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对大型基础设施的前期策划影响研究

2019-10-16王彬

新财经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

王彬

[摘 要]大型基础设施的前期策划影响着建设、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文章通过分析上海虹桥综合枢纽的功能定位、枢纽布局、旅客流程、流量融合及开发运营,呈现出科学规划与市场需求的高度结合,为大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基础设施;基建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1 前 言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即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位于上海市最重要的东西发展轴的西段,规划用地约26平方千米,集聚了航空、铁路、城际铁路、高铁、礠浮列车、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交通复杂,但虹桥枢纽秉承“一体化”“可持续”原则,坚持“以人为中心”思想,开拓创新,使得设施布局以使用最少的资源提供最便捷的旅客流程。文章通过分析上海虹桥综合枢纽的特性,为大型基础设施的前期策划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2 上海虹桥综合枢纽综述

2.1 功能定位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位于上海市最重要的东西发展轴的西段,西北是嘉定(安亭、江桥)城镇群,西南是松江、闵行(莘庄)城镇群,西边是青浦;在产业特征方面,西北为汽车产业和物流业,西南以研发和先进制造业为特征,西边青浦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和居住。为此,虹桥综合枢纽在最开始的功能定位上就明确是长三角城市网络和综合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是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门户,致力于促进长三角社会经济和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体化。同时,由于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大量人流进出的条件,因此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建设了一个面向长三角的商务办公区,发展商贸、会展等人、财、物交流的产业设施群。

2.2 枢纽布局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设施由兩大部分组成,东部由机场和磁浮交通车站围绕东广场组成,西部由高铁、城际铁路和西广场组成,各种交通设施间由三个楼层的六条通道连接,成为过往旅客的换乘中枢和换乘通道。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进行布局时,充分考虑了“旅客换乘量很大、步行距离较长”情况,在设施规划布局时将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网络的换乘设施集中地布置在东、西两个广场,分别负责机场、磁浮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换乘和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与城市交通的换乘。因此,东、西两个广场均由公交车站、轨道交通车站与社会车辆的南北两组停车库构成;并通过对枢纽内部换乘量的对比分析,依照换乘量的大小依次安排各种交通方式的位置,将轨道交通车站布置在铁路车站的地下,位于机场航站楼和礠浮交通车站之间,一端布置在站前商务区内,这样,即铁路的到达旅客在地下一层可以同层进入轨道交通的站厅;减少去往机场航站楼和礠浮交通车站的换乘步行距离,还方便商务区的工作人员使用轨道交通。

此外,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了方便开展“空铁联运”,将机场航站楼向铁路车站方向做了延伸,以缩短空铁联运旅客的步行距离,并将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社会集中布置在磁浮交通车站、东广场、机场航站楼的上方,既保证主要旅客流程上可以方便地看见和前往,又不干扰旅客流程的顺畅。

2.3 旅客流程、流量融合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设施布局中只有一个原则:旅客步行距离最短。为此,在众多旅客流程中抓住旅客吞吐量较大的流程,设施的规划布局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方便旅客,建立方便换乘的设施布局。如轨道交通是运量最大的公共交通方式,换乘轨道交通的距离短了,所有旅客换乘的步行距离也就相应地缩短了。

驶进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经过反复论证后共设有5条线,每条都有它进入的道理,都与其他替代方案做过比较,但经过反复论证,这5条线对上海市域内不换乘到达旅客的覆盖率是最高的,特别是对航空旅客、高铁旅客的覆盖率是最高的。

另外,单从旅客集疏运能力的角度计算的话,一条线路就够了,但从航空旅客、高铁旅客的特殊需求出发,为了达到尽可能多的旅客使用轨道交通的目的,就必须保证舒适乘车的环境。也就是说,必须要让旅客“西装革履地乘地铁”,这样才能够实现60%以上旅客使用轨道交通的目的。在规划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时,为相当比例的旅客提供一个舒适、便捷,且不用再次换乘就能到达目的地的轨道交通集散条件。

2.4 开发运营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项目开发方面追求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一体化。在综合考虑了所有设施的技术要求、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后,根据“各成体系、方便运营、多元投资、产权明晰”的原则,将所有设施按两个不同的经纬度分为:[1]

I类不可经营也不可拆分的设施,由公共投资者(或政府)投资、建设、运营,也可与其他设施捆绑在一起投资开发。其运营目标是提供一流的服务,不为盈利,如高架道路、捷运系统、共同沟、人行通道等。

Ⅱ类不可经营但可拆分的设施,可由公共投资者(或政府)投资、建设、运营;也可先由公共投资者(或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再委托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司进行管理;也可通过补贴方式,交由社会投资者开发。其运营目标是提供一流的专业服务,如高铁车站、地铁车站、磁浮车站、公交总站等。

Ⅲ类可经营但不可拆分的设施,可先由公共投资者(或政府)投资建设,再出售经营权;或捆绑到其他可经营性设施中一起进行投资开发。其运营目标是提供枢纽运营费用,如在各主要旅客流线上的各种商业服务设施。

Ⅳ类可经营也可拆分的设施,应该全部交由社会投资者开发。其运营目标是提供枢纽日常运营的费用,如停车场(楼)、写字楼、宾馆、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

最后是Ⅴ类,即可供开发的土地,应该把“生地”做成“熟地”,然后交由社会投资者开发。其运营目标是提供枢纽设施的建设投资,即要收回部分交通枢纽建设运营带来的周围土地的升值利益,用于综合交通枢纽本身的建设。

同时,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通过设施的运营所延展的商业服务功能不仅为旅客提供了服务,而且对旅客高峰流量有一个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还为交通设施的高效运行提供部分的资金保障,为提高综合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3 对大型基础设施的策划启示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应首先解决业主“缺位”问题,[2]让其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使项目具有生命力,尤其在经济上有生命力;其次,建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命推进模式:策划—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现在的重大项目功能越来越多,规模大,涉及专业种类多,市场环境复杂,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推进模式去做好前期的功能定位、市场分析、 投融资问题等策划,往往导致项目建设没有高度耦合,以致项目失败;再次,应超前、精准提出项目的功能定位、规模,结合未来的使用需求,明确项目任务,结合项目的区位、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最后,强调做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关联产业规划和引导,不能单纯地只为建设施而建设施。规划利用重大基础设施中可开发和可经营的设施,进行项目全过程或项目不同阶段的产业导入和多元化融资,将间接效益转为直接效益,达到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1 高效投资,组建项目法人

一个好的项目需要有人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这样才能够做好开发融资和项目策划工作。重大基础设施开发除了可达到社会效应外,还兼具经济效益功能,为使项目高效发挥投资效益,需要组建“建管合一”的项目法人公司,以融合投资者、建设者和运营者等多方合作者的需求,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便于项目法人从项目建设前期考虑建成后怎么用,考虑以后的盈利模式,从体制和机制上贯穿式地解决了业主主体问题。[3]

3.2 精准定位,分时推进建设

大型基础设施必须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城市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从区位定位、功能定位、面向人群等精准定位,把握一体化、可靠性、可持续性等原则系统设计、分期推进。系统规划后,可视设施运行情况与城市发展需要分期建设。同时,适时地配备一定数量的商业服务设施,可作为大型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商业和基本功能要做到若即若离,在功能布局上适合的商业服务设施就必须整合好,不适合接近的就应该相互分离,互不干扰。商业服务设施也应该有一个分期发展规划,随着使用基础设施的基本要素变化,商业服务设施的规模与业态也随之变化。在空间规划中留下发展变化的余地,谋求渐进的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要。

3.3 明晰产业链布局与功能区

重大基础设施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运营的效益的基础上,项目法人应及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对产业链功能区涉及的地块应采取提前收储或者清理、置换、有偿回收等措施,以免功能区形成后遭到周边开发商的蚕食或包围,带来产业的低端开发。与此同时,结合重大基础设施的分时建设,对周围用地进行分类整理,对已出让或即将出让的用地情况预判人流、物流情况,为枢纽的流量预测和流程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3.4 区分开发

项目法人在做开发融资策划、土地利用方案,或者做设施的規划设计时,应将设施的可经营性和可拆分性的概念放在脑海里,并且将设施的区分严格落实到规划设计当中,在规划上尽量满足不同设施的规划设计要求。对于可经营性设施,应尽可能提高可经营设施的拆分性,尽量满足其经营要求,在规模上能做多大就做多大;不可拆分的要跟相关流程放在一起,同时预留好水、电、气等设施,充分考虑经营上的便利性、独立性以及管理上的可靠性、方便性,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收益。市政类非经营性设施只要满足基本功能就可以,提高效益,压缩规模。设施周边可供开发的土地,通过土地开发收回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维护费用、平衡土地的拆迁费用,并提供开发利益。

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每一部分都可能拿来开发和经营,都可采用多种供给模式。从项目的规划立项、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废弃等每个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组合的可能性,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如把经营和维护,或者设计和建造,管理的外包、服务的外包,都可以生成不同的开发方案和投融资模式。不同投资主体可各成体系,方便运营,且产权明晰,保证了设施各部分在自身运行组织上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从而也提高了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刘武君.综合交通枢纽规划[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刘武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策划[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邓强鑫.大型基建项目多元化投资及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8(36).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HU Wantai·TALK about Chongqing City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论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