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调研与反思

2019-10-16南锋霞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反思大学生

【摘 要】 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中“空心病”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考察,分析了产生“空心病”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强生命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弘扬和践行“西迁精神”,确立自我价值等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空心病;现状调研;反思

一、大学生中“空心病”的现状调研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徐凯文老师发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空心病”的现象:“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1]

为了调查大学生中“空心病”现象,本次调查以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为3200份,获得有效样本3140份,有效问卷率为98.13%。本次调研面向的学生中男女比例约为4:1,主要从学生目前学习态度和状况、对未来生活的看法与个人理想、对人生意義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状态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由浅入深、真实而有效地完成本次问卷。

1、目前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

为了真实了解学生目前学习态度和状况,此次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对大学排名重要性的看法、学生对目前教育制度弊端的看法、学生为了什么而努力学习、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在做什么等。通过分析数据,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态度和状况,得到以下结论:

(1)综合各个问题来看,一半左右的学生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大家对于大学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很了解,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大学学习成绩重要,极少数认为不重要。近八成的同学认为自己在为个人而奋斗,这说明多数人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

(2)然而,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生活环境一般,甚至不喜欢目前的学习生活环境。超过三成的同学经常不想起床、不想上课、不想学习。这说明有的本科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环境或者是精神、心理状态不是很积极向上的。

(3)在对于大学学习的态度上,也体现出了学生的真实看法:热爱学习的学生不到四成。大多数同学对学习兴趣一般,还有将近5%的学生讨厌学习或者为了他人而学习。绝大多数同学努力学习并不是因为父母要求。这反映了本科生在对于学习的热情并不是特别高,有的可能是刚刚进入大学对于学习方法、大学老师讲课方式的不适应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自我堕落、沉迷其他事物。

(4)对于教育制度的弊端问题,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有很多问题。从正反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说明学生们有自己的思考,敢于质疑反驳;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应该学会适应,一味地抱怨有可能导致学习热情下降。

2、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了解学生们对目前就读专业、对自己的信心等问题,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上:绝大多数同学愿意在大学花时间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并且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且为之奋斗。对于自己的价值感,超过八成的同学已经认识到或者坚信在未来会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这说明大多数同学都有着对未来非常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2)对于未来生活的设想以及对自己的能力有无自信方面,超过七成的同学设想过10、20、30年后的生活,并且认为自己在所就读的专业会有所成就。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对于自己所读的专业很有期待。

3、精神状态与心理状况

10%左右的同学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经常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经常认为自己没有存在感。还有4%左右的同学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部分学生有可能是处于大学的迷茫期,或者遭受了重大挫折,亦或学业压力过大导致。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这部分学生得了“空心病”。对于这种学生,应该根据平时表现,及时进行纠正和挽救。

二、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思考

“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心理障碍) 这个现象一经指出,迅速在学校、学者和师生中产生广泛影响和讨论。徐凯文老师指出,北大新生中四分之一有“空心病”现象。然而“空心病”现象真的如此严重吗,大学生目前的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对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所做的调研中,数据显示10%的学生有典型的“空心病”症状。虽然没有之前四成的数据那么可怕,但是,仍有超过三成的同学经常不想起床、不想上课、不想学习。热爱学习的学生不到四成。大多数同学对学习兴趣一般,还有将近5%的学生讨厌学习或者为了他人而学习。五成以上的学生觉得自己经常很忙,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六成以上的学生觉得自己碌碌无为,但毫无摆脱之策。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学校和老师还需要多加引导。

综上,调研数据显示:除了10%的人得了“空心病”之外,仍有五成以上的学生有“空心病”的症状,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

1、焦虑的家长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孩子就好像一粒种子一样,生来就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成长规律,也就是“精神胚胎”,[2]我们成人只需给孩子们准备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接受或拒绝;一个维度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控制或容许。根据父母对这两个维度的不同态度,得出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忽视型(拒绝+容许)和放纵型(接受+容许)。这四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除了权威型,其他三种都是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

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期的各种压力都会传导给家长,焦虑的家长和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阻断学生的正常成长,导致学生的“空心病”。

2、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空心病”

功利的应试教育不仅体现在对题海战术、学习成绩的盲目追求上,更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一种功利的价值观。学生不仅仅有经历压力,他们的价值观也在被扭曲、在被功利化。在这样的价值观下面,他们大概很难真正健康起来。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如此脆弱,是因为支撑自己的东西是如此薄弱而不容易控制。

3、“空心病”折射社会问题

“空心病”最突出的特征是缺失存在感与意义感,原因众多,首要原因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社会氛围越来越浮躁。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学校和家长压制孩子的很多的兴趣追求和自然的心性成长,多数学生的价值观被功利化,一切为了应试,一切向分数看。当学生考上大学后,以考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忽然被改变,必然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无目标感。当碰到学习以外的挫折或目标丧失时,他们也就容易生出孤独与无意义感来。

三、对策性思考

首先,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生命教育,帮助学生重新发现自己,寻找自我,规划人生的方向以及思考人生的意义。高校要成为大学生寻找自我、放飞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找到大学生活的意义。

其次,“空心病”的形成来自于环境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胚胎”是指引一个人实现真实自我的驱动力。这股力量长期受到压抑,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和引导,最后消散于无形。我们要运用好团体咨询的项目,发挥团体治疗的优势,让学生自由探索,通过一系列关爱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活動,唤醒并释放学生心中的潜能。

再次,弘扬和践行“西迁精神”,确立自我价值。大学生常常还需要通过社会比较和外在的评价认同来确认。那些缺乏生命意义感和内在力量的人,有时只是没有目标,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罢了。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选择,允许他们有意义、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而且赋予他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社会大环境上也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能再继续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应该弘扬和践行交大的“西迁精神”,做“西迁精神”的新传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EB/OL]. http://www.sohu.com/a/228007553_176673,2018.

[2] 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高潮,薛杰 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49.

【作者简介】

南锋霞(1980—)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反思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