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脑梗死采取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的药效分析
2019-10-15河南省洛阳石化医院471012董珺波
河南省洛阳石化医院(471012)董珺波
目前,在所有脑卒病症当中,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是非常大的,约占总发病率的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进展性脑梗塞是脑梗死病症的一种,大部分是由于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它的发生由于长期血栓造成动脉管变得狭窄,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在发病之后,进展性脑梗死的病情会逐渐加重。绝大多数情况下,脑梗死是在动脉硬化后,因血小板粘附聚集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从而引起血流减速或停止,最终导致病情的不断恶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是:尽早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开通闭塞血管,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等[1]。本次根据136名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的具体情况,分析治疗效果并作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136名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通过自由组合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有28名女性患者、40名男性患者,年龄5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8±3.1)岁,体重为(62.8±11.1)kg。常规组有28名女性患者、40名男性患者,年龄在53~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2.9)岁,平均体重(62.1±12.3)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两组患有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症情况,对患者采取适度脱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强化降脂、心电监护、给氧等内科常规治疗措施,同时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做出对应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采取静脉溶栓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2],患者要严格根据该方法进行药物辅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每次将阿替普酶(rt PA)0.9mg/kg,总量10%静脉推注 , 剩余剂量在一个小时内进行静脉泵入。实验组在采取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应用阿司匹林进行辅助治疗,其用法是:每日服用80~300毫克,每日服用一次。
附表 两组患者NlHSS评分比较
1.3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常规组和实验组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治疗有效率,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分析,同时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并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判断治疗效果。如果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中,增加程度大于18%,表示恶化;减少程度小于17%,表示无效;减少程度在18%~45%之间,表示有效;减少程度在46%~90%之间,表示显效;减少程度大于90%,表示痊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科学分析,采用t检验值和X2检验值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
2 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常规组中有8名患者治愈,16名显效,36名有效,6名无效,2名恶化,临床药效的比例为88.24%;实验组有20名治愈,8名显效,40名有效,0名无效,0名恶化,临床药效的比例为100%。实验组患者临床药效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实验组和常规组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常规组NIHSS评分远远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
3 讨论
目前,在所有脑卒病症当中,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是非常大。作为临床医疗中常见的内科急症,脑梗死很容易导致患者复发或致残。进展性脑梗塞是脑梗死病症的一种,大部分是由于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并且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高发病率。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由于长期血栓造成动脉管变得狭窄,具有较强的突发性。患者的病症在发展成进展性脑梗死后,可能会产生局限性脑缺血和神经功能缺失等临床病症[3],从而加剧患者病情恶化,其持续时间长达六小时到几天。由于受大量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患者会发生动脉硬化[4]。而动脉硬化会对内皮下胶原组织产生负面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开始破裂并暴露出来的时候,血小板会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完全粘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地方,并开始大量释放出血栓素A2、二磷酸腺苷、凝血酶等物质。在这种情况下,血小板会迅速凝结,并很快和纤维蛋白相互汇合,最终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形成血栓。血栓的形成会使得患者的动脉管腔变得越来越狭窄,而狭窄的动脉管腔会阻碍血液的流通,减缓血液的流动速度,这使得动脉管腔又进一步变得狭窄,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血流不通、血管堵塞的现象,其最终结果是扩大了患者出现脑梗死的范围。
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其发病后的六个小时尤为重要,如果患者在六小时内病情有加重的趋势,可能会引发威胁其生命健康的病症。据科学的研究数据表明,由于血栓的急剧加重,患者很容易出现新的栓塞和脑水肿等症状,从而形成进展性脑梗死。所以,应用阿司匹林为患有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开展抗血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状况。
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开始运用于临床医学当中,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形态可以是粉末状、板状结晶或白色针状。阿司匹林对于治疗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感冒以及抗血小板凝聚等病症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症也有很好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旁路移植术及血管形成术等临床医疗之中。最近,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相关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此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按照一定比例将阿司匹林与醋酸纤维素、水杨酸衍生物、聚乙烯醇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高分子化熔融酯化,其药物的解热止痛和抗炎效果将变得更加明显。目前,阿司匹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一种常见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它的应用能够及时有效地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够提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预防冠心病心绞痛的复发。
本次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比较常规治疗和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发现,常规组患者的临床药效远远低于实验组,治疗后常规组NIHSS 评分远远高于实验组,两组数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血栓的扩大或蔓延可能会使血管变得更加狭窄,严重者可能会彻底堵塞;如患者由于侧支血管闭塞而无法进行侧支供血,这是脑缺血或进一步扩大范围,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此外,由于大血管发生病变,远端的血流灌注会迅速下降,从而在侧枝循环不良的区域出现血压下降现象,导致病情加重。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疗中,在采取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应用阿司匹林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对改善患者的病症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积极推荐给患者及其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