月母猪的淘汰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各淘汰原因类型均匀分布,因生产性能低下造成的淘汰在6 月占比达到最高,为16.2%(表4),其中,6 月淘汰的母猪主要以综合因素、呼吸、消化系统原因为主,分别占比15.5%、14.5%、13.5%。6 月为低胎龄母猪淘汰的转折点,7 月开始淘汰比例持续下降。冬季最冷的11、12 月有小幅提升。5、8、9 月更倾向于患呼吸系统疾病后引起淘汰,3 月发生生殖系统疾病和外伤造成淘汰比例较高(图6)。
3 讨 论
3.1 低胎龄母猪淘汰的特点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中后备、1 胎母猪占比高,主要为小于4 胎的母猪,平均胎次为1.33。总体上,低胎龄母猪淘汰比例主要呈前高后低趋势,规模场增加后备和1 胎母猪选择强度可提高后期母猪的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5]。与高胎次母猪繁殖功能障碍、生产性能下降造成的淘汰比较,低胎龄母猪多因呼吸、消化、外伤、综合因素等原因造成淘汰,此阶段选择大于生产,淘汰成本较低[6]。赵庆友[7]统计PIC 生产排名前1/4 的猪场淘汰率差异为6%,20 000头母猪场可能额外多淘汰1 200 头母猪;来自50 个母猪场、存栏量180 000 头母猪的淘汰数据显示,33%的母猪在3 胎被淘汰,空怀、再发情是主要因素。低胎龄母猪淘汰因素分析过程中,如果整体数据分析结果差异超过5%,则对规模猪场分析母猪淘汰原因类别结果可信度影响较大。选择胎次、状态、月份等低胎龄母猪的几个基本因素分析淘汰母猪类型结构,细化到具体的胎次和具体的生产状态分析具体淘汰原因,利用分析结果提前实施改进饲料配比、增加保健、优化母猪生长环境、及时发现诊疗等预防措施,可提高低胎龄母猪的使用率[8]。
图6 月份与淘汰类别对应分析图
3.2 胎次对母猪淘汰的影响 后备母猪由于还未发情配种,生殖系统未经历妊娠期、哺乳期过程,淘汰率无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淘汰原因主要以呼吸、外伤和其他原因为主;分析发现后备母猪的小环境(8+2 栏位:10 头母猪大栏,其中2 头极强、极弱母猪在限位栏,有利于均衡采食)、打斗、碰撞等易造成外伤和轻微病弱的因子都是其淘汰的重要原因[9]。宋述荣[10]研究发现,返情率与母猪胎次呈负相关,1 胎母猪断奶后7 d 发情率仅为83.25%,低于其他胎次(92%)。1 胎母猪更多是因产仔数少、久不发情、流产、空怀、复配不孕等原因造成淘汰,即生殖系统疾病是主要诱因[11];2 胎以后,淘汰比例大幅降低,且以哺乳母猪为主要淘汰对象,经产哺乳母猪生殖系统疾病频发和“二胎综合征”是重要淘汰因素。陈业等[12]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构建万头猪场10 年繁殖母猪合理胎次结构结果呈“卧狮型”;其调查母猪1~10 胎的淘汰率显示,1 胎母猪淘汰率在前4胎最高,且随着胎次增加,其淘汰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4 胎后淘汰率开始上升。低胎龄母猪在淘汰了生产性能低下和各类疾病因素造成淘汰的母猪后,2~5 胎母猪的使用率升高是规模场正常的趋势。简而言之,从母猪规模化生产实际出发,开展批次化生产,增加后备母猪(淘汰率可以达到45% 左右)和1 胎母猪选择力度,提倡精准饲养,优化母猪胎龄结构,改善后备母猪生产环境和加强1 胎母猪生产管理,关注分娩后母猪生殖系统疾病有助于提高母猪使用率,减少淘汰率。
3.3 生产状态对母猪淘汰的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妊娠和哺乳母猪淘汰占比较大,是实际生产中关键环节。妊娠期母猪经历了查情、配种、孕检等过程,而哺乳母猪经历了营养转换、分娩、带仔、哺乳等过程,这2 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效率的高低[13]。妊娠第1 个月和分娩前1 个月以及哺乳期结束是部分规模猪场母猪淘汰的3 个重要节点,其多在这3 个节点根据自己的淘汰标准进行母猪淘汰[14]。后备母猪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综合因素等淘汰居多;当后备母猪过度到生产母猪后,生产状态逐步过渡到妊娠、空怀、哺乳的过程,这个时期以妊娠期营养与怀孕,空怀期外伤、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哺乳期生殖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淘汰原因[15]。按照规模猪场批次化生产节律,批次化母猪淘汰可同步进行。始终关注妊娠到哺乳期影响淘汰的关键因素进而降低淘汰率、减少生产成本,抓好母猪妊娠期保健、分娩期接产以及哺乳期消毒等环节对有效防止妊娠和哺乳期母猪生殖系统疾病大有裨益。
3.4 月份对母猪淘汰的影响 月份和季度对母猪淘汰的影响相似,由于本文讨论月份对母猪淘汰的影响更契合分类标准,细化过程中能发现更多淘汰细节[11]。本实验结果显示,母猪在每年3—6 月的淘汰比率会明显升高,这与季节和温度变化较大相吻合。主要由于3—6月天气转暖,细菌和病毒繁殖速度增加,猪只个体感染疾病的风险随之明显增加,各种淘汰类别比例均衡,且淘汰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因生产性能低下淘汰最高;6 月,母猪往往表现为部分厌食、不吃料、弱仔多、产子少等特点,进而达到淘汰标准的比率增加。规模化猪场往往为降低夏季炎热造成更多的淘汰,会提前淘汰一批母猪,调整生产结构也是一种生产中的经济策略。相反,母猪不吃料、病弱、消化系统疾病或饲料配方不合理等都是造成母猪淘汰的原因。
4 结 论
低胎龄母猪由于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淘汰数量大,综合因素中应激、猝死比例大;1 胎母猪哺乳期生殖系统疾病造成淘汰是主要原因,建议猪场重视2~4 胎的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淘汰,2 季度应关注全部淘汰原因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