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探讨
2019-10-16刘彩琴任源祁凤华
刘彩琴 任源 祁凤华
[摘要]提升第二课堂的德育实效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高职人才供给质量的时代要求。实证考察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发挥现状,针对第二课堂德育化过程中存在的思想站位不高、系统设计不强、协同育人不畅、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确保第二课堂育人与党的教育方针同向同行、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第一课堂育人体系和谐互动、与青年成长需求无缝对接。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德育化 思想引领
[作者简介]刘彩琴(1964- ),女,河北晋州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任源(1990-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祁凤华(1977- ),女,河北承德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北 邢台 054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主两辅、三风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HB18JY060,项目主持人:刘彩琴)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8-0085-06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也开启了新征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历史课题。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以第二课堂为抓手,深入挖掘课程、实践、文化、心理、资助等方面工作的育人要素,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格局,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的时代要求
(一)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提升素质、发展个性、交流交往、增强能力的主要平台,承载着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行立人等教育功能,是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路径的有力抓手。
(二)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题中之义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这为高校全面启动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实践标准。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主阵地,以其形式活泼、内容新颖、场域广泛的实践特性和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成为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着力点。梳理第二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第二课堂德育化,是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题中之义。
(三)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的“需求侧、供给侧”两端均已发生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标准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专业技能的考察,更注重的是毕业生的创造精神、品质精神及服务精神。而反观高职教育人才供给现状,技强德弱现象凸显,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实与社会对高职教育与日俱增的诉求与焦虑之间的矛盾凸顯。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以社会需求侧为引领,实行人才供给侧改革,通过建立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将德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优化高职人才供给结构,提升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的现实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调查样本中,男生占65.4%,女生占34.6%;大一到大三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9.4%、36.2%、24.4%。此次问卷调查旨在考察高职学生关于第二课堂的参与度、满意度及对第二课堂德育化的期待度,以科学剖析影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及其德育化的现实因素。
就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期待度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主观期望值较高,认为第二课堂经历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有正向作用。就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满意度来看,高职学生对第二课堂实际开展情况的总体评价不容乐观。目前,第二课堂活动难以达到高职学生的主观期望值,其中育人导向、制度体系、内容设计是影响第二课堂满意度的三大因子。
(二)影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的现实困境
1.站位不高,缺乏思想引领。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集娱乐性、教育性、思想性于一体,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调查显示,87.2%的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工作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94.9%的高职学生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元素”的做法持赞成态度。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往往过分注重娱乐性,而忽略了活动本身的教育功能。第二课堂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则空洞乏味,缺乏内涵和思想性。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站位不高,没有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把握第二课堂独特的育人功能;二是学校相关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教育活动自发放任,缺乏思想引领。
2.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子系统,除了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外,也是一个独立的育人平台,具有自身的育人體系和运行机制。但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情况来看,部分院校对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存在认知偏差,未将第二课堂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部署,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目标管理、内容管理、系统运行尚不健全,存在领域边缘化、培养单一化、内涵空心化、运行孤立化等缺陷。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尚不完备,缺乏学校制度层面的规范,缺乏稳定、专业、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指导,缺乏专项活动经费的投入,缺乏校内软硬件设施的供给及社会系统的支持,这大大制约了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有作用的发挥。
3.协作不畅,缺乏精准对接。关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88.5%的高职学生持“相辅相成”态度,认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两者共同构成高校育人体系。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两者的协同建设中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一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学内容缺乏精准对接,知识性教学难以真正融入实践性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两大课堂师资各成一体,学工队伍、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之间彼此割裂,第二课堂师资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三是两大课堂评价机制尚未融通,高职院校往往将易量化的第一课堂成绩作为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而未将第二课堂成绩真正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4.创新不足,缺乏有效供给。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第二课堂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即第二课堂的手段、内容、条件、环境等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多元个性需求。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希望第二课堂能“覆盖面更广”(61.5%)、“形式更活泼”(55.8%)、“内容更丰富”(62.8%)、“贴近现实、有时代感”(59.0%)、“实践性更强”(37.2%)。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过于依赖经验,只顾单方面供给,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调研,不能客观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多元化、合理化需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创新不足。传统的第二课堂教育理念僵化,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手段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需求,活动内容陈旧乏味,脱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
三、提升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实效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导向
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全面统筹第二课堂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强化协同联动
高职院校应着眼整体性,立足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全面整合学校教学、学工、党群、后勤等各条线上的力量,努力打造“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全程参与”的第二课堂格局。注重系统内部优化,加强第二课堂“四维一体”(目标维度、制度维度、内容维度、平台维度)建设,实现第二课堂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联动;兼顾系统外部支持,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第二课堂的长效机制。
(三)遵循育人规律
高职院校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做到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注重发挥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四)推进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应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激活第二课堂建设的内生动力。增强平台意识,利用第二课堂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提升文化内涵,设计更多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获得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搭建第二课堂信息化平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四、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模式构建的有效措施
(一)坚持思想引领,确保第二课堂育人与党的教育方针同向同行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自觉地把第二课堂建设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局工作中去把握,以“三大精品工程”为抓手,实现第二课堂内涵式发展。
1.“党建引领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三级联动、全员参与”党建育人模式,强化第二课堂的党建引领(如图1所示)。按照校领导包系部、系部领导包年级、党员教师包班级的原则,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各系部党总支共同落实、党员教师齐抓共管的学生党建育人联动机制,强化对“第二课堂德育化”工作的引领、指导和监督;围绕学校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做好第二课堂顶层设计,依托支部共建合力,师生结对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纪律教育、道德品行教育,重点打造“红色印记”“党旗下的约定”“领雁工程”培训班、“小红帽”志愿服务等高品质党建特色品牌,强化全校师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思政共建工程”。“一个核心,四种修养,四股力量”打造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地,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化、第二课堂德育化(如图2所示)。围绕学院“一主两辅”思政教育体系①总体部署,凝聚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学工队伍以及企业和社会“四股力量”,合力挑起“思政担”,探索创新思想政治论课教学,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拓展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实现思想教育体系与知识体系教育互联互通;强化价值引领,以学生组织为抓手,以重要节日、纪念日为契机,有节奏、多层次、分领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第二课堂德育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职业修养。
3.“文化铸魂工程”。构建军队文化、企业文化、郭守敬科技文化三种文化“协同并举、深度融合”的文化建设模式,培养学生“守纪律、肯吃苦、能敬業、善合作”的“军人作风+职业素质”(如图3所示)。以学生带班员制度②、一日生活制度③为抓手,厚植军队管理文化氛围,依托军事革命展馆、军学共建士官基地和红色革命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打造红色文艺演出、红色文化宣讲、红色阅读、红色文化体验等军队特色活动文化品牌,培育学生雷厉风行、纪律严明的军人作风;定期开展“行业专家谈职业成长”“大国工匠精神专题报告”“技术专家进校园”“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职业技能大赛”等职业文化品牌活动,以企业文化涵养学生职业素养;以宣传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科技创新精神为切入点,打造“郭守敬科技文化节”“毕业生创业明星回校园”“TID(Technology Innovation Dream)活动月”、创业就业体验周等“双创”品牌活动,培育学生勤于钻研、勇于探索、敢于拼搏、乐于创新的“科技素养+守敬精神”。
(二)健全顶层设计,推动第二课堂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对立德树人的抓手作用,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一是巩固组织保障。成立第二课堂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明确领导责任和任务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处牵头实施、系部协同推进、全校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统筹推进第二课堂工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第二课堂制度体系,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监督激励机制,第二课堂学生权益保障制度、安全应急响应机制,以及第二课堂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第二课堂规范化发展。三是强化队伍保障。建立第二课堂教育师资库,配备完善的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促进第二课堂有序化发展。四是实施基地共建。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构建学校、政府、企业深度融合,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多维互动的实践育人基地,拓宽第二课堂育人渠道。五是落实经费保障。设立第二课堂活动专项经费,用于组织和开展校内外实践育人活动;同时,成立资金使用监督领导小组,保障资金专款专用,推动第二课堂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平台驱动,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育人体系和谐互动
一是推动第二课堂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高职院校围绕思政课核心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拟定第二课堂实践主题与活动方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示范,对接“人生青春篇”“理想信念篇”“中国精神篇”“核心价值篇”“明德守德篇”等理论教学板块,依托校内、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红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等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技术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爱国教育等第二课堂活动,打造“青春励志微电影”“马克思主义·青年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西部阳光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实践”等实践育人精品项目,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塑真品行、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二是实现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围绕学校关于课程思政的工作思路与具体要求,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文化基因,依托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多元化育人平台,打造“五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工匠精神进校园、优秀校友进校园、守敬文化进校园)特色活动品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双创”意识。
(四)创新课程管理,促进第二课堂育人与青年成长需求无缝对接
一是创建“分年级、多模块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群”。根据学生特点,分年级、分模块构建人文素养课程群和职业素养课程群,设置军人作风养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健康教育课程,实现第二课堂教育的“系统化设计、规范化实施、专业化教育”。二是构建“全校一盘棋,月月有主题”的活动体系。开展一月诚信教育月、二月社会实践活动月、三月学雷锋活动月、四月文体活动月、五月心理健康月、六月毕业季、七月国防教育活动月、八月志愿服务活动月、九月迎新季、十月文化进校园活动月、十一月安全文明月、十二月工匠进校园活动月等活动,形成“一月两季五进”④的独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与层次。三是打造军魂育人文化品牌。秉承军队育人传统,打造“一旗一星”(国旗班、红星团)准军事化学生组织,以学生带班员、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党员为主体,以培养军人作风、弘扬革命文化为宗旨,以军事革命展馆、红色革命实践基地、思政学堂、红色书库、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公众号等为载体,开展系列军事特色活动和红色文化体验活动,铸牢学生军魂意识,强化学生理想信念。
五、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核,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实现第二课堂德育化是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革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广大高职院校应坚持育人导向,遵循育人规律,自觉把第二课堂建设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局工作中去把握,强化第二课堂的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平台管理、内容管理,确保第二课堂育人与党的教育方针同向同行,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第一课堂育人体系和谐互动,履行好培养“忠于祖国、立鸿鹄志、求真学问、力行实干”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注释]
①“一主两辅”:以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为主,以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化、第二课堂德育化为辅。
②“学生带班员制度”:选拔优秀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军事训练、管理训练后,使其承担新生的军事训练、日常管理、党团活动和协助党员包班四项职责的制度。
③“一日生活制度”:参照军队“三大条令”和训练模式规范学生从早操到熄灯、从课堂管理到内务管理的一日生活条例的制度。
④“一月”,心理健康月;“两季”,开学季、毕业季;“五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工匠精神进校园、优秀校友进校园、守敬文化进校园。
[参考文献]
[1]刘晓军.江苏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任务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24):28-33.
[2]熊琳,李远煦,潘玉驹.“菜单”模式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56-159.
[3]宋丹,崔强,陆凯.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