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永远在路上
2019-10-16陈义炎
陈义炎
通过三天的学习,听了几堂教育名家的示范课及讲座,我感到每一堂课、每个讲座,对我已有的教育理念、师德修养都是一次洗礼。尤其是贾龙弟老师的示范课,“从文本走向生活,具备生活所需要的品格”,“离开课堂还剩下的东西,这就是素养”,这两句话不但启迪了心智,还带来了精神的审美享受。现将课后感悟总结如下:
第一,常教常研则常新。
《猫》这篇课文,我也教过多次,可每教一次内容都差不多,都是把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及结局带着学生分析透彻,然后总结,第三只猫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到答案:“我”冤枉了它。讲到这儿,课文讲解基本上就结束,没有再深挖下去。然而听了贾老师的课,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水平与优秀名师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贾老师讲到这儿没结束,而是设计了几个问题带着学生继续研读。“阅读是一种发现的过程。”通过反复研读课文,贾老师设计了几个发现性问题:第三只猫和前两只有什么相同?如果你是那只猫,你父母会喜欢吗?如果你看到这只丑陋的懒猫,你会把它带回家吗?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引人深思。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自我。贾老师因为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读,所以发现这些问题。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常教常研则常新。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教材,把教与研紧密结合,才能不断发掘新的内容。
第二,重视交流与学习。
“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在教学过程中,多方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语文老师的学习除了阅读自学外,也可以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一起探讨学习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学到新知识,加深理解,还可以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完美自我。
贾老师抽丝剥茧式的问题探讨,让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再把学生从文本引向生活,循文悟道,悟出:无论是第三只猫还是前两只猫都需要关爱,都需要温暖,都需要尊重。这种通过讨论学习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更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最终收获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最后,通过学习贾老师的这堂课,我清楚地明白新时代的语文老师需要训练的基本功有很多,但研读课文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为此,我们要把握好教与学、教与研的关系。不但要及时“充电”,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还要加强交流与学习,多钻研教材,多总结他人的长处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总之,优秀名师广博的学问我们难以拥有,但他们的治学研教精神是值得我们仿效学习的。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我们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品尝到站在知识前沿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裴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