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人民币”中有效发展学生学习力
2019-10-16宋显庆曾璐
宋显庆 曾璐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最近听了几节 “认识人民币”的课后,我们在思考,认识人民币到底要认识什么?仅仅只是认识而已吗?认识人民币只是外在的形式,而通过认识人民币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关键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认识只是“形”,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真实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神”。
教学中要把握住“神”,教师就要从根本上去认识教学内容,尤其要把握住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本质,要站在有效落实“四基、四能”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所要教学的内容。百度词条这样解释“认识”:“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认识活动中来。
一、基于经验认识人民币,揭开“神秘”面纱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将他们在环境中的所见内化,并以他们在环境中观察到的信息为基础建构新知识。人民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应该或多或少地有所接触。因此,教学中教师能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认识人民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基于经验来发展学生的经验,学生学习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发展。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人民币,见过人民币吗?
生:见过,认识。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生:好(课件出示人民币图案)。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人民币上有什么?
师:我们先来认真观察1元的纸币,你们看上面有什么呢?
教师一边指着1元人民纸币,一边问学生。
【片段二】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情境图片:购物场景,如右下图)
师:看到了什么?几位小朋友分别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买东西。
师:买东西需要用到什么?
生:钱。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吗?
生:叫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生:认识。
师:你们是怎样认识人民币的?你认识的人民币上有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谁来做小老师?你是怎么认识人民币的?你认识的人民币上有什么?
生1:我认识1元的硬币,上面有……
生2:我认识1元的纸币,上面有……
生3:我认识1角的硬币,上面有……
……
教學片段一中看似教师有意识地想引导学生基于经验展开教学,但在执行过程中,或许是因为对学生的不放心,又或是担心学生的不配合,教师基本上还是包办的、告知的比较多。所谓认识、发现的过程却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也就没有发生,认识过程中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当然也就没有发生。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学生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教学片段二中教师完全放手,基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互相讨论,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认识。这样的安排,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去仔细观察、发现,并尝试归纳、提炼自己所看到的信息,深化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参与发现的过程并积极发言,这些发现对成人来讲都是简单的,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这就是伟大的发现,这种成功的体验正是学生兴趣激发的源泉。
两个教学片段的设计,其实大同小异,关键在课堂上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如何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教学。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除了要有先进教学观念外,更多的还是要体现在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执行力上。教师有意识的退、合理的退是一种大智慧,退到恰到好处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来建构发展新知的最佳途径。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人民币,揭开人民币的“神秘”面纱,使其感受到人民币的认识并不“神秘”,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感受远比纯粹从知识技能的角度去认识来得有价值,这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得以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注重过程认识人民币,发展“思维”为上
认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是在认识意识的指挥下实现的,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发生以前确立的认识意向、认识方案、认识路线、认识法则的展现过程。认识意识是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分析处理后产生的,是指挥感知组织主动收集有关客体属性和规定的知识,为思维做好知识准备的意向、方法、路线、方案和命令。因此,认识人民币,教师要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来展开教学,注重过程性目标的落实,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提道: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避免枯燥的认识。我们一起来看以下这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活动1:认一认,初步感知
师:你们会认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同学听听。(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去认人民币,落实观察、发现、提炼、归纳、总结等完整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角度去观察、发现,有条理地去提炼、归纳,通过认识人民币上大写的壹、贰、伍、颜色、图案、大小、数字等来辨别人民币;人民币上的国徽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所以我们爱国也要爱护人民币,通过认币活动激发了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需要,在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及辨别方法。
活动2:分一分,鼓励提问
师:根据你们的认识能将这些人民币分类吗?小组内互相讨论,分一分。
学生汇报交流:
生:我是按元、角、分来分类的。
生:我是按面值1、2、5来分类的。
生:我是按硬币、纸币分类的。
师:观察这三种分类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为什么面值都是1、2、5?
生:为什么有了纸币还要有硬币?
……
分成几类人民币不是教学最终要达成的目的,目的是要渗透分类思想,通过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后给我们研究数学问题时带来的方便。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到分类标准来分,不以结果为唯一目的,注重分的过程,找到方便简洁的分类方式,以发散学生思维,渗透分类思想及优化思想。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活跃、互助互动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知识,从分散的、零碎的认识提升到具体的、完整的认识上来,鼓励学生质疑、改进,将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活动3:付一付,深化认识
师:冰棍每根一元,买一根要怎样付钱呢?(同桌交流付币方法)
生:我可以付一张1元。
生:付10张1角。
生:我付两张5角。
……
师:你发现元与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在付币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换币方法,让学生根据元与角的进率关系类推出角与分的进率关系:1角=10分。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也使用过人民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构建新知,自然地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活动4:购物体验,升华认识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商品,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为一个小商店,买完后互相说一说,你买的是什么商品?花了多少钱?怎样付币?需要找零吗?
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的整个过程,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知的建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和巩固的过程,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把人民币认识的整个过程活动化,整个教学过程以认、分、付为活动主线,通过认一认、分一分、真实购物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把数学学习置于生动有趣、有效的活动之中,在具有思维含量的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小面值人民币的认识。不仅从知识上,而且从能力发展上达成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认一认让学生仔细观察,多维度全面观察人民币,培养了学生发现的眼光;通过分一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体验各种分类标准的优劣,有效地渗透了分类与优化的数学思维;通过汇报交流,发展了学生善于表达、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语言也是思维的最好表现形式;通过购物的真实实践体验,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与时俱进认识人民币,培养“必备”品格
朱永新老师在《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该书透露出华应龙老师超越数学学科的局限,用大教育的理念來关照数学,透露出他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关注人的成长的转变。”“华应龙喜欢博览群书,他经常用哲学的方法来讲述数学。他喜欢诗歌,他的数学课也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曾经说,他一直在思考:‘数学课怎么才能上出文化的味道?他要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数学教师。”
教学活动:观看视频,了解中国货币发展史,渗透数学文化。
师:想知道我国货币是怎样发展的吗?咱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中国货币发展史)
师: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生2:人民币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
数学课堂不能只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要深入到数学的文化层面,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教师通过介绍中国货币的发展史,渗透了数学文化。本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视频——中国货币的发展史,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视频讲述古人的支付方式的演变,讲述当今人民币的世界地位以展现当前国家的实力及创造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渗透数学文化,发展学生情感态度忌干瘪、生硬。“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教师能够跳出数学内容,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下来展开数学教学,既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又很好地渗透了数学思维,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最后,教师还能做到与时俱进来认识人民币,发展学生情感态度,渗透了数学文化。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育新分校)
责任编辑 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