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分析

2019-10-16尹大维潘晓明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9年25期
关键词:阿替普脑组织溶栓

尹大维 潘晓明(通讯作者)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 松原 132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缺血性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具有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死亡的首要因素,病死率明显高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且复发率居全球之首[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不规范,未严格遵照“时间窗”进行治疗有关[3]。阿替普酶属于血栓溶解药,其中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进入机体后能与赖氨酸残基、纤维蛋白结合,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达到溶解血栓,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4]。本次通过阿替普酶治疗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共3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6.52±7.22)岁,发病时间1~5h,平均发病时间(3.58±1.06)h。神经功能缺损轻度51例,中度56例,重度43例;对照组中男性87例,女性63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7.02±7.59)岁,发病时间1~6h,平均发病时间(3.63±1.11)h。神经功能缺损轻度49例,中度57例,重度44例。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5];②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史;②恶性肿瘤;③凝血功能疾病;④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⑤药物过敏或禁忌症;⑥神经病史或认知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血小板聚集、血糖及血压控制、调脂、抗凝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给予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10052,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amp;Co.KG)静脉溶栓,初始剂量为0.9mg/kg。将总量的10%静脉注射,控制在60s内。其他90%匀速静脉泵入,治疗24h后复查颅脑CT,若患者无脑出血等不良情况,则再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53020321,云南云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0mg/d。两组均持续治疗1周。

1.4 观察指标

②治疗前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6]。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临床疗效[7]。评价标准如下:治疗后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90%或无神经缺损情况,可自主完成日常生活及工作为基本治愈;治疗后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为46%~90%,基本可完成日常生活及工作为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为18%~45%,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为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下降幅度未达到有效标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为无效;③治疗前及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8]。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④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15014.59±3.856.26±2.0423.4150.000对照组15014.08±4.4910.20±3.758.1230.000 t-1.05611.304--P-0.1460.000--

2.2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3 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

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上升,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15057.24±12.2385.59±10.2321.7770.000对照组15058.72±11.8573.21±10.5911.1670.000 t-1.06410.298--P-0.1440.000--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血管痉挛、狭窄、闭塞等,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死亡的脑循环障碍性疾病。当患者发病后,梗死区域的脑细胞会因损伤导致坏死,脑细胞会出现可逆性缺血损伤,但仍存在细胞结构[9]。传统临床中主要以血糖血压控制、颅内降压、抗凝治疗等为主,但效果一般,往往难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而早期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则能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部血流灌注,从而对受损的神经细胞进行修复,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常规临床主要将尿激酶作为静脉溶栓治疗的主要药物,该药物为第一代静脉溶栓药物,临床应用较多,但该药物会产生非特异性纤维溶解作用,可能引发全身或颅内出血、重度过敏反应等,存在安全风险,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已不推荐将尿激酶作为静脉溶栓治疗的首选药物。阿替普酶是第二代静脉溶栓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原、纤维蛋白选择性结合,生成复合物,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发生溶栓反应,但对血浆中游离纤溶酶原的作用较小,不会使机体处于纤溶状态,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有效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目前已逐渐取代尿激酶,成为静脉溶栓治疗的首选药物[10]。静脉溶栓治疗建立在血管再通理论上,通过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起到治疗效果,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闭塞血管开通,且形态、血流基本恢复正常。但闭塞血管再通不意味着远端血管床及脑组织恢复供血,血管再通仅是恢复供血的基础条件。当溶栓治疗成功使血管再通后,若缺血状态下的脑组织取得再灌注,则可恢复一定的功能,避免脑组织坏死,从而控制病情发展,这也是溶栓治疗的核心目的。但即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也可能出现血管床或脑组织未取得灌注的情况。尤其是在较严重的闭塞性动脉病变中,多数患者存在远端动脉栓塞、微循环闭塞等情况,此时缺血状态下的脑组织难以取得再灌注。当有栓塞也不能作为判断无灌注的唯一标准,若患者血管有栓塞,但侧支循环良好,局部脑组织仍可能取得灌注,且无脑组织损伤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当逆行性侧支循环建立后,能使脑组织在无供血条件下仍维持一定的生命力。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上升,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明显,有利于促进血栓的溶解,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另一方面,阿替普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治疗时基本不会引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预后良好。王晓萍[11]分别通过阿替普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NIHSS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次结果相符,证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实用性。阿替普酶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窗的溶栓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别[12]。本次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6h,且所用剂量为标准剂量,因此对于阿替普酶具体治疗剂量、时间窗的选择,还有待后续研究。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患者具备良好的生活能力,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阿替普脑组织溶栓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