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转与自传:校本教研双线研修的探索

2019-10-16陈燕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9期
关键词:理论学习自传

陈燕华

[摘 要]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创生“公转自传”双线研修机制,形成独特的研修机制与研修文化。把各级各类专家、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师参赛等作为重要的节点事件,围绕节点事件“公转”,带动学校做出相应的活动组织与安排。公转和自转,外驱力与内动力共生,既公转又自转,校本研究健康前行。

[关键词] 公转;自传;理论学习;试水课堂;跨域研讨;讲堂论谈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创办32年,办分校7年,用亮眼的成绩交给了社会一份满意的答卷。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基于自我更新的教育研究变革,让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有了挺拔的姿態,让生命有了蓬勃的绿意。这所省市优质学校,在每年急速扩张六个教学班的历史发展关键时期,是如何持续培育学校自我超越的力量的?公转与自传双线校本研修机制的确立与探索,让二实小人在“和美·共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清晰研究的方向,锻造实践的实力,彰显成长的魅力,在持续、深化、日常的变革实践中提升实战能力,培育“和天地之大美,共生命之精彩”的“和美·共生”学校文化,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实践,走出二实小专属的精心、尽心与精彩!

充满活力的校本教研研修机制,是确保一所学校蓬勃发展的根基。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先行先试的先遣部队如学校领导、第一负责人和核心骨干,早早就满怀热情投入其中。可是,学校里仍不乏被动等待、静静旁观的局外人。如何让更多老师参与进来,得到变革的滋养,感受变革的魅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我校创生了“公转自传”双线研修机制,形成二实小独特的研修机制与研修文化。专家、教研员、各项教学比赛节点事件是太阳,学校是地球,就像地球围着太阳公转。而学校的日常化研究,就像地球永不停歇的自转。公转和自转,外驱力与内动力的共生,既公转又自转,校本研究才能健康前行。

一、“公转”:节点研讨放大效应

学校把各级各类专家、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师参赛等作为重要的节点事件,围绕节点事件“公转”,带动学校做出相应的活动组织与安排。

1.骨干先行,主动蜕变

骨干教师是改革研讨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我校作为国培基地之一,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来学校参观教研,市区教研员也会定期到学校来诊断课堂。谁来执教研讨课让专家现场诊断?我们采用自荐与选苗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素质好、有热情、有学习力的教师作为第一梯队的核心骨干,先行先试,主动蜕变。让专家诊断之前,我们自己先诊断。在校内初建、重建的过程中,参与的老师教学理念不断清晰,教学行为不断改变。虽然上研讨课的是一个人,受益的却是一个团队!作为区域教改核心学校,这三年,我们共接受专家63场次,122节研讨课的指导。有幸得到专家亲自指导的骨干教师多达46人。授课教师是教授“亲临会诊”与“亲手培育”的直接对象,收益最多,成长最快,这三年,我校新质骨干批量成长,在团队培养下,骨干教师参加省市教学、技能比赛,频频获奖。同时,在学校,带领自己的团队一起成长,显示出富有朝气的研究领导力。

2.现场学习,淬炼理念

专家每次来现场指导,直接到现场观摩对每位参与的教师无疑是良好的学习机会。每一次的现场学习都是一场精神与行为的拉练。教授的亲临指导,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我校规定:专家到学校来,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核心骨干,全程跟随。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这样高水平高频度的研讨中,在专家“捉虫式”点评中,在真诚交流研讨中,不断发展起来。专家通过提问,敲打、淬炼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点评方式,深深影响我们学校每个教师。

3.全程跟随,全力保障

学校领导,全方位参与,全方位支持。校级领导一场不落参与每一场研讨。学校领导在现场,不但对承担研讨课的骨干教师是莫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同时,也通过高频度直面专家的学习,不断提升校长自己的现场学习力和思考力。

4.整理点评,收获分享

专家现场指导后,后续的三个措施进一步放大节点效应:一是整理专家点评,形成“分享制度”。由听课教师分工负责,用录音一字不漏、原汁原味地整理专家点评,分享给教师,让没法到现场听课的教师也能学习。学校倡议教师不单学习本学科的点评,各学科都有相通之处,综合融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开课、研讨、专家点评的全程录像,形成案例。二是内化成熟课例。外出学习的较为成熟的课,由相应年级的教师进行再次实践、内化。三是回看优秀课例和教授点评。利用视频资源,为新的研究提供学习借鉴的资料。

二、自转:校本研修夯实根基

学校开展的基于校本的研究,就像地球的自转。只有自转起来,才能保证研究的持续推进。三年来,我校摸索形成“理论学习、试水课堂、跨域研讨、讲堂论谈”等研修形式和常规机制,极大地增强学校日常研究的频度,带动全员的参与。

1.理论学习多途径

学习改变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们的“自转”从理论学习开始,以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加强新理念、新思想的学习与更新。主要有:

领导干部带头学: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开理论学习讲座;每周行政会安排固定时间学习交流理论书籍。爱学习的领导团队带出爱学习的教师队伍。

教研时段专题学:根据某一专题,教师自主阅读,骨干教师导读,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集中研讨。学习与思考,让教师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冲破自己固守的观念,话语体系、评课的参照系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同时,努力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

外出研讨汇报学:外出学习的老师通过开设讲堂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所学。

骨干教师反思学:第一梯队或骨干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主要是围绕他们自己承担的研究小课题,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研讨课或专题讲座)开展个体或小型团队的研究学习。

新进入教师补习学:引导新进入教师系统学习基本理念,通过录像等资源学习前期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经验。这三年,每一年有近20名新教师加入我们的教师团队,新教师依托教研组、备课组以及个人自学进行理论性补习,每人配有1~2名教育教学导师。

2.下水课堂乐尝试

只有真实的参与,真实的实践,才有真实的发展。除了核心骨干的先行先试,第二、第三梯队的教师不做旁观者,我们增加活动频度,在重点培养核心骨干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试水,逐步扩大第二、第三梯队骨干的队伍,明确各梯队发展目标、学习和研究任务。通过增加研究频率,培养更多的骨干力量。通过真实、开放、高质的日常下水课研讨,进一步改变教师日常工作状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我们不给教师压力,每节下水课并不一定面向全校开放,只由同年级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参加。第一责任人、先行先试的核心骨干、导师团队参与,和教师共同研讨提升。日常下水课涌现了不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批年轻的新型骨干教师和班主任迅速成长,孩子们是开放课堂最大的受益者。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次次勇敢的尝试,一串串或深或浅的研究脚印,体现出自主、开放的研究素养。高频度运作之下,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骨干分层发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相互帮助、相互推进,骨干教师批量成长,呈现新的教师发展态势。

以分梯队的形式,从点上突破,逐步扩大范围,这是我校的变革思路。在这样的浓厚研究氛围中,让骨干教师发现自己的独特,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继而激发自主自觉的发展能量,实现教研育人。

3.跨域研讨互生长

综合学科(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各组教师较少,研究力量较弱,单个学科难以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一直都是各校标本研究的薄弱学科。鉴于此,学校研究后决定,将所有体音美科学品德等学科组织起来,组建“综合学科领域”团队,推选第一责任人,全学科、全员参与到研究变革中。

变革后的综合学科领域有了三大改变:

一是“聚资源”。将各学科组名师、骨干聚拢起来,借助彼此的优质资源,增强研究团队的指导力量,力求准确解读和理解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科能量,弥补以往各学科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的局面。

二是“促融通”。以往综合学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学科本位思想严重,组际之间交流缺乏深度研讨,学科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组建“综合大组”后,组员拧成一股绳,组内的下水课、区级研讨课,前期的备课、初建、重建,课后反思,学科间异域研讨,互相碰撞,相互启发,跨域借鉴,促进学科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形成新教学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

三是“互生长”。综合学科领域老师抱团学习、抱团研究,研讨频度高,参与面广,组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联络网,研讨活动越来越扎实有效,逐渐形成学科融通的教育理念。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引领着年轻教师,教研氛围好的学科组影响着、带动着一些原本比较薄弱的学科组共同成长。青年教师岗位练兵比赛,综合学科组在片区的初选上均以第一名的成绩出线。学校接受素质教育先进校评估,专家组对我校综合组的教研给予充分肯定,评价我校“把很多学校的薄弱点变成了二实小独特的亮点”。

4.讲堂论谈促提升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我们单周开设和美讲堂,由骨干教师分享研究收获;双周由四大教研组理论学习和班级生活重建研讨轮流进行。依靠和美讲堂和周五沙龙,三年来,两个校区共开设和美讲堂大讲座及周五论谈小讲座338个。大讲座主要由导师团队、骨干教师、第一责任人分享。小讲座,则让第二三梯队的教师有反思交流的机会,15分钟有效地降低难度。

经过课堂试水和小论谈,小讲座,参与的教师由静静观望到主动尝试,第二、第三梯队教师不再望而却步。当他们用新理念去尝试,当他们站上讲堂,分享自己的活动反思、学习收获,我们发现,他们的分享是如此精彩。15分钟的主题发言,一大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表达自己在某个专题的思考。

周五学科沙龙与教师大会(含和美讲堂)交替进行的方式,极大促进学科组研讨活动的不断推进。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给不同梯队教师创设思考、互动、碰撞的氛围,促进不同梯队教师的双向、多向交流,使教师在团队中不断历练、成长,并在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达到教师的共生发展。

通过这样跟着“公转”走向可持续的“自转”,基于校本的日常持续研究与重大节点推进结合,具有研究力的新质骨干不断涌现,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生命个体的独特智慧,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谋求共同的生命成长,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实现群体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理论学习自传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云的自传
《李敖自传》
谈教学反思下的理论学习
加强油田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学习中共党史
理论学习对实际演奏的帮助
浅析Photoshop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新常态下机关党员理论学习浅探
诺贝尔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