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础薄弱生,体现高中数学的人文特质
2019-10-15杨亚勇
杨亚勇
摘 要:现代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对学校教育的人文教育的要求较高。数学,作为一门让学生受挫最多的教育科目,更应该关注基础薄弱生,突出本学科的人文特质,以便让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使人人都能实现学习进步。本文将从制定低难度的课时教学计划、设计基础型的数学作业习题、完善赏识性的数学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去分析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转化基础薄弱生,使其也能实现学习进步。
关键词:高中数学;基础薄弱生;转化策略
客观来讲,数学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推理性等现实特点使得一部分思维能力发育水平低下的学生很难实现有效学习,也因此出现了基础薄弱生这一群体。基础薄弱生的数学认知能力、解题能力等学科能力都比较低下,以受挫、失败的学习经历为主,所以他们也不自信,时常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学好数学,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客观来讲,相比较学习成绩好、自信自强的学生,基础薄弱生更加需要高中数学教师的呵护与指导。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关注、关心与关爱基础薄弱生,根据基础薄弱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学生转化计划,以便及时渗透人文关怀,扩大高中数学教育的影响力。
一、制定低难度的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是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需求来制定课时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操作程序等教学因素的,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取得学习成功。那么,针对基础薄弱生,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降低课时教学任务的难度,同时要根据基础薄弱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特点去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以便切实发挥基础薄弱生的学习能动性,促使基础薄弱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使其经历学习成功。
就如在“函数及其表示”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认真分析了本班基础薄弱生的认知情况。首先,学生在过往的数学学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方程知识,也通过一些变量关系获得了基本的感性认知经验,而这就为“函数及其表示”一课学习打好了基础。但是,基础薄弱生的认知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认知经验去分析抽象的函数理论,否则很难真正内化函数概念。对此,笔者整理了学生十分熟悉的方程应用题,由此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然后再根据方程切入函数知识,组织学生自主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曲线,由此帮助基础薄弱生顺利形成了函数概念,使其有效丰富了数学概念认知。
二、设计基础型的数学作业习题
常规的高中数学教师为了争分夺秒地指导学生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布置了大量的数学作业任务。但是基础薄弱生的学习水平、解题能力低下,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海量、高难度的数学作业任务,也经常出现解题错误,所以他们产生了自卑、自暴自弃等负面学习心理。对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基础薄弱生的学习需求去设计基础型的数学作业习题任务,帮助基础薄弱生巩固知识记忆,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就如在“指数函数”一课教学中,本班基础薄弱生虽然认真学习了指数函数概念,也积极利用描点法、列表法分析了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但是他们的根基并不牢靠,所以在应用指数函数概念时产生了一些疑问与错误。对此,笔者便会整理一些基础题,这些题目基本上都列出了明确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只需学生自主描绘函数图像,观察图像变动曲线,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由此,基础薄弱生则可快速巩固知识记忆,也能直接优化基础薄弱生的解题感受,使其产生愉悦、幸福与成功的心理活动。
三、完善赏识性的数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用来判断教学效益与现有问题的价值判断活动,常规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以纸笔考试成绩为主,而基础薄弱生的考试成绩普遍偏低,所以这种教学评价形式是打击学生学习自信、消磨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完善赏识性教学评价,以便不断优化基础薄弱生的学习心态,使其懂得肯定自己、认可自己。
就如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一些实物,鼓励学生观察圆锥体、圆柱体与球体等等。在此过程中,本班有几个基础薄弱生的表现很好。这些学生不仅积极回答问题,还能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去分析圆锥体、圆柱体、棱锥体、棱柱体等几何体的结构特点,虽然用词不准确,但是却十分全面。因此,笔者就及时表扬了这几个基础薄弱生的观察能力,赏识了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这几个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观察结论。在笔者的鼓励与引导下,这几个学生勇敢地呈现了自己的观察结果,还结合“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一课知识优化了数学表达,而这一点,笔者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表扬评价。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关注基础薄弱生的学习情况实则是生本理念的实践体现,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高中数学教師要积极关注基础薄弱生的认知特点,据此设计教学计划,以针对性地教学辅导帮助基础薄弱生实现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厉倩.启发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会思考的几点体会[J].中学数学研究,2018(07):5-10.
[2]马芹.从“关注情境”到“关注学生”——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8(1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