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的语义和用法
2019-10-16高增霞
高增霞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一、问题的提出
李宗江(2005)通过共时分析和历时演变说明,同样来自“相反”义素的动词,“倒、却、还、倒是”都发展出表示相反、转折和语气三个意义,而“反、反而、反倒”等只表示相反一个意义。[1]那么与“却”等其他副词相比,“反而”的用法很单纯,应该容易学习。但实际并非如此,在学生习得过程中,“反而”的偏误率更高。例如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却”使用1098次,偏误只有88例,偏误率为8%;而“反而”使用452次偏误有69例,偏误率高达15%,几近“却”的两倍。
从偏误类型上看,“反而”的偏误其实非常单纯,主要在于误代或混用。牟世荣(2013)指出约占72.1%的偏误是“反而”与表转折关系的“而”“却”“然而”“竟”“相反”等误代。[2]孙惠(2013)统计出留学生最容易与“反而”发生误代的词是:“相反”、“而”、“而是”、“却”、“而且”、“但是”,在偏误语料中占到了 74.8%。[3]任雪晨(2015)统计数字也显示,“反而”偏误主要是与“而是、却、相反、但、而”混用误代,占到了73.50%。[4]以上研究说明,“反而”的偏误主要在于与同类词辨析不清。
有意思的是,同样的语料,在不同研究者的眼中,对错也不一致。例如:
(1)虽然我的家境并不是十分富裕,但母亲宁愿自己辛劳,也不愿我为了家庭而辍学,反而鼓励我努力求学,为弟妹树立一个好榜样。(牟世荣2013用例)
(2)现在医学技术的发达,有的时候反而让患者感到更痛苦。(牟世荣2013用例)
(3)修建马路是好事,大家都赞成,老村长反而反对。(马真2001用例)
(4)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反而在宿舍看书。(马真2001用例)
以上(1)(2)两例牟世荣(2013)认为错[2],颜明(2015)、任雪晨(2015)认为对[5][4];(3)(4)两例马真(2001)认为错[6],邹哲承(2010)认为对[7]。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其所界定的“反而”的语义规则,在对句子设立的语境大小上有不同,因此对句子的接受度有不同的看法。可见,“反而”的作用并不在句内,只要能给它建立起一个适合的语境,就能接受。因此,还有必要对“反而”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探讨。
二、“反而”的语法意义
(一)“反而”的意义研究综述
马真的文章(1983)是研究“反而”的经典文献,结合马真的文章(1994),“反而”的语法意义被概括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该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8][9]袁毓林(2005)完全赞成该文的观点并将“反而”的意义简明地概括为: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跟预期相反的结果。[10]“反预期”也是后来诸多研究“反而”文献的共识,各教材在讲解“反而”的时候基本上都采用这种说法。但是问题也由此产生:缺乏区别性,只能把“反而”归纳在“反预期标志”的范畴,但是无法将“反而”与其他同类标志区别开来。凡是转折类的词语表达的都是“超出预期”或“反预期”,因此,仅仅说明“反而”是“反预期”,学生难以将“反而”与“却”等词语区别开来,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偏误:
(5)*我喜欢他,他反而不喜欢我。(王还1994用例)
(6)*他以为我不喜欢他,我反而很喜欢他。(王还1994用例)
(7)*没有下雨,反而是晴天。(王还1994用例)
王还(1994)指出马真(1983)的定义没有充分体现其研究成果,建议“反而”的语法意义应改为:“当某一现象或情况没有导致按理应导致的结果,而导致相反的结果,就用‘反而’引出这相反的结果。”[11]这一界定强调了“反而”要用在“条件-结果”的语境中,吴春仙(2001)、罗海辉(2009)也证明了“反而”句总是出现在前段预期、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反而”必须处在“前提条件+事实结果”的语义场中,无论前提条件显现或隐含,“反而”句中必定存在一定的前提条件。[12][13]
但是,“却”“但是”也同样能处于一个“条件-结果”的语境中,如“天气很冷,但是没有一个人迟到。”句子中有了条件,“反而”也不一定用对,例如:
(8)*他的岁(年龄)有一点大了,反而他的身体很好。(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库)
(9)*他按了九次按钮以后,不但不成功,反而全部都失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袁毓林(2008)比较了“反而”和“甚至”,指出:二者都通过焦点对比表示一种反预期的递进关系,但是“甚至”只要求焦点域中的各元素之间有一种顺序性的递进关系,而“反而”要求焦点域中的各元素之间有一种反对性的递进关系。因此,当递进的几个项目之间有反对关系的时候,两者可以互换使用,如例(10),否则“甚至”不可以换成“反而”,如例(11):
(10)农用工业不仅没有大的加强,甚至/反而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有所减弱。(袁毓林2008用例)
(11)一些单位办案不力,甚至/*反而压案不办,瞒案不报。(袁毓林2008用例)
可惜的是,袁毓林(2008)的解释只能区分了“反而”构成的反递句与“甚至”的区别,却不能解释“反而”所构成的“反转句”。邢福义(1986)、吴春仙(2001)、罗煌辉(2006)等人都认为“反而”与递进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反转有必然关系。[14][12][15]因此,不能解决学生出现的这种偏误:
(12)*这件事不但不是真的,反而是假的。(牟世荣2013用例)
综上,已有对“反而”语义的研究,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反而”的反转义,是一个反预期标志。但是,对于其与其他反预期标志的区别性特征,还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二)我们的看法
“反而”与其他反预期的词语不同在什么地方呢?丛众(2011)[16]曾举过这样的例子:
(13)a今天是星期天,但是我不能出去玩。
b今天是星期天,我反而不能出去玩。(平时能出去玩)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有了“反而”,句子就平添了“平时能出去玩”的言外之意。丛众(2011)用这两个例子说明“反而”句的“反预期”特征:前例“只是单纯的转折,”然而后例“能让人感觉到‘我’的预期是出去玩的,结果却与预期相反,心里有着较为强烈的反差。”我们认为,其实前例“但是”也是违反预期的:星期天是能出去玩的,但是今天的情况却与预期相反。可见,单纯地用“反预期”无法很好地区分“但是”和“反而”,但是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反而”与“但是”“却”在“反预期”的内容上是不同的:“P但是Q”违反的是“P则Q”,(星期天能出去玩);而“P反而Q”违反的是“-P都Q”(平时都能出去玩)。可见,“反而”是含有一个主观极性预设的反预期标记。
跟其他预设触发项不同,“反而”触发的一个事态发展的极端等级序列。例如13a中“反而”激发的预设序列是:
平时——可以出去玩
周日——更可以出去玩
“反而”所描写的现实就是在“周日”这个节点上出现的逆转。相比之下,13a的“但是”也是一个反预期标记,其激发的预设是一个常识:“周日是休息(玩)的日子”,事实与这个常识发生了反转:“虽然周日可以休息(玩),但是我不能出去玩。”“但是、却、然而”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都不能激发一个事态发展的等级序列,因此例句(13a)里不能隐含“平时能出去玩”。再如在例句(14a)中由于前项是一个序列上的节点,句子中的“反而”不能换成“但是、却”等转折词:
(14)a吃得太少反而瘦不了。(搜狐网)
b*吃得太少却瘦不了。
这个例子中,“反而”激发的序列是:
吃得少——可以变瘦
吃得太少——更可以变瘦
“反而”描写的事实是在“吃得太少”的节点上,事情发生逆转“瘦不了”。
因此,我们把“反而”的意义概括为:“反而”用来强调在一个等级序列的节点上事态朝与期待或常规相反的方向发展,或者可以简单说成:“反而”用来说明,在更应该出现的条件下没有出现某结果。可图示为:
通过这个图示,说明在“反而”所表达的关系“P反而R(-Q)”中:
1)P与Q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2)P是具有属性Q等级序列上相对于P’更高一级别的节点,即P蕴含着P’,P与P’预设为构成等级序列;
3)P的情况下出现的是-Q(R),即Q没出现。
4)R与-Q是同类,本来应该是Q的位置,没有Q,出现的是R。与-Q不同,R与Q存在方向背离,也就是说,R比-Q程度更深,即Q与-Q、R也构成了等级序列。因此R蕴含-Q;如果R与-Q同时出现,“反而”要出现在R前;
5)命题P→Q与P’→Q、P→Q与P→-Q/R也构成了等级序列。
条件P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件,例如例13a,P=“周日”,例14a,P=“吃得太少”。P与-Q(R)是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反而”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但是P与-Q(R)并不一定表现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例如前文例(6)可以改写为:
(15)他喜欢我,我反而不喜欢他了。
例15中,P=“他喜欢我”,-Q=“我不喜欢他了”,而不是P=“我”。
这样定义“反而”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可以将“反而”与同类词语的用法区别开来:
1)“反而”的语义基础是命题的等级序列;“却”等无此语义内涵。
2)“反而”强调的是逆转,但在-Q、R间存在递进关系;“甚至”只强调递进。
通过“反而”的语义图示,可以看到“反而”构成的句式在表达语义上会表现出三个性质:1.动态性(叙实性);2.相反性;3.主观性。
1.动态性
“反而”小句语义的动态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反而”能触发一个事态发展的链条。这个事态发展可能是事件的发展,例如前文的“星期天反而不能出去玩”,是因为“平时都能出去玩”这形成了一个常规链条,而“周日”的条件下事情的发展出现了反转:“不能出去玩”。在多种发展链条中,“条件-结果”是典型的事态发展链条,因此,“反而”典型地出现在“条件-结果”语境中的结果部分。
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用“反而”查询,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14803条结果中,绝大多数“反而”小句都表达一种变化:或者是结果的变化,或者是量态的变化,或者是质态的变化。经过粗略统计,“反而……了……”共有 4833条,“反而会”1108条(其中包括“反而会使135条)、“反而+使”732条结果(除去“反而使……了……”的话,有185条),这几种格式已占到总量的近二分之一。这些句式都表示在某条件下事态结果上发生的变化。还有一些句子表达的是量态的变化。“量态”的变化,即事件在量度属性上发生的变化。如“反而……更……”(共1365条)、“反而不如”(共45条),“反而越”(387条),共1797条,占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强。还有一种情况是“质”的变化中,也就是定性或归属、判断的变化。如:
(16)因为世界变得太快,现在就跟自己说若干年后该如何如何,反而是一种阻碍。(《打工皇帝唐骏》)
(17)不幸福的婚姻,分开反而是一种解脱。(《给老爸老妈的100个长生秘诀》)
在CCL中搜索,“反而是”有536条结果,“反而成为”105条,“反而有……于(如:有利于、有损于)”43条,共684条,占总数的5%。以上三种情况总括起来,包括了将近“反而”所有例句的70%。
动态性使得“反而”可以激活一个“条件-结果”情境。这也是“反而”与一般的转折词语不同之处。因此,正如前文一些文献指出的,“反而”常常出现在一个含有条件-结果的语境中。我们也看到,“反而”句的前项常常是目的性很强的事件或者有着既定结果的条件。如“吃太少反而瘦不了!”“运动后体重反而增加”。但是仅仅有“条件”或“前提”并不一定是使用“反而”的关键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处于一个动态的链条中,才能保证“反而”的必要性。前文所展现的几个偏误例子:
*他以为我不喜欢他,我反而很喜欢他。
*我喜欢他,他反而不喜欢我。
*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反而在宿舍看书。
如果仅仅在句子前加上一个“条件”或“前提”,并不能够保证“反而”的成立,但如果加上动态性的词语,句子就很顺畅了,如:
*他从来不给我帮忙,他以为我不喜欢他,我反而很喜欢他。
他从来不帮助我,他以为我不喜欢他,我反而更喜欢他了。
我还喜欢他,他反而不喜欢我了。
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反而在宿舍看起书来。
2.相反性
“反而”所管辖的小句表达的是一种与预期相反的情况。这与“甚至”“还”“而且”等相区别。袁毓林(2008)指出,“反而”句的语义基础是使用了一个反向语用标尺:-1→0→1……,其焦点域由一系列有程度不同的对立关系构成,即:Q、-Q、R……。文章重点比较了“反而”与“甚至”的关系:a.相同点:表示递进关系;表示反预期。b.不同点:“甚至”表示逐层递进,通常使用顺向语用标尺(1→2→……);“反而”表示对立递进,必须使用反向语用标尺(-1→0→1……)。[10]
我们赞成袁毓林(2008)的分析,但建议这个反向语用标尺可以修改为:1→0→-1……。因为Q是一个理想目标,“反而”引出的R是一个非理想结果。P的理想目标或者常规的结果为Q,但是在实际的事态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朝这个目标发展,而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非理想、非常规的结果状态。在这个事件模式中,Q的位置为空,R填补了Q的位置,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反而”相当于英语的instead:
(18)风不但没停,反而越刮越大了。(百度词典“反而”例句)
Instead of abating,the wind is blowing even harder.
(19)他想找一条出去的路,却再也找不着,反而越迷越深。(百度词典“反而”例句)
He looked for a way out,but could not find one,going instead deeper and deeper into the woods
但是在下例中,instead却不能翻译成“反而”,这是因为在instead的语义中,QR仅仅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不是相反关系:
(20)He reached for the wine but did not drink,pushed it,instead,across the table towards Joanna.(百度词典“instead”例句)
他伸手拿酒却没有喝,而是把它推给了坐在桌子对面的乔安娜。
Q和-Q也是替代关系,所以在英语里也可以用instead连接两项,如:
(21)地松鼠不象其他的松鼠生活在树上,而是住在地洞里。(百度词典“instead of”例句)
Ground squirrels live in burrows,instead of in the trees like other squirrels.
这可以解释留学生作文中的“反而”与“而是”的混用偏误:
(22)*我不住在巴黎,反而住在米兰。(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3)*他没有直接回答我,反而停顿了十几秒后,才出声。(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在“反而”句式中,Q和-Q、Q和R都是相反的关系,因此,当“反而”句式中不仅有R,还有-Q的时候,两项之间就形成了递进关系。也就是常用的“非但/不但不/不仅不……反而……”句式。
无论-Q隐现与否,在语义上都是存在的,所以如果仅仅认为“反而”前后连接的两项R与Q是对立或相反的关系,忽略了-Q,就会造成留学生使用上的偏误。
3.主观强调性
在表达事件反预期状态的语义范畴中,“反而”用于表达说话人对这种反预期状况的主观上的刻意强调意图。“反而”与“却”的区别之一是,“反而”可以重读,而“却”一般不重读。因此,我们不认为“反而”具有连接功能,(“反而”在篇章衔接中的作用是由其预设造成的)而是一个语气上的副词,其位置与“相反”“但是”之类的词语不同。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强调其位置。以下留学生使用“反而”的偏误最基本的一点都是语序问题:
(24)*(那样做)丈夫并没有恶意,反而他是为了解脱妻子的病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5)*他的岁有一点大了,反而他的身体很好(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高刚(2009)统计了“反而”与其他副词连用的情况,提到“反而却”和“却反而”、“反而偏偏”和“偏偏反而”在使用频率上的极大差异,尤其是后者,论文认为不好找到一个框架来说明这种使用频率上的区别。[17]在我们看来,“却”表达比较客观的转折(梅立崇1998、朱娟2007等)[18][19],在客观表达中可以包含主观情态,因此“却反而”比“反而却”更常用些;“偏、偏偏”表示主观故意、执意进行某事,而“反而”是强调事件与理想目标之间的相反性,所以“偏”与动作的距离比“反而”更紧密,因此在语料库中“反而偏/偏偏”比较常见,而“偏/偏偏反而”的组合不易见。
“反而”的主观强调性来自于“反而”的焦点算子功能。刘丹青、徐烈炯(1998)指出:对比焦点是说话人出于对比目的着意强调的,它有两大特点:突出和对比。[20]“反而”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
(26)虽然是他唱的,反而是我感到不好意思。(天涯社区)
(27)吃太少,反而瘦不了。(搜狐网)
三、“反而”的用法
(一)“反而”的用法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关于“反而”的用法,即“反而”构成的句子类型,有多种说法。马真(1983)总结了经典的“四段式结构”:
A.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按说[常情]/原先[预想]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没有出现或发生;
D.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现象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8]
也就是说,“反而”的用法是其意义结构在句子层面的反映。这一认识非常有说服力,其后的很多文献(如丛众2011、牟世荣2013等)都根据“反而”句中包含以上四个语块(P,原本/本应Q,不但不Q,反而R)的数量将“反而”的句式分为四段式、三段式、二段式、一段式。四段式是“全式”,其他句式都是省略了某一部分内容的“变式”。但是对于一些单句本身就可以满足“反而”的语义结构的情况,采用“省略”的方式不好加以解释。例如在标题中使用的“反而”句,就不能用“省略”的说法来解释。
有些文献更愿意将“反而”看作是一个关联词语,更关注“反而”的篇章连接功能,将其构成的句式按照篇章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基本上采用二分法,例如邢福义(1986)区分“反转”与“反递”,指出“反而”在很多情况下前后句子有递进关系,是反递句式;但有些“反而”句,前后无递进关系,不算是反递句应该是反转句。[14]罗煌辉(2006)进一步把单用时的句子归为表转折句,与“不但不”等合用时的用法为反递关系。[15]朱娟(2007)根据篇章功能将“反而”句分为表示矛盾性转折和反递性转折两类。[17]丛众(2011)分为两大类三小类:一大类被称为“反递句式”,又可分为带预递词(反而1)和不带预递词(反而2)两种。另一种被叫做“反转句”(反而3)。[16]除此之外,孙楠(2012)把包括“反而”在内的反预期标志按照预期的类型分为三类: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预期相反。[21]以上分类的不同是因为所依据的角度不同。但是有些研究将“反而”构成的句式与“反而”的语义混同起来了,例如任雪晨(2015)认为:“反而”的义项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三个义项:1.否定预期结果后的进一步加强;2.对常情预期结果的推翻;3.出乎意料的对比含义。[4]这三种义项,其实就是其他文献中所说的“反而”的篇章衔接作用。
在前文我们已经指出,我们不认为“反而”是连词,我们认为“反而”是副词,但是由于这个副词是一个预设触发项,因此在篇章中具有了衔接作用。
我们赞同马真(1983)的做法,认为词语的使用是与其语义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其内部的语义内涵决定了其在句法层面的表现。但是,我们并不认同“省略”的做法,我们认为,一个虚词所构成的句式,之所以会有各种变式,是因为凸显了其语义结构的不同侧面的结果。根据“反而”的语义内涵,我们认为“反而”在使用中所在的小句可以与其他小句构成三种语义关系:反转、反递、对立(并列)。即:P’Q与PR形成对立(并列)关系,-Q与R形成递进关系,Q与R之间形成反转关系。这些是“反而”的语义内涵在句子层面的体现。
(二)构成主谓或者小句间有反转关系的单句或复句
条件P下事态向与预期相反的方向R发展。在句子形式上,表现为“P反而R”,“反而”突出话题P与述题R之间的反转关系,以违反一个常识为语义基础:
(28)这就是“节俭悖论”,即节俭反而使人们的收入减少。(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当代/CEM0147)
(29)为什么学历低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百度文库)
(30)这样活着反而不如死了。(个性网)
(31)公司大了,反而挣不到钱。(界面新闻)
表示反转关系是“反而”最基本的用法,也就是它的副词用法,“反而”所在的小句不具有篇章作用,如:
(32)本世纪初,一位叫凯莱辛斯基的匈牙利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而有趣的湖,名叫迈达夫湖,它的水底温度反而比水面高。(《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在这个例子中“反而”句与其他小句之间没有任何篇章上的衔接关系,“反而”的反转关系好像发生在主谓之间,其实“反而”激活的是一个常识“水底的温度要比水面高”,具有反转关系的是这个常识与迈达夫湖的实际情况。由于这个常识是隐含在人的知识结构中的,因此主谓之间有“反而”的句子本身具有语义的自足性,当这个话题P以小句的形式出现时,“反而”连接的两个小句构成了反转类复句,如例(31)。由于“反而”句的这种自足性,所以常常用来做文章的标题,如例(29)(31)。
在“P反而R(-Q)”里,可以插入R(-Q)的原因小句,如下例中的“因为富有个性”:(33)有时候笔画儿多的字,因为富有个性,反而容易认。(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当代/CEM0147)
(三)构成小句间有反递关系的复句
-Q与R在反预期的程度上形成递进关系,典型性地表现为“不但不/非但不/不仅不/并不……(甚至)反而……”句式,如:
(34)可是迟到并不能解决与领导之间的矛盾,甚至反而会让已经不好的人际关系雪上加霜。(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当代/C000022)
(35)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汪曾祺《大淖纪事》)
(36)在沙俄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增加的趋势。(龙长海《俄罗斯的中国移民:历史与现状》)
(四)构成小句间有对立(并列)关系的复句
P’Q与PR形成对立(并列)关系,如例37、例38,甚至还能连贯起很复杂的语篇,如例(39):
(37)为什么同一个村的人,有钱有权的人吃低保,穷人反而吃不到?(搜狗问问)
(38)在较低或中度水平的压力状态下,能力会增强;在高度压力状态下,能力反而会下降。(邓沙《企业组织中员工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
(39)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虽然枪火大炮摧毁了美国的军事实力,但征服不了美国人。反而是现在,日本的TOYOTA汽车出口到美国,占领了几乎一半以上的美国市场,征服了美国的交通、经济。(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
四、结语
在“反而”的意义和用法上,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反预期标记”,但是当留学生运用这个规则来使用“反而”的时候,会出现“我以为他不喜欢我,他反而很喜欢我”“我喜欢他,他反而不喜欢我”“我不住在巴黎,反而住在米兰”之类的偏误现象。这说明,强调“反而”是“反预期”标记,不能将其与“却”“偏偏”等同类“反预期标记”很好地区别开来。
通过对“反而”的语义和用法分析,我们认为,“反而”是一个预设触发项,能够激发一个极性等级序列,这点与“却”等普通的反预期标记不同;具有主观情态性特征,用来强调事态朝与期待或常规相反的方向发展,这点与表对立关系、一般的递进关系的词语不同。换句话说,与普通反预期标记不同,“反而”是含有一个主观极性预设的反预期标记,用来强调事态朝与期待或常规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在更应该出现的时候,没有出现某结果。因此,在语义上包含动态性、相反性、主观性特征,在句子层面上可以帮助构成三大类语义关系:反转关系、反递关系和对立(并列)关系,其中反转是其最基本的。但是,篇章衔接功能并不是“反而”的本职功能,而是其语义内涵在句子层面上的体现,在教学时,应强调“反而”本身是副词,而且应该放在情态副词(或语气副词)中进行教学,而不是强调其篇章衔接作用。
“反而”的语义和用法目前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偏误,这说明对于其语义和用法还没有完全准确地发掘出来。如何在纷繁的表象下找到最核心的本质,如何将其妥善准确地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