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规律和岗位胜任力的口腔医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口腔正畸学》为例

2019-10-15彤,高歌,李昂,邹蕊,王爽,周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口腔医学胜任口腔

李 彤,高 歌,李 昂,邹 蕊,王 爽,周 洪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近年来,我们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 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已成为高教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题为《掀起“质量革命” 建设“质量中国”》的报告,提出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

以上改革强调,夯实本科人才培养在医学人才成长中的基础地位,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深入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把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改革的战略选择,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用新技术共建共享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

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项目组选取口腔医学中一门难度较大、独具特色的学科----《口腔正畸学》,紧跟国家教学改革方向,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深入思考学科的特点,以岗位胜任力为终极目标,采取多项并轨的教学方法,各取其长,优势叠加,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口腔正畸教育现状

1.1 课程难教、难学

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专业中一门非常独特的分支学科。不仅与口腔医学范畴内的合学、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发生密切联系,同时也与美学、遗传学、生物学 、材料学、生物力学等其他学科密不可分;在临床实践中,有别于其他的口腔学科,正畸的治疗计划多样,治疗周期长、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不易理出头绪。是口腔医学中难教、难学的学科。

1.2 市场需求大,能力要求高,培训周期长

我国口腔正畸专业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半个多世纪,正畸专科医师数量不足。然而人们对美的追求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因此市场需求大,与正畸医师的数量之间产生矛盾;同时,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与目前正畸医生的岗位胜任力之间产生矛盾。正畸教育属毕业后教育,大量的临床训练时间在研究生、博士或规培阶段,本科阶段基础不牢,将对后续的培训质量造成影响。

2 口腔正畸教育的要点

2.1 学生的特点

教育对象是怎样的?这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离开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就像是镜中月、水中花。

多年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习惯刷题、做卷子,一旦离开这些,茫然不知所措,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相对单一的考核方式,使许多学生认为医学就是靠死记硬背的,平时不学,考前通宵熬夜突击学习教师的授课PPT,考试结束后,知识回到原地,积极思考的能力不足[2]。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与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陈旧的、静态的知识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习惯于依赖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网上活动,喜欢简洁的文字、形象生动的图像和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时、互动、高效的传播,习惯凝练的语言模式和直观的思维模式[3]。

2.2 紧抓岗位胜任力的核心要素

明确了教育对象的特点,再来关注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随着以教育结果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经过教育的产品,能否经受住市场的检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

如何更好地实现岗位胜任力,需要仔细分析胜任力的特征,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胜任力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需要后天培养形成的。在本科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应该着重培养后天特征[4]。同时通过对口腔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发现,专业技能、知识提升、病情研判和医患关系4大公共因子归属于技能/知识层面,位于模型最外层,属于显性胜任力,通过后天培养容易获得[5]。

同时,通过对目前口腔正畸医疗纠纷的分析发现,纠纷的原因主要为:治疗方案选择不当26%,医患沟通不够25%,两者占纠纷的一半以上。纠纷的特点是:与医疗质量相关的投诉比例最高,其次是沟通问题[6]。从医疗市场的另一面也反证了在校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即专业知识、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

3 教学框架

3.1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打好本科阶段的知识、技能基础,做好和毕业后教育的衔接;三是形成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四是培养一定的医患沟通能力。

3.2 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课内+课外、传统+现代、虚拟+现实的相互补充,编织一张覆盖教学目标的无形网络。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课程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实现岗位胜任力核心要素的要求。

3.3 教学实施

3.3.1 MOOC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互补

我院于2016年制作了《口腔正畸学》的MOOC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杜绝过去学生到了课堂,方知当天教学内容的现象。对相对容易理解的内容,由学生自学,节省课内时间;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则进行“导读”式教学:课前学生预习,课中重点讲解难点,课后提供拓展的学习资料供学生有的放矢的学习[7]。经过“导读”环节,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并去除了盲目性;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习惯手机终端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可以提前学习相关内容,并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其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3.3.2 虚拟仿真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互补

传统医学实验难以直接展示人体结构、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等内容,教学内容抽象,缺乏生动性,难以形象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8]。我院的《正畸病例分析诊断及治疗设计》2018年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口腔正畸教学相结合,综合临床资料采集、X线检查、测量分析、诊断治疗的临床流程,串联口腔正畸的基本知识点,实现课程整合,弥补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短板。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给教师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果。

3.3.3 案例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互补

通过对目前医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以灌输为主,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少,不能很好地适应 PBL教学模式,他们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更期待教师的讲解和总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能深入被教育者的内心,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我院多年的PBL教学实践中,也发现PBL对教师的数量要求高,一个60人左右的年级最少需要6~7个小组,需教师10余名左右,对教学医院的临床工作有较大的冲击;同时PBL对教师质量要求高,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协调者和咨询者,而教师的课程导引技巧绝非几次培训就可达到目标;一个综合性强的优秀Case也是一案难求;空间要求也高。而CBL 教学程序与案例编写均相对简单,其教学构架可以由6~10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又可以进行 TBL 讨论,而多个学习小组可形成一个教学小班,只需配备1名教师即可,既从根本上解决了师资力量的匮乏,又能达到讨论式教学的效果[9-10]。我院实施PBL教学多年,对比两种教学方式,CBL是一种更适合本院实际情况并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案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

3.3.4 课余的开放试验教学与课内教学的互补

开放性实验是我校开展多年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个性发展,其特点是课余进行,不是课内实验教学的简单重复,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提高与完善。本项目组基于学生发现的正畸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开放实验项目,指导学生采用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通过检索循证医学相关文献,进行评价,培养初步的循证正畸思维,同时结合常见问题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专项训练。

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了口腔正畸学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形成初步的以患者为中心、遵循最新、最优的证据制定合理的、个性的治疗方案的能力,弥补了课内教学内容的不足,医患沟通能力明显增强。

4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 2015 级64名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也明显提高。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教学效果反馈表(%)

5 结语

教育的过程其实更像琢玉的过程,学生是一块璞玉,教育工作者是玉雕工作者,只有认真琢磨璞玉的特点,再加上精雕细琢,最终才能形成一件赏心悦目的作品。

因此,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尤其是临床医学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遵循教育的规律,不照搬硬套,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到立体到高级的过程,实现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由口腔正畸教学获得的经验可以移植到口腔其他学科,助力培养胜任岗位的口腔医学生,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猜你喜欢

口腔医学胜任口腔
《口腔医学》2022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2019第14届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口腔医学讯息
铌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