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饲用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

2019-10-17经争辉娄宇飞张梦瑶徐养滨郭萌萌杨雨鑫陈玉林

中国畜牧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丁酸菌剂酵母菌

经争辉,娄宇飞,张梦瑶,徐养滨,郭萌萌,张 科,杨雨鑫,陈玉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据统计,2013 年我国可利用的玉米秸秆总量达2.2 亿t[1],但50%左右的玉米秸秆通过就地粉碎还田或焚烧,不仅利用效率较低,而且会造成空气污染。近年来,玉米秸秆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但玉米秸秆中粗纤维含量高,体积大,质地粗硬,可利用的养分较少,适口性差,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消化率,降低粗纤维含量[2]。青贮便是玉米秸秆常见的处理方法之一。玉米秸秆青贮是在厌氧条件下利用乳酸菌产生有机酸使秸秆pH 下降,抑制腐败菌生长繁殖,使饲料达到长期保存的一种饲料调制方法[3]。在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添加饲用复合菌剂一方面能够加速降低发酵pH,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且可显著降低粗纤维、木聚糖等动物难以降解的物质,提高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国内学者利用益生菌添加剂调制青贮饲料进行了大量研究。王凤林等[4]、靳会珍等[5]、权金鹏等[6]研究发现,添加复合菌剂可以有效提高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品质,但只关注了玉米秸秆添加复合菌剂发酵前和发酵后营养物质的差异,没有对青贮期间的pH 和复合菌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动态监测。本试验旨在探讨添加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并对青贮期间乳酸菌、酵母菌和pH 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动态分析,以期利用复合菌剂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为青贮玉米秸秆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菌种为实验室储藏备用的优势菌种。3株乳酸菌分别为L.plantarum NBRC 15891、L.brevis ATCC14869、L.plantarum CIP 103151,菌株从山羊皱胃和青贮玉米中分离。2 株芽孢杆菌分别为B.subtilis DSM 10和B.cereus CCM 2010,菌株从青贮玉米中分离。3 株酵母菌分别为S.cerevisiae X55、S.sp.WW-W23、S.cerevisiae ySR 128,菌株从青贮玉米和青贮剂中分离。1 株黑曲霉菌为Ascomycota sp.ARIZ CVAsh-10,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馈赠。玉米秸秆取自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

1.2 菌液制备 3 株乳酸菌等比例混合接种到MRS 液体培养基;2 株芽孢杆菌等比例混合接种到LB 液体培养基;3 株酵母菌等比例混合接种到PDA 液体培养基;1 株黑曲霉菌接种到PDA 液体培养基。37℃震荡培养24 h,经测定活菌数大于1.0×108CFU/g。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对照组(CK)和试验组(G1、G2、G3),每组在每个时间点设置3 个重复,在0、3、7、14、21、28、42、60 d采样,共计96 个样品。其中3 个试验组(G1、G2 和G3 组)按照原料的干物质重量均添加3%乳酸菌、2%酵母菌和3%黑曲霉菌液,分别添加3%、2%和1%芽孢杆菌菌液,液体复合菌的总添加量为秸秆重量的5%,CK 组不添加菌液,将等体积水均匀地喷洒在秸秆上,装入10 kg 的密封发酵桶中。

1.4 秸秆的加工调制 在玉米乳熟期,分离玉米棒和玉米秸秆,采用玉米秸秆进行发酵试验。经测定,玉米秸秆原料中干物质含量为26.42%,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为7.5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为13.17%,粗蛋白质(CP)含量为5.67%。将玉米秸秆刈割后置于铡草机内切成1~2 cm 小段,按照试验设计添加复合菌培养液后,立即装入发酵桶中,压实排出空气后密封,置于常温下发酵,每组24 个发酵桶,各组分别于0、3、7、14、21、28、42、60 d 开启3 个发酵桶检测,去除发酵桶上表面5.0 cm 左右的青贮秸秆,混匀后采用四分法进行取样。取样后,立即带回实验室进行各项指标测定。开封后的发酵桶不再用于后期试验采样。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1 青贮感官评定 按照《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7],开封时对青贮玉米秸秆中的水分含量、色泽、气味和质地等感官指标评定,并测定pH,进行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具体评分对象为pH(25)、水分(20)、气味(25)、色泽(20)、质地(10),并规定100~76为优、75~51 为良。

1.5.2 营养成分 pH 采用pH 计测定。乳酸采用离子色谱仪[8]测定、挥发性脂肪酸采用气相色谱法[9]测定。取50 g 鲜样,置于65℃烘箱中48 h,冷却后称重为干物质含量,粉碎后盛于塑料封口袋中用于CP、NDF 和ADF 含量测定[12]。NDF 和ADF 采用范氏纤维测定法[10]测定;CP 采用凯氏定氮法[11]测定。

青贮袋开封后称取5 g 样品,装入45 mL 无菌水中,在转速为180 r/min 的摇床上震荡30 min 后成为10-1的稀释液,依次按10-3、10-5的倍数稀释,然后取20 μL 稀释液于MRS、PDA 培养基上滴加,并在对应的平板上分别均匀涂布后在37℃恒温培养箱中厌氧培养24 h,备测[13]。所用培养基采用本实验室优化的配方[14]:MRS培养基(乳酸菌):10 g 蛋白胨、15 g 酵母提取物、20 g 葡萄糖、5 g 牛肉膏、5 g 乙酸钠、2 g 柠檬酸三铵、2 g KH2PO4、0.25 g MnSO4、0.58 g MgSO4、l mL 吐温-80溶于1 L 蒸馏水。PDA 培养基(酵母菌、黑曲霉):30 g 蔗糖、2 g 蛋白胨、1 g NaNO3、2 g K2HPO4、0.5 g MgSO4、0.5 g KCl、0.01 g FeSO4溶于1 L 蒸馏水。LB培养基(芽孢杆菌):10 g 蛋白胨、5 g 酵母提取物、10 g 氯化钠溶于1 L 蒸馏水。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5.0 对各项数据F 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时采用LSD 方法对各组间平均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显著性水平置于0.05。使用GraphPad.Prism.6.0 制作柱状图和趋势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贮玉米秸秆感官评定 如表1 所示,在不同的取样时间,试验组的玉米秸秆青贮感官评分均高于CK 组(P<0.05),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CK 组的感官评分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各试验组间的感官评分均差异不显著,说明添加复合菌可有效改善青贮玉米秸秆的感官品质。

2.2 复合菌剂对青贮玉米秸秆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为进一步评定试验组在整个发酵期内干物质是否损失,测定了60 d 时青贮玉米秸秆的干物质损失率。依据图1 可得,G1 组与CK 组的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G2 组和G3组的干物质显著下降,G1、G2、G3 组干物质损失率分别为2.2%、5.2%、4.3%,表明复合菌剂中芽孢杆菌降低会增加青贮过程中干物质的损失。

图1 60 d 青贮玉米秸秆的干物质含量

2.3 玉米秸秆青贮期间pH 的变化趋势 如图2 所示,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青贮玉米秸秆的pH 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前3 d 内pH 由5.71 降低到3.66,下降了35.9%,试验组pH 均低 于CK 组(P<0.05),可 能因为添加的乳酸菌迅速繁殖,使得发酵饲料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饲料pH 迅速下降。3 d 后试验组pH 基本保持稳定,均小于3.8,同时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CK组,这表明添加复合菌剂可以有效降低青贮玉米秸秆的pH,从而延长青贮饲料的保存时间,提高饲料的贮存品质。

图2 玉米秸秆在青贮期间pH 动态变化

2.4 玉米秸秆青贮期间酵母菌、乳酸菌活菌数的变化趋势 由图3 可见,3 d 时试验组和CK 组的酵母菌数量均快速上升,试验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CK 组的2.1、1.7、2.2 倍(P<0.05)。3 d 后随着青贮时间的推移,各组酵母菌数量迅速下降;21 d 时对照组和试验组的酵母菌数量迅速下降至0,这是由于青贮饲料中产生大量乳酸,pH 迅速低于3.8,从而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图3 玉米秸秆青贮期间酵母菌数的动态变化趋势

依据图4 可得,与酵母菌的变化趋势相似,在3 d 内,各组乳酸菌数量均大幅度上升,试验组乳酸菌数量分别为CK 组的2.6、3.1、2.9 倍(P<0.05),表明添加乳酸菌可以有效促进乳酸菌的生长繁殖。3~21 d 各试验组的乳酸菌数量逐渐下降,可能是因为试验组pH 快速下降抑制了乳酸菌生长。在7 d 后CK 组的乳酸菌数量逐渐下降。在60 d 时CK 组与试验组乳酸菌数量基本相同。

图4 玉米秸秆青贮期间乳酸菌数的动态变化趋势

2.5 复合菌剂对青贮玉米秸秆CP 含量的影响 如图5所示,在青贮60 d 时试验组和CK 组相比,CP 含量分别提高了13.2%、8.9%、7.4%(P<0.05)。这表明添加复合菌可以产生大量的菌体蛋白,从而提高饲料中CP 含量,从而有效提高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

图5 玉米秸秆在青贮60 d 时CP 含量

2.6 不同添加剂对青贮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依据图6 可得,青贮60 d 时,3 个试验组与CK 组相比,NDF 有降低趋势(P>0.05),可能是添加的复合菌在厌氧酸性环境中对降解NDF 能力较弱。如图7 所示,与CK 组相比,G1 和G3 组的ADF 分别降低14.8% 和19.4%(P<0.05),其中G3 组降低比例最大,说明复合菌剂中芽孢杆菌含量为1%时降解ADF 的效果较佳,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图6 玉米秸秆在青贮60 d 时NDF 含量

图7 玉米秸秆在青贮60 d 时ADF 含量

2.7 玉米秸秆青贮期间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 由表2 可得,试验组和CK 组在60 d 时均无丁酸产生,说明各组均可以有效抑制丁酸菌的生长繁殖。试验组的总酸、乳酸/ 总酸含量高于CK 组(P>0.05)。各试验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CK 组,特别是G3 组的乳酸含量较CK 组提高43.7%(P<0.05),这表明添加复合菌促进了乳酸产生,提高青贮玉米秸秆的品质,这与pH 的降低结果一致。

表2 60 d 青贮秸秆的有机酸含量、各有机酸与总酸比值 %

3 讨 论

青贮玉米秸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陆伊奇[15]研究表明,采食青贮玉米秸秆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但玉米秸秆中含有较高的粗纤维,大多数情况下玉米秸秆的青贮品质较低。本试验所使用的玉米秸秆收获时处于乳熟期,水分含量较高,干物质含量较低,但在青贮60 d 时,试验组的感官评分均为优等,说明在高水分下添加复合菌仍可以有效抑制腐败菌的生长繁殖,提高青贮玉米秸秆品质。发酵结束时,G2 和G3 组与CK 组干物质含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试验组中添加的酵母菌前期大量繁殖,将玉米秸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分解成了二氧化碳和乙醇。与CK 组相比,各试验组乳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可能是由于添加复合菌一方面增加了可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促进了乳酸发酵,另一方面复合菌中含有的乳酸菌也加快了乳酸菌繁殖速度,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16]。青贮饲料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可以评价的饲料发酵品质,优质青贮饲料的乳酸含量占有机酸总量比值较大,丁酸含量占有机酸总量比值小,或不含丁酸。发酵品质差的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少,丁酸含量多。试验组和CK 组在发酵过程中均没有产生丁酸,这是因为发酵前期pH 快速下降,抑制了丁酸菌的生长繁殖,因此丁酸产量极少未能检出。一般情况下,乳酸/乙酸大于3.0 被认为是同型发酵乳酸菌发酵[17]。本试验中,发酵结束时,各试验组的乳酸/乙酸均小于3.0,说明发酵类型为乙酸发酵型。NDF 是反映饲料质量的最有效指标,其含量可以估测反刍动物日粮精粗比是否合适;ADF 的含量与饲料的饲用价值呈反比。与CK组相比,试验组ADF 显著下降,NDF 有所降低,可能是因为复合菌分泌降解NDF 的酶的能力较弱,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与CK 组相比,60 d 时试验组CP 含量显著提高,这是因为添加复合菌抑制了梭菌、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减少了CP 分解损失。

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pH 有整体下降的趋势,0~3 d 大幅度下降之后逐渐稳定,这与闫峻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且CK 组与试验组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这可能是因为玉米秸秆表面附着的乳酸菌数量充足。0~3 d,各试验组与CK 组酵母菌和乳酸菌迅速繁殖,3 d 时均达到峰值,且各试验组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数量与CK 组相比成倍增加。3 d 后各组酵母菌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酵母菌数量在21 d 时降至105/g 以下,这是由pH 快速下降引起的。试验组的乳酸菌数量在21 d 后小幅度上升,随后下降,而CK 组的乳酸菌数量3 d 后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复合菌剂中含有耐酸的菌种。

4 结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复合菌剂青贮玉米秸秆能够显著提升饲料的感官品质,提高CP 和乳酸含量,显著降低ADF 含量,快速降低pH。在本试验条件下,当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的添加比例为3%、2%、3%和3%时青贮玉米秸秆效果最为理想。

猜你喜欢

丁酸菌剂酵母菌
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大白菜霜霉病的防效及促生作用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全国1 200例VVC致病菌的常见抗真菌药物MIC分析
施用功能微生物菌剂对重度盐碱地向日葵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