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信息平台对推动乡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2019-10-16陈瑜
陈瑜
[摘 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迫切需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农村广泛应用以计算机、电视机顶盒等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技术,可以促进农村信息传递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有效降低生活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通过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将给农村生活带来深远影响。文章以此为基础,以安吉县为实例来分析乡村信息平台对于推动安吉县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乡村信息平台;乡村经济;三农
[中图分类号]F327
1 引 言
安吉县从2008年提出并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在干部群众中形成新共识,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安吉县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断完善全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建设对农村各类资源进行专项管理的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建成了以安吉美丽乡村便民信息服务平台、安吉白茶追溯系统等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互联网+”体系。并不断通过信息化网站平台为农民提供实用的一线科技资讯和市场信息服务,对推动安吉县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安吉县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安吉县乡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
2.1 安吉县民生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美丽乡村信息服务中心支撑平台依托广播电视数字传输网络搭建而成,平台有效整合了广电和互联网系统应用资源,集成了三务公开、远程教育、便民信息、农民就业、平安乡村、健康服务等多种利民服务,实现城乡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科技化、公共资源集约化,为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撑。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便民服务:建成横向跨本地生活和农业经济、服务于安吉农村经济生活的便民服务系统,可以查询车辆违章、医生、客运、停水、停电、道路封道、县长热线、天气预报、公厕、便民电话等信息。同时,做好远教助创活动内容的征集和预告工作,切实增强远教助创实效。
农民就业:根据安吉县目前产业布局、劳动用工时间分布规律,提前做好信息发布预案,把相关企业就业招工处的要求与信息平台紧密对接,实现招工信息实时发布,让村民获得就业信息更加便捷。充分利用远教平台,加强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平安乡村:覆盖全县的“村村看”视频建设,累计安装视频监控探头2600多个,接入和安装包括气象、环保、水利、交警、路政、城管及大型商超的视频探头300多个,新增视频监控探头1400个,建设安装数量提高到4000个。方便村民实时查询路况和景区实况。
健康服务:实现发布縣域内各大医院专家门诊时间、医院科室介绍、常规药品价格,方便村民实时掌握相关信息;通过在广电机顶盒中加载一个医疗检测设备,村民能方便在家中测量血压、人体生理指标、血糖、体温等,并把这些数据实时传递到县卫生局数据库,然后由专业医生进行分析、汇总。
2.2 安吉县农村资源管理专项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建设及完善农村资源管理专项系统,对于构建安吉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安吉县主要从地理、气象、地质、水文、林业及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来进行,具体表现为:
(1)构建覆盖全县的“数字安吉”地理空间框架。进行安吉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更新、整理、入库;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安吉县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并实现与省市平台互联互通;完成5个应用示范系统,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共建共享和不断更新完善、得以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
(2)开展安吉县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安吉县将以中央财政乡村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县为契机,按照“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显著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的总体目标,以助推美丽乡村“服务提升工程、素质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为抓手,通过技术设备建设,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水平。
(3)研发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系统。安吉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多,是地质灾害重灾区,安吉县气象局依托自身科研队伍,联合安吉县国土局、浙江省气象局、安吉县规划局、安吉县水利局等,计划于未来2年内建设成浙江省第一个功能完善、稳定的县级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系统。预警时段为全天候24小时实时预警,预报预警地域是整个安吉县范围。
(4)开发安吉县山塘水库信息管理系统。安吉县山塘水库数量众多,共有2座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76座小型水库、300余座万立方米以上山塘,大中型水库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运行管理,为加强小型水库、山塘的管理,及时掌握工程运行情况,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建成一个山塘水库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平台具有基础信息查询、雨水信息查询等功能。
(5)建设安吉名古树木、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安吉县古树名木较多,分布范围较广,故迫切需要依靠电子地图将分散的古树名木进行信息化管理,收集整理原有的古树名木资料,将纸质和照片资料逐一扫描,确认编号,分区存档,将单株调查表及照片录入计算机。
2.3 安吉县白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现状
安吉县以农业部试点种植业产品为契机,发力白茶的质量管理追溯系统建设,确保安吉白茶对外形象良好。并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移动App等先进系统,实现安吉白茶的二维码溯源管理,建立起从茶壶到茶园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需须用手机扫描茶园证上的二维码或者登录安吉白茶官网输入证件号查询,就可了解茶叶销售商的茶园位置及面积,快速将县域内的白茶和县域外的白茶区分开来。
此外,安吉县还不断加强电子商务类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微信订阅号“安吉旅游”建设,开展淘宝天猫、1号店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3 安吉县建设乡村信息化平台的必要性
第一,农村缺乏信息交流平台,导致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矛盾激化。政府部门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做出的决定群众难以理解,各种公示平台不完善,导致农村信息传递不够精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群众对基层组织的误解日益增长,导致矛盾激化。
第二,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对于信息资料的缺乏。村民、干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难以沟通,陈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的发展需求,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封建思想、迷信活动等歪风严重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涉及人员多,更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转信息为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的城市化建设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以信息来激活包括人才招聘、资金流动、物流管理等。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的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第四,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是提高农村基层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要求。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与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相结合的。
4 乡村信息化平台对安吉县社会经济的影响
4.1 解决广大农村群众亟须解决的问题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能够推动政府职能的快速转变。一是提高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政府可以通过美丽乡村信息平台,了解各个职能部门工作,更快、更完善处理政府事务,从而加快政府决策的速度,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二是增加基层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针对农村的种种问题能够公开透明地处理,从而更让群众信服。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各种法规、工作程序等,改善政府与公民的交流方式,杜绝政府工作中滋生腐败现象。
4.2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美丽乡村新安吉发展
针对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具有分散性较强、可控性较弱的先天特点,通过实施农村信息化发展,以美丽乡村信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动态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村管理服务水平。
美丽乡村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自建设以来,以多领域的民生服务为出发点,以打造现代城市掌上生活圈、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为基本目标,力求通过智能手机终端、互联网站、数字机顶盒三大终端设备,将民生服务领域向移动互联网、传统互联网、数字电视延伸,实现从单一平台向多平台转变,加快提升公共服务的智慧化融合应用进程,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安吉广播电视台全权委托台全资子公司浙江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运营。
本项目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多方面、多样式、多渠道展现给使用用户,不仅能直接点阅实时新闻、报刊,收看在线电视,点播回放,在线办理数字业务,而且还可以在线互动参与。实现一款App集合多种媒体投放功能,适合各类使用用户。
深入整合面向市民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推动“爱安吉”在城市管理、人才交流、社会保障、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安吉百姓和游客、商务人士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渠道都可以享受到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处处感受到归属与认同、便捷与高效、交流与信任、尊重与成长,切实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5 结 论
只有不断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县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的投入,按照逐年递增的原则,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安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的引导基金,重点用于示范性项目建设和推广,才能发挥好乡村信息平臺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远. 乡村空间规划中中国空间的探索[C].昆明: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2.
[2]闫琳, 卫晓. 大尺度地区乡村空间优化的技术探索——以珠三角为例[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
[3]刘彬,邱国潮.协作经济时代多元合作模式下的乡村复活构想[C].沈阳: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2016.
[4]邓玉婷, 朱勇. 基于“三生”功能协调的乡村空间规划探索——以箭塔村为例[C].杭州: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