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发展的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分析及优化策略

2019-10-16李春鹏黄玉强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产业

李春鹏 黄玉强

[摘要]运用统计分析法等手段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还未完全匹配、专业开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不足等问题,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优化给出了相应对策:政府主导,调控专业布点,优化专业结构;搭建平台,激活专业结构與产业结构的互动性;融合要素,强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创新诊改,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度。

[关键词]产业  广西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作者简介]李春鹏(1986-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玉强(1987- ),男,广西贵港人,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广西  南宁  530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广西产学研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ZC2018-G3-15975-GXYL,项目主持人:马焕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8-0036-06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紧贴产业、紧贴企业、紧贴职业岗位设置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中等职业学校做好专业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设置专业,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一、广西产业发展状态

(一)广西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广西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历史机遇,成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中央明确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定位”新使命,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全部纳入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全覆盖。根据2016年广西统计公报数据,2016年广西生产总值(GDP)18245.07亿元,比上年增长7.3%,三次产业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3%、45.1%和39.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47.0%和45.8%。广西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广西各地市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不一,但是第一产业占比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广西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1.广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和任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广西进一步凸显其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广西任务,“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2.广西“双核驱动”战略和“两区一带”经济发展布局。2014年10月召开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以来,广西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以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为核心增长极,带动左右江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形成“双核驱动、两区一带”开放发展新格局。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聚集吸纳能力不断加强,西江经济带沿江大产业逐步成型,桂西资源富集区正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化。

3.广西“14+10”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近年来,广西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优先发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14个千亿元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二、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状况

(一)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总体状况

据统计,广西2015年有252所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210个专业,专业布点1892个,涵盖18个专业大类(含目录外专业);2016年有251所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213个专业,专业布点1963个;2017年有252所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218个专业,专业布点2044个。

(二)广西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

据《2016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毕业生供需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毕业生求职人数和毕业生需求人数分别达到29095人和48413人,在三大产业中求职人数占67.98%,需求人数占76.34%。在求职方面,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教育业6个行业备受毕业生青睐,合计占比达到71.46%。在需求方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6个行业是毕业生需求的主力军,合计占比达到79.60%。2016年广西三次产业需求人才数见图1,人才缺口前十位的职位类别及人数见下页图2。

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论证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影响着本地人才供给和变化。产业结构反映了区域内各种生产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彼此的横向经济联系,也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通过人才培养得以互动,产业结构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专业结构,职业教育助推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优化,互为支撑,互为导向。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关键环节,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接口。职业教育通过持续优化专业设置,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

(一)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前提

职业教育的价值实现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基本衡量标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规划必须以产业结构为依据,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工艺进步必然导致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既是发挥自身时代价值的途径,也是提升自身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的关键。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同步转型升级,在人才培养层次、专业设置等方面优化调整,以适应各产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不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最直接地响应这些需求,通过优化调整,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匹配,发挥服务作用。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互动

产业结构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规模、层次的总量变化和占比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空间转移和重心调整。职业教育应在地理布局、规模、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与产业结构演变良性互动,及时甚至超前调整职业教育资源,迎接产业结构演变的挑战。随着产业结构演变,传统产业划分越来越细,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适应产业细分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应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传统专业,增设新专业。

四、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一)三次产业适应性分析: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未完全匹配

从对接产业情况来看,广西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5.3%、45.1%和39.6%,对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专业布点占比分别为8.0%、48.0%、44.0%,相对应的在校生人数占比分别为11.0%、51.0%、38.0%(详见图3)。

根据产业适应性数据分析,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从对应比重来看,专业设置布点一产、二产、三产相差分别为-7.3%、2.9%、4.4%;对应一产、二产、三产在校生人数比重与产业结构相差分别为-4.3%、5.9%、-1.96%。由此可见,一产类专业布点及在校生人数存在负偏离,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也反映出普通民众对一产类专业认识存在偏差;二产类专业布点及在校生人数、三产类专业布点及在校生人数属于正偏离。总体来说,一方面,二产专业结构与在校人数集中,特别是热门专业扎堆明显;另一方面,相关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不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三产类专业布点呈正偏离,在校人數呈负偏离,说明我们三产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且校均专业规模较小、办学效益较低,也反映出人们对服务类岗位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二)重点产业适应性分析:专业设置对区域重点产业响应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较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供应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区域重点产业响应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对区域经济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反应迟缓,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等广西急需紧缺专业开设很少,支撑14个千亿元优先发展重点产业的人才供给乏力。二是专业更新速度较慢,对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快速响应。因此,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总体存在专业设置支撑产业结构发展能力不强、对新兴发展产业及时响应能力不够等问题。

五、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教育就是培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职业教育必须遵循需求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调整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职业教育的存量和产业发展需要出发,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院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为主要手段,实现要素合理配置,优化规模、结构、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精准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发展需求。

面对广西经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围绕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作为专业建设的支点进行调整,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一是鼓励围绕“14+10”产业配套建设实训基地,促进学校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二是以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为依据,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与产业规模和结构相匹配。重点增加西江经济带的中等职业学校布点数,优化三个经济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产专业设置结构,提高三产专业校均规模;进一步优化全区二产专业设置规模与结构,适当扩大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发展所需的二产专业的招生规模,增设二产急需专业;削减一批设置密集、办学效益低的陈旧专业,增加桂西资源富集区的一产专业设置数量及扩大招生规模;研究份额增长的三产领域、市场缺口的二产领域人才需求及专业设置需要。三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达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吻合,满足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整体提高校均专业规模。

(一)政府主导,调控专业布点,优化专业结构

建立以设区市为主导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体系,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区域的地区人口规模、国民生产总值(GDP)、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辖区中等职业学校(含区直、市属、县级和普通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的专业布点和结构进行整体考虑,切实提高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1.以产业结构为依据,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体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度,直接体现在人才供需矛盾上。专业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契合点。政府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运用调研、统计与预测等手段,把握产业结构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目前,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倡议行动需求,聚焦广西“14+10”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产业领域,调整专业布点,优化专业布局。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一到两个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对应的主干专业或专业组群,做到校校不同、校校有联系、校校有特色,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

2.以财政专项扶持为导向,带动专业结构优化。以学校自主办学为基础,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项目等政策,引导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需要提前设置相应的专业和专业群,做好人才储备。

广西自2014年以来,统筹中央资金和自治区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实施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截至2017年6月,共支持建设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306个(规划400个),其中,对接“14+10”现代工业项目159个,对接现代服务业项目121个,对接现代农业项目17个,对接民族文化产业项目9个,引导建设了诸如“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制糖技术”等服务广西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通过支持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带动了全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

(二)搭建平台,激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

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两个主体合作的积极性、互动性,能有效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行为,是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企业(产业)既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直接受益者,也是职业教育应当的投入者。

1.基于共建共享,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为职业学校能够为企业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将人才需求前置,通过合作,灵活配置人、财、物、信息等要素,激活合作载体,保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沟通。

特别是对应新兴产业的专业,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从人才需求、调研、专业设置到招生、具体人才培养计划、实习实训,企业与学校都需保持良好沟通并双向反馈。通过合作,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而且培养的人才对产业与企业有更强的认同感与更好的忠诚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表面是企业的人才需求使然,内在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

2.形成与产业集群匹配的专业组群。重点产业或者区域主导产业集群的形成,既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人才需求市场和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动力,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設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提供了条件,从而带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高,提升专业组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

通过政策引导学校,以行业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整合专业资源,以示范特色专业为核心,对应相关产业及产业链,设置相应专业及专业群,形成以主干专业为主体,多专业相互渗透、彼此支撑、主次分明、协调发展的就业导向型专业组群。通过建立“大专业、多工种”专业组群,专业之间彼此互补呼应,师资、设备、实训场地建设等配置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专业口径和内涵建设具有一定阈量,学生就业灵活,适应企业不断优化的岗位设置及工作程序。例如,柳州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可围绕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为主体,以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等专业为支撑的组群。

另外,相比“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人口和资源大省,广西在土地、能源、人力等生产要素上成本更低,兼具“沿江、沿海、沿边”优势,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具有相当的互补性和对接空间。在产业转移中,广西东部地区,尤其是贺州、梧州、玉林等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要注重关联性。由于转入产业比内生产业具有更加剧烈的传递扩散功能,上下游产业配套迅速发展,所以在考虑为转入产业设置对应专业时,应做好产业链需求前瞻性预测,为上下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三)融合要素,强化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

通过分析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键要素,以高关联度的要素作为对接点,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在微观细节的衔接融合。

1.基于岗位人才需求,促进“三对接”。2014年,李克强总理主持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结合技术标准与教学标准,建立起适合行业需要的岗位能力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标准与岗位能力、实训设备配备与生产设备要求、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学生素质养成与现代知识工人要求的沟通与融合。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产教两方面在模式标准、人才培养团队、实训设备、技术服务、岗位培训等方面融合聚焦,通过产业的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企业的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市场的真实业务拉动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四)创新诊改,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度

“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产业革命进程,改变了产品特征和市场需求,成为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战略选择。

1.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的影响,同时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融合生产程序与工艺相近的传统专业,开发新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在“大专业,多工科”的基础上,拓宽专业覆盖面,以适应目前综合化、扁平化趋势,满足现代企业不断上升的对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各工序轮换、各工种替换的技术人才需求。

2.以教学诊改为推手,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自觉性。通过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学校在全面准确掌握专业建设状态数据的基础上,对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和现状,找准专业建设的主要诊断点,追踪产业发展,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组群结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黄兆牛.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职业教育转型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4):5-10.

[2]吕景泉,马雁,杨延,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3]鄂甜.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4-29.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产业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