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效果分析
2019-10-16姚玲波
姚玲波
(湖北省宜都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湖北 宜昌 443300)
新生儿呼吸窘迫属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以出生后4~6h出现明显的呼吸窘迫为主要临床表现,以渐进性加重为特征,如未能及时干预,将严重影响患儿神经系统功能,出现支气管肺组织发育受限,导致肺功能降低而危及患儿生命[1]。本病主要发病机制乃出生时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不足所致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肺泡塌陷,故补充外源性的表面活性物质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2]。同时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能显著的解决肺泡萎陷问题,继而对确保患儿机体氧供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患儿80例,所有患儿家属签署入组同意书,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存在先天性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畸形者、合并明确遗传代谢相关疾病者,出生后存在严重窒息者、合并全身感染者,对使用药物过敏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胎龄32~38周,平均(34.3±1.2)周,出生1min Apgar评分7~9分,平均(8.1±0.3)分,出生体重2000~3200g,平均(2850.0±20.0)g;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胎龄32~38周,平均(34.2±1.3)周,出生1min Apgar评分7~9分,平均(8.2±0.3)分,出生体重2000~3200g,平均(2850.0±25.0)g,两组性别、胎龄及出生1minApgar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实施经鼻塞(德国STEPHAN公司提供)式持续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压力为4~6cmH2O,FiO2为33%以上,调节血氧饱和度在85%以上,二氧化碳分压在45~55mmHg之间;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200mg/kg,经无菌鼻饲管经气道喷射给药,给药后2h内避免吸痰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变化
干预后观察组PO2和pH值基本正常,且高于对照组(P<0.05),PCO2值基本正常,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干预后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nPO2(mmHg)PCO2(mmHg)pH值观察组4083.1±5.547.1±5.37.38±0.03对照组4063.2±3.764.3±7.57.23±0.01 t-18.98711.84530.000 P-0.0000.000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肺出血、脑出血和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对比(例)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主要以早产儿好发,近年本病发生率显著升高。本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及时得到及时干预,仍有可能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脑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以往研究证实[3],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有效方法,虽能改善机体氧供,促进萎陷肺泡的复张,提供机体通换气功能,减少呼吸做功,改善缺氧,但长时间的气管机械,存在感染、呼吸道损伤、气胸、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故针对此类患儿,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本文观察组在对照组单纯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干预后两组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变化发现,干预后观察组PO2和pH值基本正常,且高于对照组,PCO2值基本正常,且低于对照组。证明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在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基础上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改善机体通换气功能,维持氧供需平衡。另外针对两组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对比发现,观察组出现肺出血、脑出血和气胸的整体比例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安全性。
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Ⅱ型细胞于胎龄18~20周时分泌,并于胎龄35~36周达高峰,具有促进肺组织成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提高肺顺应性、预防肺损伤的作用,同时还可降低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肺间质中液体的吸收,是一种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的有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