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有哪些不良行为类型

2019-10-15肖敏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孩子

肖敏

摘  要:针对社会高速发展,农村青壮年远离家乡,无法顾虑到孩子,使孩子在成长过程養成了自私、无礼、叛逆等不良习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里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类型进行了分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

近年来对留守儿童关注和曝光并不是都像媒体那样报道的那么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懒散、缺失、逃避、好玩也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留守儿童有以下不良行为类型:

一、饮食不科学,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孩子都有攀比心理,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在隔辈亲人那总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感觉,就容易从食物上中获得满足。于是,喜欢吃的东西,天天都要吃,没有节制地吃。

与之相反的另一类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心里老是填不满,就借用食物来填补内心的缺失。要求天天都要吃好吃的,要吃肉,没有肉就不吃饭。对于吃这一块,似乎家里人都乐意尽力付出。这边还是旧房子,穿着旧衣服,用的旧物件,唯独吃这块,只要孩子吃得下,就不会委屈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摄入热量超高就成了常事,从而孩子长得白白胖胖的,营养过剩。

二、品行不定性,容易被诱惑,偏离正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品性,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36%的留守孩有说谎的习惯;23%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的问题;28%的人抽烟、吃槟榔等不良行为。在家不尊重、不体谅老人,交流时简单粗暴,不耐烦。为了让自己过得舒坦,能骗就骗,骗不了就不作为,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拿我怎么着”的消极状态应对。在校时,留守学生在纪律这块问题多多,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旷课、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三、自控能力差,学习不自觉,学习成绩难提高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大多数留守儿童厌学问题严重,成绩普遍较差,自己不在乎成绩,认为读书无用。有一位班主任介绍,她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占75%,这些留守儿童中,72%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里以下水平。其中,超过45%的人学习难以提高。对于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儿童已成为教学成绩上的一块“心病”。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四、自由散漫,不服管教,自我为中心

留守儿童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儿童身上出现。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冲动性,有的还沾染了社会不良群体中,成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已的利益,不顾他人后果。隔代亲人说教几句,就对隔代亲人对骂。调查发现,有20%的留守儿童上学无视课堂纪律;45%的人经常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30%的人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

五、个别留守儿童人格有明显缺陷

(1)性情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不是父母,终究不同。个别留守儿童生活中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选择逃避,任其事情恶化,也不去处理,久而久之变得不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封闭自己。

(2)自卑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如有机会看到其他孩子有父母相陪的画面,眼里是藏不住的羡慕,心里是压不住的悲凉。同样的孩子,一比较,就萌生自卑情愫。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大树的落叶,没根没底。因此个别留守儿童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3)孤独不安心理

父母外出工作,说是为了家为了孩子,可个别留守儿童心里有千万个声音想对父母说:“爸妈,哪怕是穷一点,日子苦一点,我都希望你们能陪在我的身边看着我长大。”但因为年幼,也知道自己不管说什么,都不会让父母改变主意,只有无言地呐喊。父母走后,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孤独,进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4)暗生怨恨心理

学习成绩跟不上,生活琐事处理不好,甚至与同学吵架被骂“有人生,没有教”时,个别留守儿童内心是脆弱的、崩溃的。这时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只想着赚钱,没有想过他过得好不好。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距离,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六、情感缺失,个性冷漠,拒绝沟通

留守儿童失去了无法替代的父母亲近体验、交流与安抚,使其幼小初遇的喜、怒、悲、恐、爱、憎,得不到及时的分享、体贴和疏导,脆弱的心灵荡漾在经风无知的摇摆中流浪生长。有些因家庭贫困,或者祖辈病弱,过早地开始承受了生活的磨难,造成亲近疏远。他们不是在数星星中盼望等待那份父母之爱,就是在泪盈湿被中昏睡。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孩子出现不和群,不善于与人交流,顽皮伶俐,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多么渴望父母能早日回归。他们在等待期盼中,有着不被理解的委屈,有着日积月累的困惑,心情逐渐暗淡起来,心灵因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恍惚游走。

以上分析尽管不全面,但应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何况这些多了一个标签的“农村留守儿童”们。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我们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注意创造和谐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泰,陆如暖,潘慧洪,等.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成因及对策[J].新校园(中旬),2015(1):208-209.

[2]零超炬.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7(23):19-20.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孩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新农村 新一辈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