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情地写作 诗意地表达

2019-10-15罗轶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质朴文采哲理

罗轶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给我们写作的启示,我想无非是一要写自己的真实生活,抒发真情;二要诗意地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意的表达,在写作中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语言文采方面。

大凡佳作,它们语言文采的特色大致可以概括为质朴、灵动、典雅。

首先说说质朴。近些年来,作文浮华矫饰之风渐盛,求真务实之气渐衰,失去了清纯真朴之色。然空洞玄虚、堆砌辞藻、哗众取宠的文章是令人生厌的。青青草色,自然本真,不事雕琢,朴实纯真,倒可以给人“遥看有近却无”的美感。朴素平易,耐人寻味,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文字彰显语言的质朴,它可以显现出一种清新、淡远之美,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如何在文章中展现质朴的魅力?我觉得可以作如下的尝试:

第一,展现质朴需要准确表达。一字可传神,一词可达意,一句白描可描其形绘其神。古今名篇给我们一些典范:一个“排”字可见孔乙己之酸腐,一个“攥”字凸现胡屠夫的吝啬;王安石巧选一个“绿”字让春色染江南,朱自清借用一个“闹”字把春意呈枝头;“细脚伶仃的圆规”让我们认识杨二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让我们品评王小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作要学会用最恰当的词句去生动贴切地表现。这也许比重彩铺陈,浓妆艳抹要清新得多,雅致得多。

第二,展现质朴需要真情传递。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自然流露,明白晓畅,浅近通俗,更能表达真情。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华丽语言的煽情,只有淡淡的几句“他们去不好”“你走吧,到那邊来信”,如此质朴,如此平淡,却又如此真情,如此浓烈。《背影》因此成为书写亲情的名篇。莫怀戚的《散步》,一件小事,娓娓道来,不加铺陈,不着粉饰,只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道出了承上启下,身负沉重责任的中年人的人生感慨,引起无数共鸣。

第三,展现质朴需要折射哲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简单质朴,哲理深刻,所以众口相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了童年时克服恐惧、收获自信的一段回忆,故事从生活中的一则插曲引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沉而令人信服。简单的生活中蕴含深刻的哲理,质朴的语言把这种哲理表达出来,也会给文章增色不少。一位学生写道“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花儿不过绽放一季,但我们可以微笑一生。”呈现了一个初中学生思绪睿智绽放的光彩。

其次说说灵动。词语丰美,语言灵动,读起来就如风行水上,能给读者以文才飞扬的印象,以美的享受。

灵动的语言可以源自画面的塑造。抽象的文字如何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就需要借助丰富的修辞。运用恰当的修辞,化抽象为形象,塑造美丽的画面,文字就有了生命力,语言就灵动起来。“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结”的夸张让我们看到宗璞家中的紫藤萝瀑布;“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的博喻,让我们见到漫天飞舞的春雨。所以有人说“文章是树,修辞是花;文章是河,修辞是帆”,比喻拟人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反问排比使文章更有气势……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文章会熠熠生辉。

灵动的语言还源自节奏的营造。文章如歌曲,节奏需变化,长短相宜,快慢结合。文章如何呈现节奏的变化?其中长短句、骈散句的搭配是其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长句给人稳沉之感,短句给人活泼之象,二者结合,适度变化,就会使文章的语言格外的灵动。一位学生作文开篇写道“暮色四合之夜,一书如帆,一灯如豆,载我在文学的长河中漂流。”简练利落,长短相间,有张有弛,这样的句子在她的文章中俯拾皆是:“一樽清酒,十里飘香,自饮也好,独酌也罢。他一手撩起渐浓的月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衫,踱步明月楼。”“于是他起身剑对长空,与月相伴,与影相随,舞动在朱阁楼台。”无处不见其语言的灵动。

最后说典雅。典即古典,雅即文雅。典雅就是有底蕴、有气度,高雅而又大方的艺术品位。我们的文章要增加其底蕴、气度,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妙引古诗文,激活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如一位学生文中写道“走着、走着,有‘水从碧云环里出,人在铁龙背上行的壮阔,也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和谐。”其引用的古诗文都有不错的效果。

当然,作文的语言文采绝不是这样几个词语就可以概括的,它还有诸多方面的要求。但有一点,丰富作文的语言文采,就必须坚定地立足于大地,真实地生活,真情地写作,诗意的表达。

猜你喜欢

质朴文采哲理
重拾质朴
山有桂子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质朴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