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

2019-10-15赵嘉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8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赵嘉哲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引发,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本病由脑内局部血管发生异常改变,血管瘤状膨出,导致破裂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在本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也存在一定并发症发生几率[1]。因此,临床在围术期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一种现代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护理技术为基础,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针对性强的护理服务,旨在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康复效果[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选患者均符合颅内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经头颅CT、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均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39例、Ⅲ级25例、Ⅳ级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8.6±9.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8.1±9.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根据神经外科的常规护理流程进行病情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患者起病突然,病情严重,且对手术方法不了解,容易产生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护理人员应给患者耐心讲解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方法、优势、需要患者配合事项以及术后康复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的认知,缓解其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②病情护理:本病有明显的头痛症状,会让患者感到烦躁不安,护理人员可遵医嘱使用脱水、镇痛、镇静等药物,增加患者的躯体舒适度[3]。③预防血管痉挛护理:注意患者意识、瞳孔、血容量、血氧饱和度等变化,早期应用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④预防动脉瘤破裂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及颅内压的变化,患者术前绝对卧床休息,指导患者勿用力打喷嚏、咳嗽及排便,防止颅内压急剧升高,造成动脉瘤破裂。

1.2.2 术后护理 ①生命体征观察:术后24 h内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监护和巡视,密切观察瞳孔、尿量、呼吸、脉搏、神经功能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快速处理;待患者病情平稳后,指导患者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4]。②预防并发症护理:穿刺部位行加压包扎24 h,能有效降低术后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注意术后6~8 h是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的高发时间段,护理人员应密切监视患者的意识变化,警惕脑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遵医嘱静脉泵入尼莫地平及欣维宁[5-7]。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疗效判定标准:根据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估疗效。有效:Barthel指数≥41分,FMA评分≥50分;无效:Barthel指数<40分,FMA评分<50分。并发症主要包括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血栓形成、脑栓塞、弹簧圈断裂移位、肺部感染。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比较[n(%),±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型技术,创伤小、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大多数患者对该术式的了解不足,加之对病情的担忧,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造成机体内分泌、免疫及神经功能紊乱,使血流动力学波动增大,增加了手术风险。护理干预是围术期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手术顺利开展、提升术后恢复效果的重要手段。针对性护理干预贯穿整个围术期,术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预防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破裂,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并对已发生的并发症快速处理,能有效降低生命安全风险,利于病情的早期康复。同时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保持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降低心理不适,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8]。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质量明显提高,住院时间有效缩短,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剧烈头痛?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