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体育俱乐部对学校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影响
2019-10-15孙小兵
孙小兵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体格。小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能素質的重要科目,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尤为重要。但是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实现体育人才的培养任务,教师要努力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引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重要性分析
俱乐部教育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同时拓展了学校体育教学,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知识。因此,小学教师要不断克服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困难,为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提供便利和保障。
一、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的理论传授,学生缺乏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从而对体育教学不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1]。而体育俱乐部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教学设计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体育俱乐部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小学生在接受接力赛跑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以不同接力物进行接力赛跑。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看看选择什么样的接力物进行接力,然后还可以互相交流进行接力赛跑的顺序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开展,从而提高接力赛跑的教学效果,也利于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比赛过程中掌握接力赛跑的规则和技巧。
二、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率
小学引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其体育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其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毽子、乒乓、足球、篮球等,甚至还会有一些创新的教学活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自主性,学生可以自愿原则学习的体育项目,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效率[2]。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出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从变被动参加变成主动学习,从而有利于今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教师在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法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可以设置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为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活动规划。如女生喜欢运动量较小的运动,比如羽毛球、踢毽子等,而男生则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等。这样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育质量。
三、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有效拓展和延伸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比较重视理论授课,不能体现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愉快、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健身和学习,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对于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难度不能太大,同时可以适当有非正式的运动项目,这样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才会更加投入,不仅使学生锻炼了身体,又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团结有爱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利于学生对体育活动保持浓厚的热情,学生能够长久坚持体育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和习惯。
例如,在采取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踢毽子的活动中,可以以团体赛的比赛形式进行活动。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能够互相尊重对方,增加个人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从而在小组竞赛中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有效发展,不仅符合新课改背景下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丰富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提升。基于小学体育俱乐部的重要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目标,构建合理的小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从而助力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中豪.小学体育俱乐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C].//第二十八届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大会论文集.2016:218-220.
[2]黄正军.小学生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J].运动,2015,(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