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探索
2019-10-16肖美
肖美
两年来,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365夜儿歌》《逃家小兔》《调皮的日子》……每周的阅读分享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他们亲切地称这堂课是自己做主的“幸福频道”。两年来的坚持分享和共读,看到孩子们爱上阅读,内心的愉悦之感油然而生。为了跟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总是挤出时间把要分享的书先读了;为了检查孩子的阅读效果,我结合自己的体会感悟拟定一些知识问答题,与孩子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于是学校的走廊上、操场的梧桐树下、办公室里,都留下了我跟孩子们一起阅读交流的身影。
两年来我是如何把语文课堂时间节省出来让学生大量阅读,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呢?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提炼出两个关键词——整合、一课一得。这种理念是我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逐渐接受、转变过来的。因为参与了“语文主题学习”项目,所以我有一些机会来到北京、深圳、海南等地学习,在观看了几十堂“课内阅读整合课型”现场比赛课后,对整合的理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所谓课内阅读模式就是用一部分课堂时间学完教材,剩余时间用来进行课内大量阅读。想把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完,就要用到这些教学策略:“1+X”模式,即把教材“1”进行精讲,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然后以“1”为例,尝试引入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扩大阅读量的同时,践行、巩固语文方法,形成学习能力。“X+1”模式,即在学习课文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文章,了解相关知识,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X+Y”模式,即完成课本一个单元学习后进行梳理,再补充同单元主题的丛书文章或整本书的阅读。这三种教学策略的实施给我们的实验打开了一扇窗。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过去我们老师就是盯着一本教材,每篇课文使用着同样的教学方法——烦琐分析,大量练习。一本教案可以延续几届学生,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无趣。成天学语文,做习题,考试分析,一道练习题做了几十遍,学生到头来还是不懂,关键是学生逐渐谈“语”色变,习作更是一老大难,拿着《作文选》背作文、抄作文的比比皆是。自课内阅读课题的提出,课题负责人带着实验教师观摩“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探讨“语文主题学习”理念和教学策略,大家逐渐被感化接受,慢慢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放手让学生阅读,老师不再一言堂,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快乐,从而慢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一点的学生会边听边写,不够用心的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书上仍然是干干净净的,没有学习的痕迹,课堂上滔滔不绝的声音是老师发出来的,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内阅读模式的开展,实验教师的理念得到改变,把课外阅读改成课内阅读、课内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大量阅读,逐步带领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如何实施?我们就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取舍,选取每篇精读课文的语用点,实现“一课一得”,然后借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实施课内海量阅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在找准语用点——“美丽”的诠释,学生读懂课文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对居里夫人身上折射出来的“美丽”的精彩描述,而后整合丛书内容,通过阅读丛书中大量描写居里夫人的文字,深刻领会居里夫人身上涌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巨大的科学成就,深入体会“跨越百年”和“美丽”两个词语的内涵,从而感悟“科学精神”的含义。学生通过课文这个例子以及丛书中大量关于居里夫人的事例,在陈述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时就能做到有理有据了。我就是用这种整合方式把学生引入了真正的语文学习之中,真正落实了课标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改变学校的学风建设
自从开展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來,学生能沉下心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和同学分享读书故事,他们会有礼貌地走进办公室请教那本名著的后续情节,他们会主动写文章急着让老师在班上阅读点评。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亲子阅读的分享,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选,孩子带动父母的阅读打卡已蔚然成风。一节节整本书的阅读分享课、一张张精美书签的制作、一篇篇读书征文的比赛获奖、一份份阅读手抄报的展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和家长、老师,校园里呈现出一片以读书为荣的美丽风景,窗台边、走廊上、图书室、教室里见得最多的就是三五成群读书的身影,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朝着我们预设的目标逐步形成。
整合课内阅读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效,给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很大的信心和动力。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摸索,让课题研究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课堂,服务于教学,并结合我们的实际,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地域性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通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