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究

2019-10-15丁皎年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美育小学语文

丁皎年

摘   要: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格,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章指出,要实现成熟、高效而全面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必须优化、提升和创新美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2-0057-02

从题材上看,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广泛多样的,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重大事件、人生哲理、生活趣事、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文坛故事、科学轶闻、自然奇趣等,充满了人文性和美学元素。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把握这些教学要素,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滋味朗读之美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琅琅书声中蕴藏着音乐美。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即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受,深入品味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北大教授孔庆东曾开玩笑地说:“什么是语文教学?就是摇头晃脑地读书。”这也从侧面道出了朗读教学的一个特点。笔者认为,朗读不同题材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的方式,从而体会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的方式,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由此,通过因材施“读”,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比如,在教学《学弈》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给较长的句子打节奏,读的时候读出或长或短的停顿:“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由此,在齐读时,琅琅的读书声便会给人以明晰的感觉和美的熏陶。

又如,教学《匆匆》时,教师可以“演员”的姿态和音色给学生范读,以烘托氛围,增强美感,也可配乐,用舒缓的轻音乐衬托出对时光易逝的淡淡愁绪。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视频,将教师优美的范读与诗意的画面及音乐融为一体,创造场景。朗读时,可通过不同的情绪诠释出不同文章的美感,这也是领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的一种方法。

比如,教学《草原》,课文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再现草原的风光,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课文录音作遐想“游览”,再要求其动手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学生就如亲临大草原一样,无拘无束地“策马”前进了。

二、感受画面之美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丽画面,并借之掌握所学内容。课本上、室内外、校内外……都可以找到与所授内容相关的图画,只要巧加利用,必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教学《秋天的图画》前,笔者带学生去野外收集树叶,在课堂上指导他们把树叶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他们体会到秋天不仅有丰硕的果实、五彩的颜色,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小手创造属于秋天的美丽。手工课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蛋壳小人”“弹簧,跳跳跳”“童话屋”“大嘴巴”“会走的小人”)粘贴在语文园地中;在综合性学习中,又要求学生为“遨游汉字王国”办手抄报,从选材、排版、做刊头、选插画等都与美术学科联系起来。看着一幅幅精美、独特的手抄报,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画面的魅力。

又如,笔者教学《桂林山水》时,先根据课文的描述快速勾勒出一幅《桂林山水图》的简笔画,形象地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等特点,并讲述:“我们在以前的课文中了解了祖国不少地方的壮丽景色,今天我们来欣赏以山水著称的桂林,请同学们看看桂林的山水有何特点。”扎实的简笔画基本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借图理解课文内容又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于是,他们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氛围,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品味语言之美

课文是语言艺术,每一篇课文都有语言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文章的知识点、情感和题旨。如《山中访友》中的一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这贴近亲和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桥的外形带给人沧桑的感受,“啊”与“你”配合巧妙。又如,《桃花心木》写道:“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树”“人”“独立自主”的关键词构成合乎情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笔者在教“册”字时,用简笔画表现古代的竹简,并让学生回忆古装片里看到的古代皇帝批阅奏章的画面,由此,“册”字的庄重自然而然呈现。又如,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中每一个字都很通俗、明晰,富有动感、画面感,教师可边吟边画,边“翻译”语句,边播放视频,使这幅深秋时节诗人远上寒山看枫叶的画面立体化,由此,学生的体会自然更深。

再如,在《趵突泉》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紧扣“名胜”“妩媚”“赞美”这三个词去分析、品味、理解课文,深入作者对神奇的趵突泉静态、动态、直接、间接、正面、侧面的描写,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思考:①以“名胜”一词为主题,点出了什么?找出文中“名胜”的特点。②以“妩媚”一词为整体,作者先后写了什么?为什么说冬天的趵突泉更美?继而带出“清极了”“不断翻滚”“沒昼没夜冒、冒、冒”“永远不知疲倦”“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等,这些词语极其鲜活生动,使学生仿佛看到泉水时隐时现、绿藻若有若无,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的美更加璀璨,从而理解作者笔下不断冒泡的泉水的柔美、活泼有趣,以及“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的内涵。

四、领略情境之美

一节出色的语文课,每一个点、面、角、环节、过程都应该是活跃的,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比如,教学《荷花》时,教师就可一边播放音乐感染学生,一边启发学生:“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荷花,想去吗?”接着,教师闭上眼,作闻嗅状,并提问说:“公园里的花真多呀!你们闻到了什么?”然后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说:“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荷花池边看荷花吧!”这样,学生就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

又如,在《春天在哪里》的学习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春天的轻音乐,投影春天的画卷,然后朗读描写春天的美丽片段。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放松,使导入得以有效实现。王国维曾说:“教育是培育学生的美丽之心”,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先以“情境之美”吸引学生,并促使他们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再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笔者提问:“当我们急需一样东西而自己没带钱时,最好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了“借”,于是,笔者便利用这个“借”字导入新课,问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呢?借到了没有?”经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式导入,由题生趣,设疑引路,既突出了课文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创设了情境,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无处不在,“春城无处不飞花”,渗透美育,不止以上四个方面,尤其在现实生活日益丰富、学习内容和方法更加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亟须教师与时俱进,以探究出高效的美育模式。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美育小学语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美育教师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