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2019-10-16李国栋刘高燕安涛杜玉林李永洪
李国栋 刘高燕 安涛 杜玉林 李永洪
(1 山东省曹县磐石医院 山东 菏泽 274400)
(2 山东省曹县大集镇卫生院 山东 菏泽 274400)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反流性食管炎(GERD)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1],尤其是伴发有食管裂孔疝者。目前国内有关此类的文献报道相对少见。本文通过胃镜检查确定反流性食管炎36例,观察其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7年7月—2018年7月来自菏泽市曹县地区就诊磐石医院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在34~66岁,平均(45.52±10.89)岁。返流食管炎病程年6~132个月,平均(12.65±1.45)月。剔除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甲亢性心脏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做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35~60岁,平均(46.12±8.06)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检查对象均以FUJINON System2500 PROCESSOR胃镜仪进行检查。返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按照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确定[2]。胃镜检查前测量上肢动脉血压、检查心电图及必要的常规感染五项指标等。采用PI200D BY仪(上海群天通用电器)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分型均按照2015年中国专家共识有关标准确定[3]。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GE Vivd 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所有受检者测定心脏各房室腔内径及收缩功能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 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
表 GERD组与对照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n(%)]
2.2 反流性食管炎病程(月数)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间的关系
GRED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数与GERD病史月数之间存在相关性(r=0.6721,P<0.05)。
3.讨论
由于人体解剖食管与左心房后壁紧密贴近,因此左心房容易受到食管运动的影响。当病人发生GERD时,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会随之增高。已有研究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及腹型肥胖的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相应增加(39%)。在一项100万人的队列研究中,有关GERD导致的房颤显著增加,可达3万例(2%)。因此认为患者是由GERD导致的房颤,所以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GERD进行治疗后,患者的房颤症状可相应缓解,部分患者应用PPI后由房颤转为窦律,也间接证实了GERD和房颤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一项纳入了18例阵发性房颤的小样本研究中,所有入组患者均有反酸、烧心这些典型的GERD症状,进行了正规的PPI治疗后,上述症状缓解,此外,Holter监测的房颤负荷均明显降低。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对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同时伴有GERD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这部分患者房颤发作时更容易出现在进食、饮酒、腹胀、冷食、油腻饮食等诱因情况下,且在术中更加容易发生迷走反射,而这部分患者术中电压监测的结果发现,和同年龄的对照组相比,心房纤维化面积并未增加,提示GERD可能通过心脏的自主神经,而不是心脏结构的改变导致了房颤风险的增加。对于评估PPI对房颤的确切效果,是否在部分患者可应用PPI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还发现,GERD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与GERD病史年限的时间长短有关,GERD病史越长,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自主神经激活:食道的机械、化学及神经刺激均可通过影响心脏的迷走神经诱发房性系律失常,表现为迷走神经功能增强。机械刺激由食道及其血管和淋巴结等组织运动引起,化学刺激则由反流的胃酸导致,而神经刺激亦可由食道的神经激发。
(2)心房电学结构的改变:在上述机械、化学及神经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电学结构如心房不应期、传导速度等,均可发生变化,且由于自主神经在心房分布并不均匀,心房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的改变也不均一,为折返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房性心律失常易于诱发和维持。
(3)炎症:食道局部的炎症,可波及临近心房壁组织,从而诱发房性心律失常。食道炎症亦可伴发系统炎症因子的升高,引起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改变。
(4)心脏血供:食道反酸刺激可引起冠脉痉挛,导致心脏血供减少,心房缺血可引起电学和解剖结构的继发改变,如心房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的不均一,均为房性心律失常奠定了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