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
2019-10-16张玉棉李明洋
张玉棉 李明洋
摘 要:随着资本“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推动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2004-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等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似不相关回归(SUR)模型,对不同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外溢出的先进技术提升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但研发密集型行业和非研发密集型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加大对研发密集行业的投资比重,努力增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9)03-0061-08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9.03.010
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投资起步虽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2001年加入WTO后,广泛开展海外经贸合作,海外投资也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到34.3%。2014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为1 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外资流入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①;对外直接投资达1 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双向投资接近平衡。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 456.7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流出国②。
供给侧结构改革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1 582.9亿美元,较2016年同比下降19.3%,首次出现负增长,说明中国对外投资更趋成熟和回归理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在于技术与创新的拉动作用,国内自主研发与国际技术溢出则是实现一国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核心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提升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快速增长,为提高海外投资质量,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行业差异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技术溢出”这一概念最早由Dougal[1]提出,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溢出对一国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小,因此只是停留在猜想阶段,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Grossman & Helpman[2]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获取对方先进技术的动机,Kogut & Chang[3]研究发现,日本倾向于向美国研发密集的产业和区域进行投资,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获取东道国先进技术的动机。但是,以上研究都是对可能产生技术溢出的一种猜测,属于对技术溢出的定性研究,对技术溢出是否真的存在、效果如何并没有作出解释。Coe & Helpman[4]首次采用实证方法对进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定量测算(简称C-H模型),Pottelsberghe & Lichtenberg[5]对C-H模型进行修正,提出新的模型(简称L-P模型)用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该模型成为了检验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基本模型。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存在逆向技术溢出,国内外学者的测算结果不同。Driffield & Love[6]研究表明,英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并且技术溢出效果与东道国的研发密集度呈正相关关系。Madsen[7]用 OECD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OECD国家对外投资显著提升了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但这种提升作用存在着显著的国别差异。Tientao、Legros&Pichery[8]利用107个国家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国外的研发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且投资母国与东道国之间距离越近溢出效果越明显。沙文兵、李莹[9]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与本国的吸收能力有关,只有本国的吸收能力要达到一定的门槛值时逆向技术溢出才会发生。与此相反,一些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Bitzer & Kerekes[10]利用17个OECD国家的产业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OECD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提升国内的生产效率。李梅、金照林[11]利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反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朱彤、崔昊[12]使用溢出的研发资本和溢出的人力资本这两个指标同时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两者都没有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任何提升作用。
随着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逐渐深入,中国学者开始转向从行业视角研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欧阳艳艳、喻美辞[13]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中国不同行业逆向技术溢出的差别,发现各个行业的研发溢出与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呈中等关联度,其中第二产业的关联度要强于第三产业,且第二产业各行业关联度的差别要小于第三产业。任艳君[14]对19个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距,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和金融业溢出效应显著,而其他行业不显著。郭飞、李冉[15]不仅对不同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测算,而且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来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技术溢出要比第三产业更加明显,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源于技术进步,第三产业来源于技术效率提升。吳立广、尹灵秀[16]的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具有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只有国内研发投入达到一定门槛值时才会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李杏、钟亮[17]利用变系数回归的方法对不同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差别。关于行业的选取,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对这一技术概念的理解。技术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技术一般仅指科学技术,而广义技术不仅包括科学技术而且包括管理经验等。现有文献中只有任艳君和李杏检验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是忽略了不同行业之间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差别。研发密集型行业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对于非研发密集型行业,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极少甚至没有,国外溢出的人力资本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L-P模型只适用于检验研发密集型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非研发密集型行业则需要对L-P模型进行一定修正。本文采用广义技术,假设所有行业都存在逆向技术溢出的可能,但由于行业实现技术溢出的机制不同,因此,应建立不同的模型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检验。
二、模型的构建与数据的筛选
(一)模型的构建
基于L-P模型对研发密集型行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检验,而非研发密集型行业的检验则需对L-P模型进行修正,即用人力资本替换研发资本。根据各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及技术密集度等指标,将18个行业划分为研发密集型行业和非研发密集型行业。
研发密集型行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模型:
(二)数据的来源及筛选
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4-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World Bank的WDI数据库。以2003年为基期,2004-2015年为样本期。
1.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全要素生产率,DEA的优点在于既不依赖于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及相关假定,同时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动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在计算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以下分别简称为TFP、TC和EC指数)时,涉及到各行业的产值、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3个变量。
(1)行业产值的测算。
由于行业产值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行业增加值进行平减,将行业增加值折算成以2003年为基期的实际价格进行计算。
(2)行业资本存量的测算。
由于统计年鉴中只有历年各行业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没有各行业资本存量数额,因此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各行业的资本存量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
1.第一产业各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国外溢出的人力资本显著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但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2.第二产业各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对I(2)、I(3)、I(5)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I(2)行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对I(3)行业技术效率起到阻碍作用。对于I(4)行业,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3.第三产业各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由于第三产业既有研发密集型行业又有非研发密集型行业,因此对两类行业分别进行分析。首先对第三产业中研发密集型行业的逆向技术效应进行分析。I(13)和I(14)行业,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都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I(9)行业,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只对技术效率产生了提升作用,而对技术进步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接下来论述第三产业中非研发密集型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I(17)行业,国外溢出的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都不显著;I(6)和I(8)行业,国外溢出的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起阻碍作用,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I(7)、I(11)、I(12)、I(15) 行业,国外溢出的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效率却起了阻碍作用。第三产业中只有I(16)和I(18)两个行业,国外溢出的人力资本同时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
结 语
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行业差异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各行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均获得了一定的逆向技术溢出,但不同行业的溢出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的逆向技术溢出为正值,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而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逆向技术溢出则为负值。(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溢出的研发资本或人力资本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而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
启示:积极利用国外溢出的先进技术提升中國的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对于逆向技术溢出为正值的行业,政府应鼓励相关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方式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而对于那些逆向技术溢出为负值的行业,应找出起到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努力化解并改善这一现状,使其对行业的生产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加大研发密集行业的投资比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研发最为密集的地区,是高新技术的主要发源地,只有提高对这些国家直接投资的比重,通过逆向技术溢出的方式学习并吸收先进技术,才能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加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未来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支持服务业“走出去”。
努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于研发密集型行业,应充分利用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并努力转化为自主研发,实现自主创新。对于非研发密集型行业,本国的人力资本不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优化产业升级。
[参 考 文 献]
[1]DOUGALL.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 A Theoretical Approach[J].Economic Record,1960(36):13-35.
[2]GROSSMAN,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J].MIT Press Books,1991(2):323-324.
[3]KOGUT,CHANG.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3):401-413.
[4]COE,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5):859-887.
[5]POTTELSBERGHE,LICHTENBERG.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01(3):490-497.
[6]DRIFFIELD,LOV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echnology Sourcing and Reverse Spillovers[J].The Manchester School,2003(6):659-672.
[7]MADSEN.Technology Spillover Through Trade and TFP Convergence: 135years of Evidence for the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2):464-480.
[8]TIENTAO,LEGROS,PICHER.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TFP Growth: A Spatial Durbin Model[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6(1):21-31.
[9]沙文兵,李莹.OFDI逆向技术溢出、知识管理与区域创新能力[J].世界经济研究,2018(7):80-94+136.
[10]BITZER,KEREKES.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New Evidence[J].Economics Letters,2008(3):355-358.
[11]李梅,金照林.国际R&D、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124-136.
[12]朱彤,崔昊.对外直接投資逆向技术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研究,2012(10):60-67.
[13]欧阳艳艳,喻美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行业差异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01-107.
[14]任艳君.对外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行业差异的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2(12):72-74.
[15]郭飞,李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海派经济学,2012(3):59-67.
[16]吴立广,尹灵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和我国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8):154-160.
[17]李杏,钟亮.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行业异质性的门槛回归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1):1-12.
[18]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7(9):84-95.
【责任编辑 郭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