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9-10-16刘锐胡永红
刘锐 胡永红
(1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 贵州 遵义 563000)
(2 贵州省遵义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 贵州 遵义 563000)
近期,我院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尝试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方案,取得理想效果,为彰显其优越性,特进行本次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纳入时间:2016年9月—2018年11月。(1)纳入标准:①经颅脑MRI或者CT扫描等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②入组前未接受相关治疗,且临床资料、随访数据等均完整无缺;(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功能异常者;②合并胃肠道活动性溃疡、出血性疾病;③对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过敏者。
将上述病例样本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51例、对照组51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为42~70岁,平均年龄为(52.64±12.64)岁;合并症:高血压21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15例;研究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为43~70岁,平均年龄为(52.97±12.15)岁;合并症:高血压20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5例;两组患者年龄、合并症等资料均保持了同质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应用脑保护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根据病人年龄、病情、经济状态等选取相应种类药物治疗,药品种类、剂量等此处不宜赘述。
对照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每日1次,长期服用;
研究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次,每日1次;同时,口服氯吡格雷片,每日1次,长期应用该方案。
1.3 观察指标
(1)患者用药后3个月,观察患者主要有效终点事件(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新发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
(2)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实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疗效
研究组主要有效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主要有效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n=5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均51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皮下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1例)是3.85%,与对照组(牙龈出血1例、小量小脑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85%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致残性、致死性疾病之一,复发率较高,可引起不良预后,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本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工作,以降低病人死亡率[1]。目前,临床上对于本病主要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已经循证医学证明为有效的防治手段。除了经典药品阿司匹林以外,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也日益受到关注[2]。因此,关于本病的常规用药,目前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主。
然而,有报道证明,单一应用阿司匹林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建议应用联合应用方案,比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不但能优化治疗效果,还可减少阿司匹林用药剂量,提高用药安全性[3]。氯吡格雷属于噻吩砒啶衍生物,可通过阻断患者二磷酸腺苷受体,实现抑制人体血小板聚集的治疗目标,且在血管事件发生后作为急性期治疗用药,存在潜在治疗基础。有研究证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可降低缺血性卒中、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其疗效、安全性至少能与中等剂量阿司匹林相媲美,那么二者联合应用,是否能进一步降低卒中风险、保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与安全,是医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4]。
本次结果提示:研究组主要有效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直观证明了上述观点。同时,笔者还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85%,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证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