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地区养老模式探究

2019-10-14路遥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3期
关键词: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养老模式

路遥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的农村,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通过调查研究,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机构养老为主,当前农村养老模式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影响,开始显现实行过程中的利弊, 本文试分析探索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提出一些对策,缓解农村家庭养老压力。

关键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机构养老

1我国农村地区主要养老模式概况

近20多年来,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1994~2016年间, 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1999年前后, 是农村人口迈进老龄化阶段, 这一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由14.39‰迅速下降至8.18‰, 农村老年赡养比由8.3%上升至10.2%, 农村老龄化率由7.29%增长至7.94%;第二阶段是1999~2005年左右, 该阶段是我国农村人口正式进入老龄化的初级阶段, 这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5.28‰, 农村老年赡养比上升至11%, 老龄化率增至9.55%;第三阶段从2005年迄今, 这一时期死亡率保持在6.9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92‰上下波动, 加上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农村人口老龄化率与老年赡养比重随时间的推移快速增长,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信息发现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机构养老是该市农村地区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下面将简述这三种养老模式的概况。

1.1 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养老

传统的家庭养老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亲情养老。以商丘市为例,作为我国农业大市, 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高达17.5%, 远高于河南省水平的9.6%和全国水平的7.9%, 因此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养老就成为该市农村老人养老的基础。大部分老人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来安享晚年, 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 有农作物收入和子女的接济, 大多选择独居,而高龄、失能老人, 没有劳动能力, 则与子女住在一起。

1.2 社会保障养老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种由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构成的养老模式, 目的是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 维持社会安定。商丘市作为人口密集大市, 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农村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大于城市, 社会保障养老也就成为该市农村养老的另一种基本模式, 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对提高该市农村老人生活水平, 解决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专门提供日常照料等服务的机构的养老模式, 这种养老机构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种。公办养老机构由政府出资筹建, 免费供贫困、孤寡或者是“五保”老人入住;民办养老机构则是由社会资金筹建, 政府补贴, 个人出资入住的养老机构, 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老人开放。但在走访中发现, 该市农村贫困、孤寡、“五保”老人可以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会去民办养老机构, 而更多的中低收入老人, 仍然以家庭和社会保障养老为主。

2 农村地区养老模式存在问题

我国农村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的团体, 抚幼养老是千百年来家庭的责任, 是儒家文化“孝”的强调, 所以家庭养老仍是该市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这种只依赖家庭为中心的单一养老模式, 越来越不能满足养老服务多元化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空巢現象加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 据《2017年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记载, 该市2017年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高达220万, 使得空巢现象更加严重。子女在外打工, 居无定所, 还需要承担自己子女的抚养义务, 难免造成“重幼轻老”现象, 因此该市农村老人日常生活照料严重缺失, 精神生活贫乏, 老而无安。

2.2 子女赡养压力加重,农村老人的思想较传统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大幅提高, 人均寿命也在相应的提高, 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其加重了年轻人的生存压力。且基于农村的传统思想, 老人养老用的积蓄会用来为子女成家立业, 甚至承担孙子辈的抚养义务, 而到了自己需要养老的年龄只能依赖于子女的赡养, 若子女不孝或没有赡养能力时, 那么老人将老无所依。

2.3 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城镇化速度加快, 以及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政策的出台, 使得土地流转的速度也变得更快, 农民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 因此依赖于土地的养老模式正面临危机。

2.4 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健全

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集体补助缺失和农民参保金额较低上.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后, 村、乡等集体经济开始解体, 缺少资金来源, 集体在农村社会保险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 甚至于把“个人缴纳为主”改为“全部由个人缴纳”。另一方面农村老人大部分会选择最低参保额, 每月领到几十元的养老金, 对于贫困老人养老来说作用不大。究其原因, 很多老人对养老保险持怀疑态度, 担心交钱后不能领到养老金, 这反映出当地政府在养老保险方面的宣传教育严重不足, 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受阻。

2.5 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范围窄

虽然新农合为部分农村老人提供了基本保障, 但商丘市县级乡镇医院条件简陋, 农村老人在遇到重病时, 则需要到大型医院救治, 新农合只以小病理赔为主, 对大病统筹兼顾, 所以保障范围较窄, 因为生病而导致贫穷现象屡屡发生。

3 解决农村地区养老困境的对策

随着农村老龄人口的增加, 现有养老模式已无法解决严峻的养老问题, 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对策如下。

3.1 筹建“幸福小院”互助式养老

可以利用村子里的废弃小学等空房子开展专门供空巢、独居并能自理的老人集中居住的“幸福小院”。不需专职服务人员, 老人可以按照分组轮流或自愿的方式进行日常劳务活动, 这种养老模式不需要注入大量资金, 同时同村老人住在一起也解决了农村老人精神贫乏问题,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年轻人的压力。

3.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部分老人未参保, 以及参保金额较低问题, 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主体, 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让农村老人了解国家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并能够主动参保。政府和社会也要特别重视孤寡、贫困、空巢老人的医疗问题, 为他们开展特定看病窗口, 真正做到“病有所医”。

3.3 提高“机构养老”的社会作用

政府应利用法律来严格保护老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平性, 优先为家庭困难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床位,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低偿接纳社会老人;大力提倡公建民营或民办的方式, 对社會力量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养老机构, 缓解财政压力, 并降低民营养老机构的市场价格, 为农村老人提供足够的有效养老供给。

4 总结

我国养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以家庭养老为传统的我国, 新型养老等模式在还没有被大多数老人接受。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 养老保障机制不完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完善, 未来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应该以家庭为基础、互助为依托、机构为载体的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腾.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农家参谋, 2018 (01) :34

(2)霍冉冉.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D].山东:烟台大学, 2017.

(3)张橙, 刘阳阳.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智能城市, 2017

(4)李敏.养老断层, 农村人如何老有所依.今日话题, 2015, (12) .

(5)邱玉洲.农村养老模式初探—村民互助式养老[J].中国市场, 2018, (08) .

(6)陈楚楚, 吴舟.机构养老面临的困局与对策建议[EB/OL].人民网, 2015-05.

(7)黄少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城市观察, 2018, (08) .

猜你喜欢

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系统论视角下对各种不同养老机构类型的比较研究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