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教材中“小栏目”,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2019-10-16竺君婓

江西教育B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学家小数栏目

竺君婓

导  读:开发小学数学拓展性内容是丰富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对于现行教材中的“小栏目”研究比较匮乏。为此,开发教材中“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小栏目,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知识、数学简洁美、科学精神,录制成微视频,结合日常教学加以实施,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更有深度,显得十分必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着力落实数学文化的要求。人教版不仅在数学知識的编写中有机渗透了文化内容,还专门开辟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予以体现。“你知道吗”栏目作为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载体,内容包括了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自然科学、数学名题、数学史料等丰富的数学阅读资料;“生活中的数学”栏目沟通了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这些栏目一般都编排在数学书各章节的后面,与例题联系紧密,是例题的延伸和拓展。

该如何开发并实施教材中“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栏目内容呢?

一、挖掘内涵,让枯燥的数学知识显得更有温度,有文化

数学是人类的文化活动。但有调查表明,数学知识给孩子的印象是“枯燥”“难”的。这是长期过度重视知识和技能,忽视数学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播的结果。我们曾访谈学生,以小数为例,让学生谈谈“你心目中的小数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回答以知识技能层面为主,占94.3%,如“小数有小数点”“小数在商场标价中”“小数在计算与解决问题中”,等等;涉及情感态度的极少,只占0.8%。人教版教材在四年级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小数发展历程。如何挖掘栏目内涵,使“冰冷”“骨感”的小数变得有温度有文化呢?

1.强化民族自豪感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公元260年,我国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小数,当时叫微数,比西方国家早了1300多年。公元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了“小数”这一名称。而欧洲国家,因长期沿用六十进制,一直到1583年,荷兰工程师斯蒂文才提出把十进小数引进整个算术运算中。欧洲小数的提出比我国数学家朱世杰对小数的提出与使用竟晚了300多年。

2.挖掘演变历程,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漫长与艰难

小数从诞生起,经历了长期不断演变的过程。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提到,长度单位中,没有明确单位的数统称为“微数”。朱世杰提出了用低一格表示小数的方法。如64.12表示为图2。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将单位注在表示整数部分的筹码之下,用单位区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如图3,分别表示0.8石和0.5尺。

16世纪荷兰数学家斯蒂文,在《论十进制》(1583年)一书中表示:每个数后面圈中的数是用来指明它前面小数位置的,例如把5.714记为:5◎7①1②4③或5,7'1''4'''。之后,随着小数的不断发展,又先后出现了像下面这样不同的小数表示方法。

1592年,瑞士数学家布尔基(Jobst Burgi)用一空心小圆圈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隔开,比如把36.548表示为36。548,这与现代的表示法已极为接近。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在《星盘》(1593年)中首次把小数点表示成小圆点“.”,例如:64.12,确定了现在表示小数的形式。

3.传递科学精神

以上小数的演变,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中外数学家们不断思考、不懈努力、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家们不畏权威、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他们的勤奋、执着、担当,他们对数学的不懈追求,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的传递,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为个别在数学上还有发展可能性的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目前,小数的表示方式还未统一。我国用小圆点表示小数点,如64.12。德国、法国等国家用逗号表示小数点,即64,12。学生透过小数演变过程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有充分的、科学的、客观的理由,小数的表示方法可能会实现世界统一,也需要统一。

挖掘以上这些鲜为人知的拓展内容,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内容是鲜活的、丰满的,是有文化的、有精神的。

以上仅仅列举了“小数”的开发过程。事实上,每一个内容都各具特色,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将合适、有效、有趣的内容恰当地呈现给学生。

二、结合相关内容实施,使课堂教学有活力,有深度

教材中“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小栏目中的内容大都短小精悍,因此在课堂中实施教学,要结合其他内容进行。在日常公开教学中,这些拓展内容大都放在新授课的课尾延伸环节,当然也可以放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或者练习课中。

1.激趣导入,操作新知,凸显数学美

二年级下“轴对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结合“剪纸”引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剪“轴对称式”图形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反馈,得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长在指尖上”。轴对称图形这一抽象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跟小朋友熟悉的“剪纸”活动结合在一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充分体现轴对称图形特征,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还能展示数学图形的外在美,可谓一举三得。

2.结合数学史料内化新知,凸显数学文化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平均分”小节后,安排了“除号的由来”,让学生了解除号的发明者是拉恩,观察“÷”外形,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把这一内容安排在教学“平均分”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教材意图,希望将这一拓展内容渗透在除法“平均分”意义练习中。

为此,这节练习课,可以从数学史料——除号的演变过程入手,介绍“÷”是从“- ”演变而来的,除法与减法有紧密联系,“÷”是瑞士数学家拉恩发明的,也叫拉恩记号。同时,通过看图,圈一圈,列算式,发现连续减同一个数,可以用除法计算,沟通减法与除法的紧密联系,使练习课更灵动、更有深度。

不管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要求将数学知识、方法、技能、思维和数学精神等贯穿成一个整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提升数学素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数学精神和品格的养成。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  徐晓靓,王祖英.加点“佐料”,让学生汲取更多营养[J].教学月刊,2018,(3).

[2]  汪晓勤.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J].江苏教育,2015,(17).

[3]  付天贵,宋乃庆.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12).

责任编辑 李杰杰

猜你喜欢

数学家小数栏目
小数加减“四不忘”
“买来的”数学家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爱睡懒觉的数学家
小数的认识
数学家相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