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9-10-15罗翠瑜
罗翠瑜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似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识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就可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活生生的动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我在教学“测量物体的周长”时,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各种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的周长。学生有的借助尺子用量的方法来量出物体的周长;有的先用绳子围住物体一圈,再用尺子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得出物体的周长;还有的把物体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圈,同样也可以知道物体的周长。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肯定,并表扬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学到新知识。这样,每个学生通过操作,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可提供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和量一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想法:“1.长方形有2条长的边和2条短的边,并且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2.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通过比一比和量一量,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特征是:都有4个直角,不同的是:长方形是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维,并通过语言把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要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用上体育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先分好队,有的提议说:“分男队和女队。”有的同学就提出疑问:“我們班男生多女生少,分男队和女队来比赛就不公平。”我及时提问:“哪我们应该怎样分队才比较合理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后一致认为:“每队分同样多人比较合理。”接下来,我又让学生给同队同学分小组发体育器材,同学们都选择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来分。这时,我才告诉同学们这种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这样,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新知识,并且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中如果加强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有一道“求花坛外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通过画图,观察后再通过小组激烈地讨论得出各种解题的方法。有的是把花坛外小路的周长先求出来,再用周长×路面的宽度;有的是把各路段的面积先算出来,再把各路段的面积加起来;还有的把小路的面积和花坛的面积看成一个总面积,再用总面积—花坛的面积=小路的面积。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博得了阵阵掌声。整堂课是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观察中领悟,再运用规律解题完善,在师生交流中自然得出解题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发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